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玛丽的悲剧

时间:2022-10-28 01:46:02

解析《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玛丽的悲剧

【摘 要】现实主义悲剧《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是尤金·奥尼尔剧作生涯的顶峰。本文试图多维度探究剧中重要角色——玛丽悲剧人生的复杂根源:社会因素、人性弱点、家庭成员的隔阂与伤害、奥尼尔早年不幸生活经历的影响和他的悲剧命运观。

【关键词】《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悲剧 根源 解析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054-02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严肃戏剧的奠基人,是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剧作家,他一直致力于以最大限度关注“主观世界的、强烈的呈露”。《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是奥尼尔以自己家庭成员为原型,沾满“泪和血”的传世佳作;《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的母亲玛丽是奥尼尔在遵循“关注人的内心真实”上成功塑造出的悲剧艺术形象。

一 悲剧和悲剧观

舞台上的悲剧来源于生活中的悲剧。对于生活中的悲剧,鲁迅先生曾鞭辟入里地概括成“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叔本华从悲剧的审美心理角度,认为悲剧是对“求生意志的否定,是通过揭示生存的虚妄而获得解脱的一种审美活动”。亚里士多德却从悲剧成因的角度看待悲剧:悲剧是正常人由于性格过失而使自己陷入悲惨的结局。

我们结合鲁迅先生的表述,将舞台上的悲剧重新下定义:“把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之毁灭过程再现出来给人看”。不管什么样的悲剧,各自成因如何,它们以怎样的情节激起观众的共鸣,之所以能普遍激发观众凄凉沉痛的情感,是因为所有的悲剧都有一个共性:某种值得保留或追求的美好事物的丧失。

奥尼尔认为悲剧是阐述生活真谛的最佳手段。他解释道:一部真正的悲剧里的幸福,比古今一切皆大欢喜结局的戏剧里的幸福还要多,把悲剧看成不幸无非是当代人的看法而已!古希腊人和伊丽莎白时代的人则更懂得其中的涵义……悲剧在精神上鼓舞他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生意义。①他的悲剧深受古希腊、莎士比亚等传统悲剧的影响,但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做了大胆的变革和突破。

古希腊悲剧常常将悲剧成因归结为神的旨意,莎士比亚则试图从主人公的性格上寻找悲剧根源,而奥尼尔塑造的主人公之悲剧不能简单说是天命或性格造成。②在他笔下,人的悲剧命运是特定的社会文化矛盾的产物,在居高临下的社会机器压榨下,人类无所遁形,艰难喘息,一方面想努力实现美好的梦想,一方面又只想遁入虚空获得暂时的慰藉,迷失自我。

奥尼尔也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露和剖析,揭示出人类悲剧命运的根源往往在于人类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并拒绝正视现实”。在他看来,面对冥冥中的命运之笔,人似乎总是不能把握自己,从而注定了悲剧的一生。

奥尼尔的悲剧“是从心理学,生理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综合悲剧”。

美国作家阿瑟·米勒犀利地指出,“在悲剧的最高意义上,普通人跟国王一样,都是适于作悲剧描写物件的。”古希腊悲剧主人公,多是帝王将相、王子公主。到了莎士比亚时代,“由于人文主义运动的兴起,人们认识到了人的力量,而不再认为神是促使悲剧产生的力量”。但是,主人公仍然离我们很远,不是我们周围的普通人,如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奥尼尔关注的恰恰是普通人的不幸遭遇,在他的剧中全无气吞山河的英雄人物,也没有极端奸恶之徒,他们渺小、软弱、可悲,被命运所捉弄,为环境所摆布,既无法获得自己的理想,更不能有所作为。他们的弱点是人类的弱点,他们的悲剧是人类普遍悲剧的浓缩。

二 玛丽人生悲剧的根源

剧中玛丽悲剧命运的形成有社会、时代、他人的因素,也有其自身性格因素,她所体现出的人性弱点是人类共有的弱点。因此,她的悲剧命运能激发出观众凄凉和沉痛的情感共鸣。除此之外,奥尼尔早年的个人经历以及他独特的命运观思想体系也是塑造这样一个艺术形象的原因。

剧中所处的时代是20世纪初,那时的美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金钱将人性严重扭曲,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无情,传统的道德观念渐趋崩溃,出现了种种社会问题,再加上战争威胁,人们在心灵深处普遍缺乏安全感。

在该剧第二幕,父子之间有一段关于精神信仰的谈话,“小儿子问父亲是否为母亲祈祷了,得到肯定答复后,他巧妙而刻薄地引出尼采的理论——上帝已经死了”。玛丽生活在这样一个信仰崩溃、精神丧失归属的时代,她的家庭不幸也是社会的不幸。

关于悲剧人物,亚里士多德有一个经典的描述:他们是“这样一种中等人: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并不是好到极点,但是他的遭殃也不是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和弱点。”玛丽悲剧的另一个重要根源就是她与生俱来的也是人类最普遍的弱点——面对不幸时的软弱和逃避。她无法清醒认识自己,不愿接受因自己幼稚的婚姻选择带来的苦果,只想躲在往昔幸福生活的迷“雾”中。因为无力承受现实的打击,所以她讨厌从幻想中被“雾笛”叫醒。“我讨厌的是雾笛。它老是在你耳边缠住你,让你不得清静,老是提醒你,警告你,让你回顾过去。”很显然,“雾笛”代表残酷社会现实,她企图把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把过去和现实隔离开,让雾把“整个人生都遮盖起来”,这样就可以不去面对残破的人生。玛丽对现实生活永远无法适应,她无人倾诉,只有在往昔的幻想中才觉得舒服自如。

玛丽的悲剧人生是从建立家庭开始的,家庭并没有带给她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稳定。在整个家庭中,成员之间相互埋怨、憎恨,可是他们之间又由于血缘关系而彼此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在每次争吵之后,大家又互相和解、宽恕和原谅。

蒂龙显然对玛丽的悲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舍不得在玛丽生孩子时花钱请来好医生,结果庸医误诊,使得玛丽染上毒瘾。常年在外居无定所,“坐肮脏的火车,住下等旅馆”,这样的生活使玛丽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加上蒂龙长期待在剧团或酒吧,根本无法给予玛丽足够的关怀。可以说,与蒂龙结合是玛丽不幸命运的起点。

长子吉米没有自己的职业,在父亲的工厂里工作,却对父亲嫉恨,指责父亲的吝啬导致母亲染上吗啡,他做梦也想不到“除了以外,还有别的女人会吸毒”;唯独不提自己而立之年却无所事事,放纵堕落,过着寄生虫般的生活。他根本无法平静下来和父亲商谈解决问题的办法,几乎“没有停止过对父亲的指责,对母亲的鄙视,对弟弟的肆意攻击”。小儿子埃德蒙在第四幕中也面无表情地把母亲称作“纠缠着过去不放的鬼魅”。

蒂龙父子没有停止过责怪玛丽,很少考虑自己是否在玛丽的悲剧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没有意识到所有这一切只会使玛丽在孤独和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折射了奥尼尔早年不幸的生活经历。③奥尼尔在童年时代一直过着颠沛不定的生活,很少享受到家庭的温暖。19岁的奥尼尔在普林斯顿大学上了一年学便中途辍学,走向下层社会,接触了形形的人,先后到过南美、非洲和欧洲,做过淘金者、水手等。奥尼尔“亲眼目睹了人间的不平,饱尝了世态炎凉,从不同角度洞察到西方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这一切为他后来从事戏剧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也直接塑造了他作为剧作家的悲剧性格。奥尼尔笔下消极、悲观的人物正好表达了对所生存的那个社会的彻底失望。

三 结束语

奥尼尔说:“我总是意识到在命运的后面有种力量,那是上帝,是我们过去的生命……”似乎冥冥之中有某种奇怪的力量操纵着我们的步伐,而且这种神秘力量是巨大的、超自然的、不为人的意志(理性)所转移的。

奥尼尔意识到人类力量的局限性和冥冥中命运的不可抗拒,他的悲剧意识始终支配着他的创作。剧中的悲剧几乎都围绕家庭这个核心,围绕如何实现理想的人格价值、爱的价值。他的剧作向观众展示了主人公内心世界惊心动魄的画面,这些画面具有深刻的悲剧蕴涵。除此之外,他也十分关心“人与灵魂、命运,以及人的自觉和不自觉的要求、愿望之间的关系……和传统悲剧观的命运根源不同的是,奥尼尔把梦境和欲望也看作人生的动力和悲剧的根源,在奥尼尔那里,努力实现梦境是人生的价值也是人生的悲剧根源”。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是否就意味着人一生都生活在自由与不自由即人自身同命运的挣扎对立中?奥尼尔一生致力于悲剧创作,始终不懈地探索现代人的精神领域,希望能指出人类不幸的根源,却苦于无法真正为他们找到出路。玛丽的人生悲剧是社会、家人、命运与自身弱点的综合因素造成的,她的不幸正是社会不幸的浓缩。主人公玛丽、奥尼尔本人和他在其他戏剧中塑造的许多鲜活而苦闷的形象都始终处于命运无处不在的枷锁中,盼望能有被打开的那一天。

注 释

①巴莱特·克拉克.尤金·奥尼尔和他的创作[M].洛杉矶:道威尔出版社,1947:86

②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93~94

③这句生平,是本人在google中搜索到的部分介绍材料,稍有加工筛剪。

参考文献

[1]Eugene. O’Neill. The plays of Eugene A New Assessment[M]. The Ungar Publishing Company,1985

[2]Eugene O’Neil.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M].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55

[3]阿瑟·米勒著.悲剧与普通人[A].阿瑟·米勒论戏剧(郭继德译)[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4]陈立华、李习俭.试论《毛猿》的悲剧根源[A].尤金·奥尼尔戏剧研究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5]洪增流、肖淑蕙.英美戏剧[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6]梅绍武.美国严肃戏剧的奠基人——尤金·奥尼尔[J].河北师院学报(社科版),1997(2):96

[7]牛培丽.泰伦形象分析——奥尼尔剧作《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解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71

[8]王润生.我们性格中的悲剧[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9]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张焕珍.奥尼尔对传统悲剧的突破[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5):85~86

上一篇:高中通用技术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下一篇:让手机远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