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定理论研究

时间:2022-10-28 01:54:28

标定理论研究

【摘 要】标定理论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学理论,它以独特的视角阐释犯罪产生的原因,认为人因被贴“标签”而继发犯罪,变成他被人们描述成的那种人。标定理论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60年代中期,70、80年代在西方的影响达到高峰,主要代表人物有坦嫩鲍姆、埃德温・利默特和贝克尔等。

【关键词】标定理论;标签;前科报告制度

一、标定理论概述

标定理论,又称作标签理论、贴标签理论,是一组试图说明人们在初次的越轨或犯罪行为之后,为何会继续进行越轨或犯罪行为,从而形成犯罪生涯的理论观点。标定理论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60年代中期,70、80年代在西方的影响达到高峰,主要代表人物有坦嫩鲍姆、埃德温.利默特和贝克尔等。标定理论中的观点纷繁复杂,有些外国学者对它进行了概括归纳。克拉伦斯.施拉格将标定理论的基本观点归纳概括为九个基本假设[1]:

1、行为的犯罪性质是由法律规定的,从固有性质来看,任何行为都不是犯罪。

2、犯罪的定义是由有权势的群体为了他们的利益而强制使用的。

3、一个人不会仅仅由于违反法律而成为犯罪人,而是因为官方当局的反应才被称为犯罪人。

4、把人们分为犯罪人和非犯罪人的做法,是与尝试和经验性证据相矛盾的。

5、尽管许多人都同样违反了法律,但只有少数一些人因此而被逮捕。“逮捕”的行动引起了贴标签的过程。犯罪本身并不能引起贴标签的过程,只有犯罪人在被刑事司法机关逮捕时,才开始了对他的标定过程。

6、由于法律实施中使用的制裁是针对整个人,而不仅仅是针对犯罪行为的,所以,刑罚因犯罪人特征的不同而有区别。

7、刑事制裁也因犯罪人的其他特征不同而有区别,男性、青少年、少数群体成员、暂住者、受教育程度低者,更有可能被贴上犯罪人的标签,其中,年龄、所属的社会经济阶层和种族,是影响刑事司法判决的主要个人特征。

8、刑事司法活动是以这样一种刻板观念为基础的,即犯罪人是一种被社会抛弃―――这一种道德品质恶劣、应受社会谴责的故意作恶者。

9、面对公众谴责和坏人的标签,犯罪人很难保持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他们会对公众的谴责和坏人的标签产生消极认同,产生更加严重的犯罪行为。

二、标定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弗兰克・坦嫩鲍姆可谓是标定理论的开创者,他被誉为“第一个阐述了标定理论的若干原理的人”。1938年,他在自己最重要的犯罪学著作《犯罪与社区》一书中,论述了“邪恶的戏剧化”理论,其基本观点认为,犯罪人是由社会制造的,人会变成他被人们描述成的那种人。犯罪人的产生过程,是一个社区对有不良行为的少年给予消极反应,使其对这种消极反应产生认同,从而逐渐走上犯罪道路的互动过程。坦嫩鲍姆的理论,对以后的标定理论观点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他的理论的启发下,产生了其他不同的标签观点。利默特的越轨理论就是如此。

1951年,利默特在吸收坦嫩鲍姆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越轨理论,首次阐述了初级越轨行为和次级越轨行为。所谓初级越轨行为,就是既没有被权威的人所发觉,也没有收到惩罚的越轨行为。所谓次级越轨行为,是指少年儿童在被人们贴上坏的标签后,按照其少年犯罪人身份进行的更加严重的越轨行为。利默特认为,犯罪行为和越轨行为的产生源于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生物因素、心理因素或者社会因素,人们在初次越轨后,会被社会贴上坏的标签,这种社会反应会导致初次越轨者的认同,内化为自我形象,导致次级越轨行为的发生。利默特的研究对标定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另一位对标定理论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是贝克尔。贝克尔是标定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与标签一词联系最为密切的人”,标签一词首先就出现在他的《局外人》一书中。贝克尔认为,对越轨行为进行标定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制定有关越轨与否的规则并将这些规则加以应用的过程。制定规则的“道德企业家”中的大部分人,往往是那些有影响、有权势的人,他们处在社会结构的上层,通过制定规则来改变他们下面的那些人,以便达到一种更好的状态。所以,这种规则适用时并不是完全平等一致的,而是有选择性、有差别的,会受到身份、地位、种族等的影响。

三、标定理论的启示

从标定理论的视角看我国的现行刑法第100条的规定,会有新的发现。第100条规定,依法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在入伍就业的时候,应当如实向有关单位报告自己曾受过刑事处罚,不得隐瞒。这就是前科报告制度。“前科是指曾经被宣告犯有罪行或者被判处刑罚的事实。被宣告犯有罪行可以是人民法院进行的,也可以是人民检察院进行的。至于被宣告犯有何种罪行或者被判处何种刑罚以及刑罚是否执行,均不影响前科的成立。”[2]虽然前科报告制度在预防重新犯罪、社会防卫等方面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将前科终身制,是相当可怕的。前科实际上是一种标签,意味着“犯罪人”。依照贝克尔的观点,“一旦有人被贴上犯罪人的标签,这种标签将盖过其他标签,从而别人就会首要的将这个人看做一个犯罪人。”[3]被贴上这种标签的人,不管其犯罪时的年龄、主观恶性及过错程度,该标签都会伴随其一生。从个人角度,这些被贴上标签的人不但极易产生自卑和消极心理,而且因为前科而难找到合法的工作,以至于他们为了谋生而被迫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从社会角度,这些被贴上标签的人普遍会受到社会大众的警惕与疏远,甚至是歧视、侮辱,不但难于再次融入社会正常生活,而且很容易被激发出仇视、报复社会的心理,进而再次实施犯罪。由此看来,我国的前科报告制度确实存在不小的缺陷,有待于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吴宗宪.西方犯罪学(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93-399.

[2]马克昌.刑罚通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31.

[3]乔治.B.沃尔德等.理论犯罪学[M].方鹏,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268.

作者简介:陈政耀,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级犯罪学方向研究生。

上一篇:县级海岛公共图书馆发展瓶颈与对策 下一篇: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的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