《孔乙己》主题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28 07:51:07

《孔乙己》主题研究综述

[摘 要] 鲁迅先生《孔乙己》发表近百年来,学界对它的阅读研究从最初的感性认知到后期的理性建构,期间出现过争鸣,亦曾受“共名”时代影响。本文对其主题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归纳,发现其研究不外乎“同情说”、“凉薄说”、“封建批判说”、“多余人说”和“国民性批判说”五种。

[关键词] 鲁迅;《孔乙己》;主题研究;综述

一、“同情说”

1923年《北京周报》第59期,署名为“昏迷生”的作者撰写《周树人氏》一文,对《孔乙己》作出“作为创作家同时又是社会改革家,他在其作品里浓厚地表现出这种色彩,《孔乙己》等就是其中一例。因为他非难了许多中国人对于过去旧中国的留念,而把这种留念贬得一文不值”的评价。这是首次有读者开始触及思想内涵,之前的阅读大多将其视为具有“奇绝构思”和“言简意深”的艺术品,对其思想内涵并未涉及。

这一时期对《孔乙己》评价远未上升至理论高度,读者们对其多出于感性的自我认知。关于孔乙己,废名曾于1924年4月13日《晨报副刊・呐喊》一文说:“我读完《孔乙己》之后,总有一种阴暗而沉重的感觉,仿佛远远望见一个人,屁股垫着蒲包,两手踏着地,在旷野中慢慢地走。我虽不设想我自己便是这‘之乎者也’的偷书贼,但我总觉得他于我很有缘法。”一句“很有缘法”,说出了同为知识分子的废名对孔乙己的感同身受。此可作为读者,尤其是知识分子的读者,容易对孔乙己这个特殊的悲惨旧派知识分子产生同情的明证,本文将其概括为《孔乙己》主题研究之“同情说”。“同情”包含研究者对孔乙己之同情和小说中鲁迅对“孔乙己”这类知识分子的同情。1940年欧阳凡海就有过“我们知道鲁迅的同情是全在孔乙己这边的。孔乙己是一个无害而纯真的人物。他之所以不能在社会立足,只因为他不能进学,不会营生,好喝酒,懒做事,有时不免偷一点小东西,除此之外,他对旁人,对社会确实没有大害处……”这样的论述。“研究者对孔乙己的同情”基本在早期一些关于《孔乙己》的评论上,不能构成逻辑严密的理论分析,更多的是读者在阅读《孔乙己》后的直接观感,之后才逐渐扩至整篇文章的理论分析,并得出“鲁迅同情孔乙己”的结论。

二、“凉薄说”

1924年1月12日,鲁迅绍兴学堂学生孙伏园以曾秋士笔名在《晨报副刊》发表《关于鲁迅先生》一文,谈到鲁迅先生对自己作品《孔乙己》的看法时曾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这可视为《孔乙己》“凉薄”主题说的最早提出。

1933年9月23日,乌尤在上海《申报・自由谈》上发表《孔乙己及其环境》,明确指明孔乙己那“使人哭笑不得”的生存环境,并发现其正是裸的“以别人的难堪为快乐”的“反同情”事实,这正呼应了孙伏园“社会对苦人的冷淡”的中心主旨。

1935年许钦文在上海《青年界》上发表《孔乙己》一文,认为作者的用意,与其说是孔乙己,不如说是孔乙己周围的一群;与其说是攻击象孔乙己的人,不如说是为养成这种人的环境慨叹。故事虽虚构,可却具“真实性”,孔乙己的生存环境,不也正是我们自身的生存环境吗?许钦文从“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出发,进一步指出这样的悲剧的确存在,并还在进一步上演。

这是知识分子对同类不幸遭遇的悲悯,但又不仅是同情。究竟是何因才会形成如此冷漠麻木之大众和凉薄世态,则有待人们深究。

三、“封建批判说”

1942年11月15日,桂林《文艺生活》月刊第3卷第2期登载辛勤《鲁迅创作里的典型――辛亥前后的中国农村》,认为“孔乙己过去的教养,以及‘八股’枷锁,使他成为一个软瘫。生活鞭打他,正在激变的社会抛弃他,他就像坠入深渊的大石!”文中作者第一次把孔乙己悲剧的原因阐释为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这可认为是“封建批判说”的发端。

1949年许杰《鲁迅的》将其主题进一步拓展,认为鲁迅的作品,是可以当作民主革命前夜那溃烂却又冷酷的封建社会史看的;这篇《孔乙己》,正是给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绘了一副画像,通过一个没落的知识分子的典型,揭穿封建社会罪恶和黑幕,当作反封建的武器。

此后便开始正式进入了文学史上的“共名”时期。囿于政治因素,使得知识分子开始隐藏起“小我”的认知,而竭力融入到“大我”的背景中去,使自己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接纳。广大研究者们开始正式将自己的目光转向孔乙己的个人性格批判以及造成这种性格背后的封建制度、科举选士批判上。“封建批判说”的提出,在客观上为《孔乙己》悲剧性找到了一个深入肌理的渊源,但此时亦有人清醒地认为这将不可避免造成后期《孔乙己》研究的片面化、绝对化,从而扭曲作者原本的写作意图。但这不同的声音在当时政治大环境下也逐渐被消解殆尽。

1959年11月,吴敏之在《语文学习》上发表《鲁迅的》一文,指出那些对孔乙己冷酷的围观者本身也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而不自觉,当他们在孔乙己面前麻木地“快活”着的时候,不曾意识到,事实上,他们身上也同样负荷着引起人麻木地“快活”的命运。这是学术新角度的提出,他把重点从“孔乙己被围观”的悲剧中跳出来,而宏观地俯视这整个“看”与“被看”二元对立的实则互相循环的大悲剧之中。“吃人的人也被人吃”,这为之后的相关的学术研究打下基础。

四、“多余人说”

1978年秦家琪发表《谈谈的思想和形象》一文,首次提出孔乙己是“多余人”的看法:他既不见容于穿长衫的上流社会,又不屑于和没有能力做自食其力的短衣帮,现实生活已经滚滚向前,他却仍旧沉湎于上一世纪的向往与追求,从这个意义上,孔乙己不折不扣地称得上是一个二十世纪的“多余人”。

1961年海外学者夏志清指出“他的悲剧是在于他不自知自己在传统社会中地位的日渐式微,还一味保持读书人的酸味。”而这正是突出了孔乙己的精神世界和外在世界的背离,“孔乙己所处的社会,已经是一个与‘传统社会’渐行渐远的社会,而并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的孔乙己,还是一味地恪守着‘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到头来只能使自己身处在社会的夹缝之中,无法找寻到精神泊靠的港湾。”由于孔乙己始终无法对“旧日的一切葬于过去而着手进行他的自我改造”,他抱着陈腐与已逝的曾经自我放逐于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

1980年的思想解放运动之后,王富仁站在启蒙主义的文化立场上,对《孔乙己》的主题又进行了一个归纳和拔高,他认为无论是科举制度的毒害还是周围人的残酷,都是在暴露封建等级观念的极端残酷性:

(孔乙己)仍不肯脱下长衫,极力维护自己读书人的体面,其思想根源都是封建的等级观念。……周围人对他进行残酷戏谑的内在心理根据,在于他实际沦落到了比他们更低的社会等级上,在于他的言行与他的实际卑贱地位的极端不协调性。

孔乙己不肯脱下长衫,极力维护自己读书人的体面,这正是千百年来封建士族阶层高高在上的思想所潜移默化的,孔乙己实际上就是“为守护身份而挣扎的悲苦者”,而这也正好是对为什么孔乙己会成为“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疑惑的最好解答。有评论者对其这种骨气进行赞扬,且不论其是骨气还是无奈的选择,读书人这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并将自己抬到最高地位而藐视众生的态度正是千百年来中国封建文化培育的结果。等级观念的束缚,就好比是大墙的隔阂。在这所大墙下,他与短衣帮群众自然形成一道不可跨越的厚障壁,但却又无法融入到真正的知识分子群体中去,从而始终游离于两者之外,最终沦为“多余人”。而短衣帮对他态度亦是以“非长衫非短衫”之“异类”相待,这也是封建等级观念所致。从老生常谈的控诉科举制度的罪恶提升至封建等级观念的精神层面,以及无法逃离回避的“异类”问题,可以说是《孔乙己》主题研究的又一个新的突破。

五、“国民性批判说”

经历了80年代的喧哗之后,中国文学踏入“重写文学史”阶段。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对于《孔乙己》的解读就着重凸显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

作者既揭示了科举制度愚弄和戕害读书人的悲剧,也鞭挞了孔乙己自身的病态性格,更痛心于麻木无聊的人们竟以观赏他人的不幸为乐的冷漠和残忍。小说着力写了酒店内外人群先后三次故意用孔乙己肉体或心灵的创伤来取笑他、折磨他的情景,委实令人颤僳,又发人深省。鲁迅曾经感慨颇深地说过:造化生人,已经非常巧妙,使一个人不会感到别人的肉体上的痛苦了我们的圣人和圣人之徒却又补了造化之缺,并且使人们不再会感到别人精神上的痛苦。

无独有偶,钱理群在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用“看\被看”模式来分析孔乙己的故事,这不光是李宗刚所谓的“反映中国知识分子地位与命运的悲剧性和荒谬性”。“看\被看”模式本身就具有批判这种国民“示众”心理劣根性的作用。“看者”与“被看者”,两者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互转化的。今天你可以作“看客”,而明天或许你就是就是“示众者”,当你今天在没心没肺地充当看客时――“只要这一刻自己不是示众者”,这种心态本身就是病态和荒谬的,可以说这是“愚弱的国民”的本质体现。“看”与“被看”的叙事模式展示了国人的一种生存模式――“看别人”以及“被别人看”。“看者”通过欣赏他人不幸的途径来淡化自己的不幸。

咸亨酒店的短衣帮和“我”、掌柜的,原本也是并不得意之人,但他们何以总是能使“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呢?那应该是以孔乙己的不幸作为自己的乐趣。他们甚至在孔乙己狼狈不堪用手爬来酒店低声辩解自己不是被人打断腿,是“跌断”了腿,求掌柜留给自己最后一点自尊时,仍不依不饶地予以大声嘲笑。看客的冷漠与残酷在此处暴露无遗。但如果他们身份一旦转化,也许其中取笑孔乙己的看客明天可能就是和他一样的遭遇,而这也正是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中“吃人的人,什么事做不出;他们会吃我,也会吃你,一伙里面,也会自吃”论述的真实写照。从1959年吴敏之最早提出“看”与“被看”观点,到钱理群对其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此时的主题研究可说是对前文所述“凉薄说”的二次回归,但又在“凉薄说”基础上增加了国民性批判。

综上,在《孔乙己》近百年的主题研究中,经历了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对孔乙己的同情,对当时社会冷漠“凉薄”原因的探讨和反思,千百年来封建制度对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的毒害,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和反思这样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3.[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5]胡冰.鲁迅研究札记.[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

[6]王富仁.中国反封建革命思想的一面镜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王晓东.《孔乙己》阅读史.[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许钦文.孔乙己.[J].青年界,1935.4.

[9]秦家琪.谈谈《孔乙己》思想和形象.[J].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78.3.

[10]李宗刚.《孔乙己》在文学史书写中的变迁.[J].东岳论坛,2012.4.

作者简介:倪子惠,女,浙江科技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学生。

程永艳,女,浙江科技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上一篇: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综述 下一篇: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