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访谈法应对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策略

时间:2022-10-28 07:12:42

动机访谈法应对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策略

【摘 要】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或自主动机,又不得不在学校从事学习活动,从而产生的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不但会影响学业,还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动机访谈法是一种以人为本,通过发掘和解决矛盾心理来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沟通方法。它能支持学生的三个基本需要,引导学生强化学习的自主动机,在解决学习倦怠问题中发挥出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倦怠;动机访谈法

在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实践中,经常发现许多大学生出现无聊、焦虑、迷茫等学习倦怠问题,如何帮助他们摆脱学习倦怠的困扰,充分利用大学时光成就自己,是每一个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就动机访谈法应用于解决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意义和策略进行探讨。

1.学习倦怠的概念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人们因为职业倦怠而造成的对身心健康的威胁。研究证明倦怠和各种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如酗酒、失眠、药物成瘾、身体衰竭等。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或自主动机,又不得不在学校从事学习活动,从而产生的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他们终日态度消沉,情绪低落,灰心丧气,无精打采,闷闷不乐,但又把所有的愁苦、愤懑积压于心,不向别人倾诉。当这种厌倦和郁闷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有可能对学校、教师甚至人生、社会都产生厌恶感,甚至自暴自弃,自伤自杀[1]。他们既对学习没有兴趣,又不离开学校,有效处理这种矛盾行为的心理动机是解决学习倦怠的关键因素。

2.动机访谈法的特点

“动机访谈法是一个以人为本,通过发掘和解决矛盾心理来提高病人自主动机的直接方法”。它的实施有以下特点:1、动机访谈法通过帮助学生区分和改变其内在信念和价值目标,进而引导学生做出行为上的改变;2、学生做出行为改变的动机源自于其自主选择而不是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3、实施过程就是让学生觉察其导致当前问题行为的身心不和谐状态,并让他们清晰改变问题行为会得到什么好处以及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4、改变问题行为的意愿不是一个固有的特质,而是一个会随着外界环境状况变化而变化的变量;5、必须使学生确信他们拥有达到既定目标的能力;6、动机访谈法是直接的,以人为本的方法,辅导员抱着理解的态度,由学生自己引发行为改变。

3.应用动机访谈法应对学习倦怠问题的优势

辅导员采用动机访谈法帮助存在学习倦怠问题的学生,充分利用学生自身资源作为学习倦怠状态积极改变的基础,能帮助学生有效处理矛盾动机这个关键因素,提高学生当前行为状态的自主动机。

动机访谈法假设大部分有学习倦怠问题的学生都保持着矛盾的动机:一方面学生有充分的理由去好好学习(如父母的期望,自己的成长需求);另一方面他们也知道学习或者不学习都会有成本(如时间和金钱投入,就业前景不乐观等)。针对学生的矛盾动机,动机访谈法并不是聚焦于如何让学生接受辅导员的建议,或者重新调整自己的应对措施。相反,辅导员假设学生一旦解决了这个矛盾心理,他们就能够以一种和谐的态度改变当前的行为状态。

人总会为自己做出最好的选择。自我决定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强调人们有一种内在的,渴望个人成长,以及保持身心一致性方向发展的的倾向,而外界环境是否支持人们的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则决定了个人的这种内在倾向能否达成。这三个基本需要是:

3.1胜任需要。动机访谈法为行为及结果提供清晰、客观的信息;帮助学生发展可实现的目标;提供积极的反馈;支持胜任感――支持学生胜任需要。

3.2归属需要。动机访谈法避免强迫;避免、处理阻抗;探讨各种行为的可行性;鼓励进行关于行为改变的讨论;有关于做什么改变,怎么改变,让学生自己决定。――支持学生自主需要。

3.3自主需要。动机访谈法强调共情;探讨学生的忧虑;表示理解学生的处境;避免对学生下结论或给予批评。――支持学生归属需要。

4.应用动机访谈法解决学习倦怠问题的具体策略

在应用动机访谈法时,辅导员应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说服自己改变,而不是使用直接劝说的方法去说服他改变。为了满足学生的三个基本心理需要,避免产生对抗和矛盾心理,提高解决学习倦怠问题的效率,应用动机访谈法与学生沟通时应把握好四个中心原则:

4.1通过反馈式的聆听表达共情,以确保准确全面掌握学生的信息。动机访谈法强调辅导员要完全接纳学生和他所抱持的个人价值。在与学生谈话过程中应注重表达共情,在聆听学生叙述的同时及时求证学生所说内容的真实含义,确保能全面准确的理解学生信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觉自己被接纳、被承认、被支持,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让学生有归属感。获得他人支持比较高的学生,能够缓解或降低学习压力,进而能够缓解或降低学习倦怠程度。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被更多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分工协作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2]。

4.2找出学生内心的真实目标和当前的行为后果之间的巨大差距,满足学生自主感。辅导员创造一个充分支持和接纳学生的氛围,帮助学生看到改变或不改变当前行为状态的好处和坏处。辅导员通过与学生讨论,使学生意识到当前行为状态继续维持下去会阻碍自己实现未来目标,这种维持当前行为状态和实现未来目标、个人内在价值之间的差距,会让学生主动产生改变当前行状态的动机。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应充分尊重学生,不代替学生作决定,满足学生的自主感需求。

4.3反馈而非质问,避免产生对抗状态。对抗状态是辅导员和学生间消极互动的结果,当学生体验到一种潜在的自由或选择权丢失时就会表现出对抗状态。辅导员需要采取夸大的反馈,把学生的对抗状态稍稍放大。通过这种夸大反馈的方法,学生能主动进入如何改变当前行为状态的讨论,增加改变当前行为状态的可能性。辅导员应避免与学生发生对质,防止对抗状态产生,让学生始终处在一种接纳的氛围中,从而感受到自己对行为的自主性。

4.4帮助学生确信改变目标可以达到,以支持学生胜任感。辅导员应充分满足学生的胜任感,让他们坚定的相信自己有资源和能力去克服目前的困难,有能力去尝试新的行为方式并获得成功。在心理和行动上支持学生,让学生相信学习倦怠的状态能够改变,这是动机访谈法应用的根本原则。

总之,辅导员采用动机访谈法帮助学生区分和改变其内在信念和价值目标,使他们察觉并且改变自己的矛盾动机状态,让他们清楚改变当前行为会得到的好处以及需要付出的代价,同时相信自己有能力达到某个具体目标,从而诱导学生产生改变学习倦怠状态的自主动机,而且这种改变当前行为状态的动机源于内在需要而非外界压力。沟通中辅导员充分尊重、接纳学生。辅导员提供帮助和支持,由学生自主决定采取何种行为,师生双方是以解决学习倦怠问题为共同目标的伙伴关系。总体来说,辅导员采用动机访谈法和学生沟通能防止学生产生矛盾和对抗心理,引导学生产生改变当前身心不和谐状态的自主动机,快速、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倦怠问题。

【参考文献】

[1]尚广海,郑洁.我国大学生学习倦怠产生原因分析[J].科技信息,2010(25):142-143.

[2]刘在花.社会支持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承诺之间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1(2):9-13.

上一篇:《斗牛》:生命的呐喊 下一篇:论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