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吸收:警惕欧盟反倾销重拳打击

时间:2022-10-28 03:29:48

反吸收:警惕欧盟反倾销重拳打击

在反倾销的法律和实践中,吸收(Absorption)是指在征收反倾销税后,出口商通过降低出口价格,全部或部分补偿进口商因负担反倾销税而发生的相关费用,从而减少或消除反倾销税对进口商的影响。表现为:征收反倾销税后,市场价格不升反降或变化不明显,这对主管当局而言,说明反倾销措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于是会重新展开一轮特殊的复审调查程序,即反吸收(Anti-absorptlon)调查。反吸收调查是欧盟(EU)反倾销法律体系中独特的制度设计。WTO《反倾销协议》允许成员国选择前瞻性或追溯性的反倾销体制。EU选择的是前瞻性的反倾销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所确定的反倾销税要对将来所有进口产品适用,必须采用反吸收和退税程序来保证反倾销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可见反吸收调查并不违反WTO规则。

一、中国遭遇EU反吸收调查的状况

自1988年EU初定反吸收规定以来,EU在世界范围内发起了十多起反吸收调查,如对俄罗斯的硝酸铵、新加坡的电子秤、南韩的微波炉、日本的电视摄像机系统等,但当数对中国发起的反吸收调查最多。诸如:

(1)聚乙烯塑料编织袋案,欧方最初于1989年1月对我塑料编织袋进行反倾销立案。于1990年11月征收43.4%的最终反倾销税,1991年6月对我该类产品进行反吸收调查,并于1993年8月裁定吸收幅度为97.6%,决定附加征收42.3%的反吸收税,将反倾销税率提高到85.7%;

(2)金属硅案,1991年10月18日对源自我国的金属硅发起反吸收调查,1992年6月2日裁定在原每吨征收198欧元反倾销税的基础上再征收每吨198欧元的反吸收税,反倾销税总额达到每吨396欧元:

(3)金属镁案,1998年11月欧委会终裁决定,对中国金属镁及部分镁合金征收31.7%的反倾销税,1999年9月对中国金属镁提出反吸收调查。2000年10月对中国金属镁及部分镁合金加倍征收63.4%的反倾销税:

(4)草甘磷案,欧盟原于1995年10月对中国的草甘磷征收24%的反倾销税。2000年5月裁定吸收存在,在24%的基础上再加征24%的反吸收税,反倾销税总计高达48%,迫使产于我国的草甘磷几乎退出EU市场:

(5)紧凑型节能荧光灯案,2000年5月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节能灯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2001年7月欧盟终裁对中国公司征收8.4%~66.1%的反倾销税,2002年10月进行反吸收立案调查,2004年3月终止调查;

(6)对氨基苯磺酸案,2002年7月征收涉案企业反倾销税21%,2003年6月发起反吸收调查,2004年2月裁决征收涉案企业反倾销税33.7%;

(7)甜蜜素案,欧方曾于2002年12月对我输欧甜蜜素发起反倾销调查,并于2004年3月做出终裁,税率为0%~17.6%。2005年4月对我输欧甜蜜素发起反吸收调查。2005年12月因中国的甜蜜素不存在吸收行为,终止调查;

(8)手动叉车案,欧盟于2004年4月对我国出口的手动叉车及其主要零部件发起反倾销调查,2005年7月对相关企业征收7.6%~46.7%的最终反倾销税。2006年3月启动反吸收调查程序,12月7日取消调查:

(9)化纤布案,2004年6月,欧盟对我国部分化纤布发起反倾销调查。2005年9月,裁定征收14.1%~56.2%的最终反倾销税。2006年12月28日,欧盟宣布对我国出口欧盟的部分化纤布发起反吸收调查,目前正在审理之中。

相对日益增多的反倾销调查,我国企业在出口欧盟市场过程中遭遇的反倾销措施执行阶段的复审调查即反吸收调查为数尚不多,不足10起,但涉及的企业数并不少,而且一旦认定吸收存在,将会被征收最高可达原反倾销税两倍的税率,其打击力度是非常强的,原被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出口商如果再被实施反吸收措施,出口境况将十分艰难,甚至会被迫退出市场。如化纤布一案就涉及一千多家企业,自从被征收反倾销税以来,中国对欧盟化纤布市场的占有率已从第一位下滑到第六位,市场份额也从55%递减到6.5%,如再被加征反吸收税,则存在退出EU市场的隐患。

二、欧盟反吸收机制的运行

EU早在1988年的第2423/88号反倾销条例中的第13条11款就对反吸收问题作出了有关的法律规定,其后在第3283/94、 第384/96和461/2004号条例的第12条对反吸收的法律规定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总的原则和意图就是要解决反倾销措施效用的问题,即所征收的反倾销税是否对随后的市场销售价格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如价格是否有明显的回升,如果没有达到这一预期目的,欧委会就可以依据第12条“重新”展开调查,即反吸收调查程序。

EU反吸收的法律规定对反吸收调查的程序性问题做了详细具体的规定,而对实体性(如吸收和吸收幅度的确定)问题规定得比较简要。总的来说,欧盟的反吸收机制是按以下步骤启动调查程序的:

第一步:吸收的确定

根据反倾销基本条例第12条第1款和第2款,吸收的确定应符合下列两种情形之一:

1.出口价格下降,此时应重新计算D/M。值得注意的是,出口价格的下降也可能源于正常价值的降低。但反吸收调查,只审查涉案产品的转售价格、出口价格以及倾销(吸收)幅度,对“损害”和“欧共体利益”不作考虑,大多情况下也不考虑正常价值因素。“只有在反吸收调查立案通知中确定的时限内,欧委会收到了有关正常价值变化的完整信息,才会列入考虑范畴”(第12条第5款),并在衡量时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正常价值的下降可减缓出口价格降低的 ‘吸收行为’程度。但当出口价格下降是出于进、出口商共谋时,吸收则可能存在。

2.进口国际市场没有出现相应变化。即进口产品在EU市场的转售价格或随后销售价格没有变化或没有发生足够变化,而反吸收调查又确定原来的反倾销措施理应引起相应的变化,此时应重新评估出口价格并以其为基础重新计算D/M,并要分三项进行:(1)确定基准价格,即征收反倾销税后预期达到的转售价格或随后销售价格。基准价格=OIP的转售价格或随后销售价格+反倾销税的数额:(2)确定当前价格,即征收反倾销税后实际转售价格或随后销售价格,是在RIP,EU第一个独立客户实际支付的价格:(3)比较基准价格和当前价格(以加权平均为基础)。

第二步:吸收幅度的确定

吸收幅度的计算,根据正常价值有无变化分为两种情况:

1.正常价值没有发生变化。吸收幅度的计算要分两项进行。一要计算出口价格下降的数量。通过比较OIP和RIP到EU关境的加权平均CIF出-口价格而得;二要计算吸收反倾销税的数量,其计算公式为:吸收反倾销税的数量=出口价格下降的数量+OIP确定的反倾销税的数量RIP实际征收的反倾销税的数量。

吸收幅度=吸收反倾销税的数量/RIP到EU关境的CIF出口价格×100%,这也就是抵消吸收行为影响而需要征收的反吸收税的税率(附加反倾销税)。

例如,原CIF价∈1 50(∈欧元),关税5%,进口商的费用为24%,OIP征30%反倾销税后,出口商将价格降低为CIF∈100,继续出口至0EU。

根据EU的反吸收机制:征收反倾销税后,出口价格不升反降,吸收可能存在。正常情况下的转售价格:150+150X5%+150X(1+5%)X24%=∈195.3;基准价格=E 195.3+反倾销税数额(150X30%)=∈240.3:当前价格=1OO+1 00x5%+100%30%+(135X24%)=∈167.4;则吸收幅度=(∈24O.3-∈167.4)/∈167.4X100%=43.55%。

2.正常价值已经发生变化。当正常价值下降时,下降的数量应从吸收反倾销税的数量中扣除,则吸收的幅度会有所降低;当正常价值上升时,上升的数量应在吸收反倾销税的数量上予以增加,这时吸收幅度会进一步增加。

第三步:实施反吸收措施

根据EU反倾销基本条例第12条第4款,专门规定了反吸收调查应该快速进行,一般应在6个月内结案,最长不得超过9个月,否则原来的反倾销税保持不变。

反吸收调查得出的结论要么终止调查,要么立即采取反吸收措施。

调查终止的情况:申诉人撤诉时、当发现不存在吸收时,反吸收调查终止。

当重新计算的D/M低于OIP确定的D/M时,出口商并不能因此获得反倾销税的降低,主管机构只会在维持原反倾销税不变或提高反倾销税二者之间进行选择。出口商只能通过期中复审去解决降税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吸收存在时,主管机构会立即采取反吸收措施,通常都以直接调高现行反倾销税而结案,所重新确立的反倾销税最高可达初始反倾销税的两倍,可见其惩罚力度是很强大的。

三、如何防范与应对EU的反吸收调查

1.警惕“倾销引诱”和反吸收“程序陷阱”。EU产业为了将中国产品逐出该国市场,可能会利用“倾销引诱”手段,即故意以非正常手段压价、低价收购中国产品投放到其市场,然后再对中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如欧盟对我国节能灯发起的反倾销即为典型的倾销引诱实例。另外,由于欧盟前瞻性反倾销体制的特点,不会采取追溯方式征收反倾销税,进口商往往会利用正在进行的调查与最终实施反倾销措施之间的“时间差”大批购进囤积涉案产品,CIF价格较之调查期必然会进一步下降,也必定造成销售价格的停滞或下滑。随后征收的反倾销税不可能将价格提拉到预期价位,如果EU有关方以出口价格已经下滑或价格没有波动为由发起“反吸收”调查,可谓一查一准,这可说是EU反吸收程序一个巧妙的“陷阱”。对此,我出口企业应保持高度的警惕。

2.合理利用反吸收调查的时限规定。由于反吸收实际上是在执行反倾销措施的过程中,通过征收附加反倾销税来保证EU反倾销措施得到严格执行和遵守,这使得反吸收调查呈现出时间上的紧迫性。这包括立案时限、调查时限、提供证据信息的时限规定。出口企业尤其要在初始反倾销措施生效后两年之内,谨慎从事,在交易中要把握分寸。必须严格遵守欧委会限定的提交证据和发表意见的时限。适当时候,在规则的合理限度内,采用相应的战术使反吸收调查无法在9个月内结案,以争取维持反倾销税不变,因为加征反吸收税后的惩罚力度要强得多。

3.企业要按“市场经济标准”来管理和运作企业。如企业被以非市场经济地位对待,EU将会采用替代国的国内产业数据来计算我出口企业的正常价值,这将导致极不公正的结果。为此企业要按“市场经济标准”来管理和运作企业,在反倾销应诉中要力争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企业出口产品定价机制一定要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充分证明企业市场行为的自主和独立性:企业要健全和完善合格的财务管理系统,按照国际通用会计准则建立会计账簿并进行审计。

4.提供充足证据。积极阻止欧委会对吸收的认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利用正常值的变化:如果发生正常价值下降的情况,在反吸收调查中,我方应及时提供相关的完整信息,请求欧委会在计算吸收幅度时,将正常价值下降的数量从吸收反倾销税的数量中予以扣除:二是要证明出口价格下降或进口产品在EU市场上的转售价格或随后的销售价格没有变化或没有发生足够变化的真正原因:尽管存在上述事实,但它们并不一定构成吸收,而完全可能是其他原因导致的。只要提供充分的出口单据、财务报告、审计报告等有力证据,提出相关因素方面的抗辩,就能阻止欧委会对吸收的认定。

5.灵活选择出易模式,慎用适用出口结构价格的交易方式。在反吸收调查中计算吸收幅度时,首先要重新复核出口价格。根据EU反倾销法,与EU的独立进口商进行的出口销售,出口价格为其实际成交价格:当通过关联关系或补偿贸易或中间商进行的贸易使该价格不可靠时,适用出口结构价格条款,即要在进口产品第一次转售给独立买主的价格基础上进行税费扣除式调整,包括关税、税收等费用以及所得利润等。虽然法规第2条第10款列举了11项调整因素,但EU一贯的传统做法及其突出问题是:EU往往只对直接成本部分差异进行调整,这无法涵盖因贸易水平差异而新增的全部销售成本,从而无法完全消除贸易水平差异对价格可比性的影响。

为此,我出口企业应十分关注间接销售成本的调整,还应在可能的情况下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贸易方式:通过非关联分销商进行国内销售,通过非关联的EU进口商进行出口,以避免遭遇出口结构价格调整的不利影响。

上一篇:加快河南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 下一篇:民族品牌面又对海外抢注的企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