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黎巴嫩学术研讨会举行

时间:2022-10-28 06:20:07

第二届中国黎巴嫩学术研讨会举行

应全国友协邀请,黎巴嫩大学学者代表团一行8人于2012年10月25日至29日访问北京,出席了第二届中国黎巴嫩学术研讨会。

10月26日至27日,由全国友协主办、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承办的第二届中国黎巴嫩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全国友协副会长冯佐库、北大社会科学部副部长王建、各相关院校、院系师生、专家学者及中联部、文化部、作协等部委代表,黎巴嫩中国友好协会联合会主席马苏德·达赫尔、黎巴嫩大学代表约60人出席了此次会议。

会议分三个主题:“政治与经济”、“语言、文学、翻译和传媒”和“文化、艺术和哲学”。来自中黎两国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自身研究出发,就当今的热门议题深入广泛地交换了看法。

进一步推动双边关系发展成为共识

中阿友协副会长、外交部原副部长杨福昌在题为《中国与黎巴嫩的友好交往》的主旨发言中谈到,黎巴嫩历史悠久,地区多个文明参与了黎巴嫩历史的塑造,进而形成了黎开放包容的特点。黎巴嫩历来重视教育,高素质的人民是其最宝贵的财富。黎巴嫩同中国在历史上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曾饱受外强入侵和内战困扰,都深知和平、和睦与和谐的可贵。基于以上原因,中国在中东地区的第一所孔子学院2007年落户黎巴嫩圣约瑟夫大学,成为发展中黎文化关系的重要桥梁,中黎关系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黎大经济和工商管理系主任卡米勒·哈比卜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国通过施行改革开放政策,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目前,每年到中国的黎巴嫩商人和企业家超过1万人,黎商界和学界日益重视研究和比较两国在经济发展中的不同优势,为进一步推动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黎学界期待能与中国学者开展更多的直接沟通与联系,为中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在中东问题土立场获理解和认可

黎中友联主席马苏德在题为《中国与“阿拉伯之春”》的发言中谈到,中国在中东地区一系列问题上的立场及表态符合中国和中东地区国家利益。中方的立场并不是像很多批评家宣扬的那样支持叙利亚当局屠杀叙利亚人民,而是支持叙利亚人民,尊重其争取尊严和发展的诉求,主张由阿拉伯人民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通过和平方式和政治途径解决目前的问题,反对外来势力干涉,特别是武力干涉。

针对这一问题,中方学者也在发言中作了回应。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亚非所所长牛新春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在阿拉伯国家问题上的立场是出于历史经验和国家利益。从中国自身的发展经验看,民主、稳定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要素,从长期看,自上而下的改革同自下而上的革命相比更有利于国家的持续稳定发展和文化与历史传承。这一观点获得了与会黎方代表的赞同。

重视文化因素在两国交往中发挥的作用

黎巴嫩作为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大国,不但具备在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出口文化的能力,其多文化、多宗教背景下独有的包容性更使其具备了进口外来文化,同时将这些文化传播到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可能。双方与会学者一致认为,经济发展是增进国家间相互关系的重要保证,但国与国更深层次的了解和交流还应进一步上升到文化层面,特别是应该在对青年人的教育中强调文化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包容性,使其能够从容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学会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

北大阿语系副主任吴冰冰教授表示,目前世界上对“中国模式”有很多研究和争论,但更多局限于经济发展层面,而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与其政治传统和文化传承相辅相成的,文化应成为中阿合作交流的重要视角。

上一篇:加强中德合作 共对老龄化挑战 下一篇:新沂:西甜瓜何以“十年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