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未尝不是美

时间:2022-10-28 02:39:07

摘要 《廊桥遗梦》是20世纪90年代风靡全球的一部畅销小说,描写了美国一对相爱的男女主人公在爱情与责任之间的痛苦抉择,和他们之间至死不渝的真挚感情。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正经历着美国曾经经历过的相似的社会进程,重拾这部小说,对于浸没在“婚外恋”、“”普遍现象中的当今国入,有着更加积极的警世意义。

关键词 《廊桥遗梦》,爱情;责任;婚外恋

《廊桥遗梦》(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又译《麦迪逊县的桥》)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国际头牌畅销书作家、摄影家、音乐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Robert James Waller)的经典之作。仅8万字的古典框架小说,在1992年一经出版,立即成为一部风靡世界的作品,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162周,被翻译成36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销售了1200多万册,也成为史上最畅销的小说之一。

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正经历着美国曾经经历过的相似的社会进程―一性解放、叛逆、自由、工业化高速增长,在我们这个曾经几千年来礼法道德约束至上的国度,也已开始响起了不同的声音。社会学家李银河近来发表的观点,激起了人们的巨大争议。她再三强调,作为人,身体的自由,也就是性的自由。这让人意识到,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完全不同于从前的社会。人们已经开始拥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和行为标准,并越来越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社会与家庭、伦理与道德的标尺,直接拷问着大众的心理底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新拾起小说《廊桥遗梦》,多少让人有一种奇异的感觉。

《廊桥遗梦》的爱情故事,是一场刻骨铭心的、凄婉绝美的伦理爱情。她讲的是一个漂泊世界各地的摄影师和美国依阿华州麦迪逊县一个中年农妇,在夏天的草场、古老的廊桥边发生的故事。1965年8月8日,52岁的单身汉摄影师罗伯特・金凯(RobertKincaid)因为要拍摄一座古老的“上有顶盖”的廊桥,在依阿华州一个人烟稀少的偏僻乡村――麦迪逊县――邂逅了一个普通的农夫之妻,曾上过大学的意大利那不勒斯女人,45岁的弗朗西斯卡・约翰逊(Francesca Johnson)。他们两人一见如故,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所牵制,弗朗西斯卡突发激情,“赌徒的冲动占了上风”,趁其丈夫及子女3人外出参加伊利诺伊博览会之际,在短短的4天时间里,与罗伯特互相撞击出了眩目的心灵火花,共沐爱河,达到灵肉一致的完美结合,互相都觉得灵魂上找到了永恒的归宿。弗朗西斯卡认为“在四天之内,他给了我一生,给了我整个宇宙,把我分散的部件合成了一个整体”。当罗伯特要求弗朗西斯卡“跟我一起走四方吧”时,她的理智又战胜了冲动,在“去”还是“留”的思想斗争中选择了后者。多年后,弗朗西斯卡在给女儿卡洛琳和儿子迈可的信中对爱情和责任的解释表露了心态,“如果不是因为你们和你们的父亲,我会立即跟他走遍天涯”,可她“把全家考虑在内时”,认为自己对家庭是有责任的,不能毁坏家庭。罗伯特走后,为了不给弗朗西斯卡带来生活中的麻烦,除了“给她寄过一包照片和那篇文章之后,就再也没有来过信”。他此后始终独身,直到1982年1月死亡,遗嘱要求把骨灰撒在两人共同活动过的罗斯曼桥。弗朗西斯卡也每日思念罗伯特,她说:“我从来没有停止过想他,一刻也没有”。1989年1月弗朗西斯卡去世后,也在遗嘱中嘱咐:“把遗体火化,臂灰撒在罗斯曼桥”,“我把活的生命给了我的家庭,我把剩下的遗体给罗伯特・金凯”。

看上去,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既没有千回百转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描述,语言也很朴实、自然,既不文气十足,也不艳情四射,但看过之后却让人觉得,这个很简单很普通的故事隐藏了太多的内涵,它把人类的感情发挥到了极致。尽管・《廊桥遗梦》探讨的是那个延续几百年的话题――婚姻和爱情的关系,但它所讲述的又绝不仅仅是一场婚外恋情,更重要的是它揭示出了一种道德和个人价值观,以及社会伦理价值观――当爱情与传统伦理道德相抵触的时候,人们到底应该怎样选择?是选择自由的爱情,还是选择责任――对家庭、孩子的责任?

弗朗西斯卡在与罗伯特交结时一方面努力恪守妇道,另一方面又在追求生命中原始的美,那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欲望。四天里,她似乎不再是农夫之妻,也不是儿女们的母亲,却还是那个那不勒斯的单纯而可爱的女大学生,在和充满野性与灵气的男人罗伯特的交往中,她在灵与肉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并永志难忘。但对丈夫及儿女的责任,羁绊着弗朗西丝卡将脚步冻结在原处,内心固守着对罗伯特永世不忘的爱恋,却甘作生活的囚徒,在茧壳中凭借着思念和回忆度过余生。这4天,她怀念了整整24年。

罗伯特也很令人心动。他是一个现代文明中的流浪汉,钢筋水泥海洋中的鲁宾逊,“最后的牛仔”,在那个“千金一诺随意打破,爱情当作游戏”的文明时代中,他以超人一般的智慧洞察那一切,摈弃它们,驾着破车径去古老、原始中寻找人生的真谛。天意之中,他与弗朗西丝卡撞在了一起,而此后,他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离开了理解他――也许是暂时地理解――的女人,在刻骨痛心的思念中,在远远地祝福与企盼中,度过了余生。这是一种怎样的痛苦与情怀,又是一种怎样的追求!

试想,假若弗朗西斯卡跟随罗伯特・金凯走了,结果会是怎样?这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是否还会给世人留下如海伦私奔式的伟大?答案是显然的――不会。也许如果是这样,《廊桥遗梦》就是失败的,这也正是沃勒的聪明所在。

沃勒的成功在于他没有让罗伯特・金凯与弗朗西斯卡的恋情有悖于读者的道德判断。作者让弗朗西斯卡在爱情与责任的选择中,选了后者――责任,并非常谨慎地“给相逢以情爱,给情爱以欲望,给欲望以高潮,给高潮以诗意,给离别以惆怅,给远方以思念,给丈夫以温情,给孩子以母爱,给死亡以诚挚的追悼,给往事以隆重的回忆,给先人的爱以衷心的理解”,一切都安排得那么好。作者非常聪明地只给他们四天的时间相爱,其谈漫而不失优雅、热烈而又洒脱、短暂而又漫长的恋情,非常适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也暗合了那些对沉闷的婚姻有所不满的人们隐秘的心理追求,同时由于它的保守、伤感和悲剧结局,让观念传统的人也会产生认同。总之,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婚外恋的隐秘的情感天地,使人们从足以引起指责的越轨和羞耻的恋情中看到了坚贞、永恒、理智以及情感深厚的一面。

古老的麦迪逊桥(廊桥),孤独的远游客(罗伯特・金凯),两个中年人在陈旧却显得浪漫的房间里共进晚餐,两个天涯沦落人的火热的心渐渐贴近,撞出火花,寻觅已久的灵魂找到了永恒的归宿。这是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婚外情,一段典型的婚外情。在传统的道德眼里,婚外情永远是为人不齿的,然而作者并没有用理性去正面触碰这种道德,而是用人类――男人和女人――特有的本性去缴械道德。在作者的笔下,这是一段如痴如

上一篇:从两部作品看岩井俊二的唯美创作 下一篇:从《育者如歌》谈人物纪录片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