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笔绘淡月 淡月衬浓情

时间:2022-10-28 05:29:58

原文

月光下的父亲

钱金利

父亲出门的时候,月亮还没下山。父亲回家的时候,月亮早就上山了。

三五岁时,去镇上看杂技,父亲总把我扛在肩膀上。我的目光,可以穿越无数个黑压压的人头,十分清晰地看到那个放开双手、在圆铁桶里骑车的漂亮女人;看到一个猴子,穿着小孩子的花衣服,扭着屁股在地上推滚轮;还有大力士,着膀子,让一条粗大的蟒蛇缠在身上,或者把石头搁在肚皮上,让人拿榔头敲开。杂技很精彩,每次我都看得手舞足蹈。我总是把我看到的精彩场面,颠三倒四又挂一漏万地说给父亲听,父亲每回都听得乐呵呵的。回头,到家里,有人问起:“你们今天干嘛去了?”父亲就答:“看杂技去了。”又问:“好看不?”父亲就说:“好看。”然后把我颠三倒四说过的话,一字不落地说给别人听。

有次村里放电影,父亲回来晚,带我去时,已经在很后面了。人群一拨拨地把我与电影隔得十分遥远。父亲把我扛在肩上,我还是看不太清。父亲就把我举过头顶,问:“看的到不?”我说看到了,看到了,正打得精彩,有人用一根辫子打败了一帮人。父亲听说好看就高兴,嘿嘿地笑。父亲是农民,从他一笑,就可以看出来,一张笑脸,跟乡里的沙土一样朴实。父亲大概是在地里劳作了一整天,累了,举了没一会儿,又重新把我放回到了肩膀上。我不同意,正打到紧要关头,突然只看见人家的后脑勺了,那种失落感,至今想来,仍无可比拟。所以当时想都没想,一伸手,便拍父亲的脑袋。父亲于是又把我举过头顶。

回家的时候,我过足了瘾,兴奋地哼着电影里的插曲。而母亲说,那晚,父亲睡在床上,也哼哼了一夜。平日里干活再累,也不至于累成这样子的。

以后上了学,人长大了些,心也就大了,不再骑在父亲的肩膀上到处逛荡。那时,父亲大概很忙,很少能见到他。晚上,吃完饭,在洋油灯下做完作业,还是不见父亲回来。有几次,作业多,做至半夜,才会看见父亲踩着月光回来。一把锄头上,也亮锃锃地挂着月光。而早上,我几乎见不到父亲的影子。虽然我学习很用心,每天都能比其他的同学早到学校,可我还是早不过父亲。

有几年,为了生计,父亲去钱塘江边扛石头。石头活,大概是一种最苦的力气活,不过工钱多,母亲说父亲苦着也就值了。想起来,那时候,父亲靠卖力气,来养活我们一家四口人,又要供我和姐姐上学,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自从父亲去了江边,家里就很少见到他的影子。偶尔想起,父亲的面容竟然像上了晕的月亮,有些模模糊糊。我知道,父亲是一个好父亲,而儿子,却不是个好儿子。如今,月光早已悄悄爬过父亲的额,落满了头。

月光是淡淡的。月光下,父亲的影子,比从前短了,而我的影子,长了。是父亲,用他的衰老,滋养了我的茁壮。我与父亲,不再仅仅是父与子的关系,而变作了两个男人的对视。我从父亲身上,看见我的未来;父亲从我身上,看到他的过去。父亲与我,远了,又近了;近了,又远了。

赏析

读《月光下的父亲》,虽没有读到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却被文中的浓情深深地打动了。文中的父亲是一个“跟乡里的沙土一样朴实”的农民,做不出惊天动地的事情;他能做的只是每天为家庭起早贪黑、竭尽辛劳,再有就是常常熬夜陪儿子看戏、看电影。文中对他的形象也没有作细致的刻画,仅有的只言片语略显平淡,几个习惯性的动作,例如“扛”“举”等亦显寻常,他的面容则“像上了晕的月亮,有些模模糊糊” 。然而,读完本文我们却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这种让人感动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呢?

几番阅读,几经思考,我蓦然悟出,是文中的环境设置和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活动,拨动了读者的心弦。父亲的形象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他是“月光下的”父亲。作者独运匠心,把父亲为家庭、为自己做的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情置于淡淡的月光下去展现,诸如,早出晚归,陪自己看戏、看电影,无一不处于“月光”这一特定的背景下,淡淡的月光衬出父亲长长的身影,映出父亲憔悴的面容,也见证了父亲对儿子那份沉甸甸的爱。

父亲是困顿家庭的顶梁柱,他要养活一家四口,还要供一双儿女读书,可想而知,他身上承受的压力有多大。为了家庭,他不得不夜以继日、拼死拼活地干活。每天“出门的时候,月亮还没下山”,“回家的时候,月亮早就下山了”。辛苦劳作了一天本该早点睡觉,然而,为了满足儿子的心愿,他不顾身体的劳累,带儿子去村里看电影。儿子看不见,他便把儿子“扛在肩上”;儿子看不清楚,他把儿子“举过头顶”,以这们的姿势苦撑几个小时,直到电影散场。读到这儿,我们可以想象出,父子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夜色深沉,旷野上一片迷茫,一条弯弯的小路伸向远方,淡淡的月光把这样一幅长长的剪影印在路上:父亲那劳累的肩膀上扛着虽疲惫却很满足的儿子。淡淡的月光映出两张不同的脸庞,一张眉飞色舞,一张疲惫不堪。我们仿佛还能听到儿子大声哼唱从电影里学来的歌曲。父亲带儿女看戏、看电影本是很平常的事情,不值得一提,而文中的父亲是在时刻肩负着家庭重担又劳累了一天的情况下熬夜陪儿子看电影的,这就不能不让人怦然心动,感叹不已。可以设想,如果离开背景的烘托,文中所叙说的事情就微显得不足道了,父亲的形象也会黯然失色。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打动读者,除了因为作者巧妙设置了“月光下”这一特定的环境外,还缘于在对月光的描写中注入了自己浓厚的感情。文中的月景描写不过三四处,零零星星点缀其间,无论实写还是虚写仅寥寥几字。作者写月只作写意似的点染,读者不见当空皓月,看到的始终是淡淡的、充盈于宇宙天地间的、如水的月光。虽说是简笔绘淡月,却浸透了作者的浓情。比如,写父亲夜归的那一处:“有几次,作业多,做至半夜,才会看见父亲踩着月光回来。一把锄头上,也亮锃锃地挂着月光。”父亲戴月归来风尘仆仆的外貌、锄头挂月的细节极为真切,生动地表现出父亲劳作一天的辛劳,叙述描写中流露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怜惜之情。又如“如今,月光早已悄悄爬过父亲的额,落满了头”一句,明写月光的皎洁,暗写父亲的白发,表现出父亲的衰老,语句间溢出无限的酸楚。再如“偶尔想起,父亲的面容竟然像上了晕的月亮,有些模模糊糊”,以“上了晕的月亮”比喻“父亲的面容”,新颖又切合当时特定的环境,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因为难见到父亲而对父亲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思念之情蕴藏其间,感人至深。

毫无疑问,在众多表现父爱的文章中,本文称得上文质兼美、情辞俱佳。它的成功能引发我们诸多的思考:比如,如何巧设情境,把平凡的人、细小的事写得感人肺腑?如何以简笔状物又尽现神韵、饱含浓情……

上一篇:巧用数字 妙趣横生 下一篇:Four Seasons of Life生命的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