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理事长

时间:2022-10-28 06:57:15

每到5月中旬,王九利就会带着他上百人的农机合作社的社员奔赴陕西渭南,开始农忙收割,兵分几路,自东向西,经过西安、咸阳、宝鸡,6月下旬转赴甘肃平凉、庆阳地区,像候鸟一样扑向陕甘的丰收大地。秋收过后,又返回到宝鸡陈仓的“鸟巢”。

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陕西省宝鸡市的农民成长为2015年“全国20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王九利在短短7年之内将一个单一经营的农机合作社,打造成了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

王九利是陈仓区慕仪镇洞坡村人,1989年高中毕业回乡务农。每到三夏、三秋,农民收获小麦、玉米后将秸秆弃田焚烧,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将秸秆回收利用,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这一使命深深扎根在了他的心中。2008年9月,王九利成立了陈仓区利民秸秆机械化加工利用合作社。建社之初,由于缺乏技术,不善管理,举步艰难。为了加强合作社管理,他在2010年9月参加了陕西省农广校的农村经营管理专业学习。一边学习,一边探索,不断拓展合作社经营规模,合作社逐步向集小麦秸秆捡拾,饲草加工、贮存、销售,农机作业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2011年合作社荣获宝鸡市“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王九利在学习中探索,在管理中创新,2010年,他已拥有小麦秸秆捡拾打捆机18台,托管农户捡拾机6台,小麦捡拾范围由当地慕仪镇扩大到周原、虢镇、阳平等镇。三夏期间,农户需求捡拾小麦打捆机的电话不断,每天都会作业到很晚。2011年合作社捡拾小麦秸秆4200吨,有效防止了焚烧秸秆,污染大气环境,秸秆销售到杨凌等地变废为宝。2011年,合作社被宝鸡市人民政府评为“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

由于合作社理念先进,信誉良好,不断有农户入社。为了实现机收、捡拾跨区作业,他把社员分为4个小分队,每队有社员22人,联合收割机、捡拾打捆机各10台,根据小麦成熟农时,在5月中旬开赴渭南地区开始收割小麦。

早已习惯农忙奔波的王九利,开始在陈仓区慢慢经营一片属于自己的固定“森林”。2012年,他通过代耕、代种、代管方式流转土地1600亩,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收获,从事玉米带棒青贮加工,当年小麦秸秆捡拾8000吨,玉米带棒青贮7500吨,农机作业面积5.6万亩。由于业绩突出,2012年,合作社荣获“全省农机合作社示范社”。

王九利为了扩大经营规模,2013年租赁土地5.6亩,建设机具库1760平方米,农业机械维修车间240平方米,培训教室101.4平方米,购置、租赁捡拾打捆机45台,拖拉机36台,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46台,自走式喷雾机8台,维修设备20台(件)。购置农用遥控直升飞机、牵引式和自走式青贮饲料收获机等先进机械,提升了合作社农机装备水平。合作社积极和农机部门加强合作,实施保护性耕作、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等项目,2013年,王九利利民专业合作社荣获农业部“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

在壮大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为了做合格的“领军人物”,2015年3月,利民合作社领衔挂帅,成立了“宝鸡市便民秸秆捡拾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共有社员312人,机械253台(件),总资产517万元,当年小麦秸秆捡拾1.2万吨,秸秆销售收入720万元,玉米秸秆粉碎还田3000亩。2015年9月,经宝鸡市农业局考核,王九利被认定为中级职业农民。王九利凭着对农机化事业的执着追求,凭着勤劳诚信的服务,带领着合作社不断创新,走向辉煌。

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宝鸡市陈仓区分校

岳军权 张 莉

上一篇:对森林防火工作的思考及对策建议 下一篇:沁县:探索“校企联合、跟踪服务、一主多元”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