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金丝猴的私家摄影师

时间:2022-10-28 02:57:34

滇金丝猴的私家摄影师

奚志农重要荣誉:

1998年,《中国摄影》优秀摄影师。

2000年,“地球奖”;《滇金丝猴》获得BG野生动物摄影师年赛“濒危物种”大奖。

2001年,“保护母亲河”奖。

2002年,纪录片《追寻滇金丝猴》获得了英国自然银幕电影节“TVE”奖。

2003年,出任日本国际野生动物电影节评委。

2004年,中国摄影传媒大奖年度摄影人物。

2006年,《户外探险》2005年“金犀牛奖”最佳环保精神奖。

“因为爱鸟而拿起了摄影机”这是我常讲的一句话。也是我和摄影结缘的根本原因。童年的我沐浴在故乡的清风旷野中,对自然的情感好似与生俱来,从滇金丝猴云南白马雪山保护区2002年养鸟少年到鸟类爱好者,从拿弹弓的射手到拿摄影机的摄手。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过程。我很幸运能够深入人迹罕至的地方探访那些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无论是可可西里的藏羚羊、野牦牛,还是白马雪山的滇金丝猴,或是秦岭深处的大熊猫,他们或多或少地给了我机会,让我记录下他们的惊恐,好奇、安祥和宁静。不是我的照片而是他们的眼神感染和打动了每一个看过那种眼神的人。从它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人类的自私和贪婪;也看到了什么是纯真、什么是自然。这就是影像的力量!

――奚志农自述

“我要用影像保护自然”

因为拍摄滇金丝猴,奚志农成为知名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也是“国际自然保护摄影师联盟”的第一位中国摄影师。1998年克林顿访华,收到的礼物之一就是奚志农拍的滇金丝猴照片。也因为保护滇金丝猴,奚志农曾被美国《新闻周刊》采访报道,并将此事视为“中国人环保意识的分水岭”。早在2000年,作为环保人士的奚志农就已荣获中国环保界最高荣 誉奖“地球奖”。

奚志农是一个环保行动者,1964年生于云南大理。80年代初,奚志农便立志要拍摄中国的所有野生鸟类。之后,他更进一步关注起中国的其他濒危野生动物以及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多年来,奚志农通过镜头,既展现了滇金丝猴、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美丽与安详,又记录了人类对自然的残暴和掠夺。这两种对比强烈的影像曾经也正在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他不光为了拍摄而拍摄,他为保护那些自己曾经拍摄的濒危动物而花的时间要比用在拍摄上的多得多。

奚志农高高的个子,被云南的阳光晒上红的脸上,始终是友善的笑容。作为环保人士被公众所熟知的奚志农,在2000年的地球奖,成为唯一一位评委全票通过的获奖者。人们对于这个实践着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精神的环保志愿者充满敬意。

奚志农英雄般的举动是在1995年。当时,云南省德钦县政府为了增加县财政收入,准备砍伐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南侧1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这将直接威胁到生活在这里的200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的生存。刚刚结束滇金丝猴三年艰难拍摄的奚志农无比震惊,他四处奔走呼号。一封信夹带着许多环保人士的焦虑和愤怒送到国务委员宋健手中,砍伐被及时制止。

被保护下来的猴子却使在云南省林业厅宣传处工作的奚志农处境尴尬。但人生的另一道门正在为奚志农打开。当滇金丝猴的名字和奚志农联在一起的时候,他也成了中国刚刚萌动的环保界的英雄。1996年5月1日,奚志农和他的滇金丝猴出现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三周年特别节目中。在《东方时空》的真诚邀请下奚志农离开云南来到了北京。新闻评论部优良的工作环境,同事领导的支持理解,使奚志农如鱼得水。同年7月在他的积极筹划并带领下由北京十几所高校大学生组成的绿色营来到了他刚离开不久的白马雪山,营中不仅有奚志农从小崇敬的原《大自然》杂志主编唐锡阳,还有日后成为他事业中左臂右膀的妻子史立红――这个比他小了7岁的女孩当时是《中国日报》的随营记者,她把他当作英雄来敬佩。

不用空调、骑自行车、随身带着筷子;北京的大气污染、野生动物被摆上餐桌、都会让敏感的奚志农有所行动……他用行动和语言感染着他周围的每一个人,哪怕是采访对象也不例外。几年下来,人们从最初的不理解、嘲笑,变得日益了解环保的意义。在中央电视台这样一个位置上奚志农有更多的条件和机会,关注中国的环境问题。1997年12月和1998年7月,奚志农两度深入可可西里地区,他用大量的镜头展现了90年代的中国为环境保护与盗猎分子真枪实战的英雄们的艰难处境,以及大量藏羚羊惨遭屠杀的惨景。除在《东方时空》播出以外,他还通过到大学演讲,接受媒体访问发表文章和图片呼吁加强对藏羚羊的保护,使藏羚羊的危险处境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1999年,奚志农离开北京,重回云南,着手建立一个扎根在滇西北的“高原生态保护”的民间组织。旨在探索在生态脆弱的山区和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既实现对生态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又实现当地居民的脱贫致富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当奚志农和妻子史立红分别从《东方之子》、世界自然基金会辞职时,这份勇气震动了许多人。他们缺乏生活的基本来源,他们将居住在大森林边上的村庄,面对着贫苦和发展对环境带来的种种问题…… 人们曾经力劝,在实践这份勇气之前,不要让太多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弄得头破血流。但他们坚持下来了。

奚溪在不到半岁的时候,就被爸爸妈妈带上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一家人在大自然的环境里充满活力。

在奚志农拍摄的照片里,动物的世界精彩纷呈。它们活跃也好,宁静也好,都在奚志农的视角里真实地呈现出来。对于这样一个旁观者,它们竟然没有戒心。是摄影师的投入与耐心?还是对拍摄对象的真挚感情能够让一个个作品充满活力?为什么看奚志农摄下的动物,竟会如此美好、可爱?

十几年来,奚志农曾经在独龙江失手从溜索上坠入山涧,曾经在荒无人烟的长江源从飞驰的马背上摔下,曾经与大群奔跑的野牦牛擦肩而过,曾经与扎巴多杰在可可西里结冰的湖上追逐盗猎者……直到今天,他的身上仍有四根肋骨是未接上的,可这一切都没有减弱他深入大自然的激情。拍摄,只有不断地拍摄,才会让人类对于他们自身之外的东西有更多的爱与理解。

登上《国家地理》的滇金丝猴

“只有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解到这些动物,才能有更多的人去保护他们。”2004年1月的《国家地理》上,赫然出现了一张滇金丝猴的照片,那就是奚志农的作品。这让奚志农非常开心,开心的并不是自己的作品被《国家地理》刊登了,而是滇金丝猴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

“用影像保护自然”是奚志农的号角,他想做也最能做的事情就是用镜头去记录自然。在问到奚志农第一次拍摄到滇金丝猴的情景时,他脱口而出:“1992年的9月15日下午大约3点钟左右。当时,我和队友先是看到了一堆依稀还冒着热气的猴粪,于是用最快速度穿过一个叫“杜鹃岭”的山脊,就看到沟对面正好有一个猴子家庭在一棵树上,我当时什么都顾不得,赶紧找一个最高点,把外衣一脱,把机器往石头上一搁,找到猴子焦点一清就一按。现在回过头来再看那个镜头,我会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奚志农最心疼的一幅滇金丝猴照片则是一只猴子坐在被砍伐的森林原木上,抱着一条短木桩的瞬间,“要知道,那些木头可都是它们的家啊!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唐山大地震后坐在废墟上哭泣的人们,不同的是,一个是天灾,一个是人祸。”

一次,奚志农的车因路面不好一下子冲到河滩边隐秘的小沟。眼前“倏”地闪过一道褐黄色的光影,只见沟里趴着一只小羊。“母羊跑出去得一会儿才会回来,我们立刻撤也没有意义了,于是大家就抓紧拍摄起来。”奚志农解释说,“小羊趴在河滩的沙地上,浑身湿漉漉,还是一种暗褐色。从湿湿的毛皮上判断,它离开母体才几分钟。正是下午两三点钟,日照非常强烈,小羊显得很虚弱。它见到的第一个活物是它的妈妈,第二个就是冲它一阵猛拍的这帮怪物了。”小家伙好奇地看着他们,眼中没有惊恐,因为它还无从了解人类的贪婪与凶残。好像要在众人面前表现一把似的,它开始试着把小腿立起来,立了前肢再立后肢,它在努力地站起来,结果前肢一软就跌了回去,小羊又开始新的努力。奚志农如今还非常内疚:“如果不是因为我们的车突然滑进沟里,那只母羊就不会受到惊吓,而它是刚刚生下小羊呀,我们在小羊周围没有看到胎盘,我不知道这种惊吓对母羊和小羊有没有什么影响……真的很内疚。”

不能只剩下人

1990年,奚志农的摄影作品《不能只剩下人》获得“奥林杯”全国摄影大赛铜牌奖,这是他在全国获奖的第一幅摄影作品。画面的主角就是他在云南拍摄的白鹭,这种过去在云南常见的飞禽如今日渐稀少。一幅好的照片离不开合适的光线,那天天空中有一层薄薄的阴云,阳光透过一条狭窄的云缝照下来,就像舞台的灯光恰好照射在白鹭栖息的一棵大树上,这种绝佳的光影效果成就了一幅经典作品。

都说奚志农运气好,其实是有句老话说得好,“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大家并不知道,野生动物摄影所吃的苦头和遭遇的危险,大概惟有战地记者能与之相比。很多时候为了拍摄到一张片子,就需要在阴冷潮湿的野外趴上十几天。

喜欢野外生活,游走于山水之间的奚志农,放弃了被固定的生活,在拍摄中了解动物,在了解中感受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于每一个物种的影响,终于把这一切都融于一体。

相关链接:

滇丝猴被人类正式命名和科学记载已经整整有一百年的历史。法国动物学家米尔恩•爱德华(Milne-Edwards)1897年对这一物种给出了完整的科学描述,并正式按照林奈创立的双名命名法,定名为:Rhinopithecusbieti。从此,这一物种便在地球上的物种库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绝大多数现生灵长类都生活在被人们称为动植物王国的热带雨林之中。那里气候温暖、食物丰富, 大自然为它们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栖息环境。因此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专家学者,一提到灵长类,总是把注意的焦点放在四季常绿的热带雨林上。可是,在我国滇藏交界处的雪山峻岭之颠的高寒森林中,却生活着一种罕为人知的珍稀灵长类动物。这就是我国特有的世界珍奇―滇金丝猴。

它们具有一张最像人的脸,面宠白里透红,再配上它那令当代妇女追求的美丽红唇, 堪称世间最美的动物之一。此外,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猴子,体重可达三十来公斤,且生态行为极为特殊,终年生活在冰川雪线附近的高山针叶林带之中,哪怕是在冰天雪地的冬天,也不下到较低海拔地带以逃避极度寒冷和食物短缺等恶劣自然环境因素,对农作物也总是“秋毫无犯”,因而是灵长类中最有趣的物种之一。

上一篇:丹麦芭蕾舞台上的“中国80后” 下一篇:让华服为炎黄子孙扮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