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立马”的词汇化

时间:2022-10-28 06:33:37

副词“立马”的词汇化

摘 要: “立马”本表示“停马、驻马”,随着时间推移,意义和作用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本文从历时这一角度对“立马”进行分析,旨在找到它的演变轨迹,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 立马 演变 马上

引言

关于副词“立马”,没有相关专题研究,在研究副词的语法专著中,只是略微提到。《新编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立马”为方言中的“立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立马”也解释为“立刻”。李舟、刘正光(2013)提到了“立马”的语法化,但只对“立”做了详尽分析,但是对“立马”的整体演变过程未做细致考察。本文从历时角度出发,详细描写“立马”的演变过程,进而将其和“马上”比较,旨在找出它们的异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1.“立马”的历时考察

1.1“立”、“马”的本义考察

《说文解字》:中“立”是“一人正面立地之行”。首次出现在周朝的《山海经》。

(1)蛇巫之山,上有人操二东向立。(《山海经》)

(2)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山海经》)

例(1)是“在蛇巫的山上有人拿着子面向东方站立”。例(2)是“开明兽在昆仑山上面向东站立着”。

马的意义没变,解释是仍是一种哺乳动物,主要用作代替人们步行或是运输重物的交通工具。

1.2“立马”的历时考察

1.2.1“立马”充当谓语。

“立马”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动宾词组,“停马、驻马”之义。

(3)比投不释,胜饮不胜者,正爵既行,请为胜者立马,一马从二马,三马既立,请庆多马。(《礼记》)

例(3)意思是:正爵就要走了,请你们为胜利的一方停马。“立马”用做谓语。

1.2.2与其他动词连用。

到了唐代,“立马”开始与其他动词连用,仍是动宾词组,意义不变。

(4)汰沙好平白,立马印青字。(《李贺诗全集》)

(5)红尘纷扰间,立马看南山。(《全唐诗》)

我们发现“立马”后面出现“印”、“看”、“望”等动词,意思是“某人停下马来去做某事”。整个句子的中心意思转向了“立马”之后的动词,“立马”演变成了做某事的前提条件,即做某事的方式或手段。

1.2.3“立马”由动词向副词转变。

随着“立马”的使用,句法功能发生很大变化,由动宾词组变为动词。到了宋元时期,“立马”与其后动词之间出现“以”、“而”等,表明它和其后动词地位出现了不平衡,它开始成为后面动词的修饰词,表示其后动作的一种方式。

(6)户讶其异于常犬,因立马以望。(《宣室志》)

(7)维翰行,遇李崧,立马而语。(《新五代史》)

1.2.4副词“立马”

随着语言的丰富和发展,“立马”短语和动词的用法越来越少,到了现代“立马”开始作为副词的用法逐渐定型。修饰动词,在句中作状语。意义为“立刻”。

(8)当晚,房东又一次冲我和吴强叫嚷:“明天再不交房租,你们立马给我搬走!”(《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例(8)中“立马”修饰“搬走”。

据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立马”的演变过程如下:首先,在战国时期,“立马”是动宾短语,在句子中充当谓语,表“停马、驻马”。到了唐代,“立马”开始和其他动词连用,共用一个主语,表示两个动作几乎同时发生,“立”、“马”之间的界限开始消失,向一个动词转变。意义不变。后来“立马”和其后的动词之间出现了连词“以”、“而”等,说明“立马”具有了修饰功能,“立马”由动词向副词过渡,意义不变。到了现代“立马”的副词用法得以固定,表示“立刻”。

2.“立马“和”马上“的异同

2.1两词共性之处

时间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表示时间较为短促且出现极快。

(9)吴月琴马上开腔了(《平凡的世界》)

(10)“老K”抓住机会,立马办了一家“知青回顾饭店”,专门经营棒子面窝窝头,玉米糁子稀饭。(《1994年报刊精选》)

2.2两词的个性之处

2.2.1“立马”表示某一件事情眼前就将发生,而“马上”不可以。

(11)“你哥一回家,你就马上再回学校来念书!”他父亲对他说。(《平凡的世界》)

(12)他立马站起身说:“我不要这个,不要这个!”那小姐却搂着他不松手。(《故事会》)

3.2.2“立马”只能放在主语后,而“马上”前后都可以。

(13)我在陈述他过去对我的不满。他立马纠正:不是的,不是幼稚可笑!分别时拉手又拉手。(《作家文摘》)

(14)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二黑结婚》)

结语

我们分析了“好在”的历时演变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它的词汇化情况进行了考察。它最初是动宾短语,与其他动词连用之后,功能发生了变化,最后成为副词。之后我们将其和“马上”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不仅形近而且用法类似,对其辨析有助于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舟,刘正光.汉语短时时间副词“立即”、“立马”和“立刻”的语法化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3(2).

[2]郝红艳.“马上”和“连忙”的多角度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上一篇:“教”在自主学习语文过程中的地位 下一篇:浅析假期青年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