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造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28 12:23:21

论创造力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长期以来,中国的中小学生沉溺于重重的学习压力和分数的压制之下,缺乏必要的创新精神。而新型的素质教育呼唤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急需具有开括精神的创业者。所以,素质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必须贯穿于中小学的教育之中,而创造力的培养正是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创造力的培养。

人的创造力或创造性是“培养”出来的。既然要培养,就要从小开始培养。这种培养,不但要有内在成长的连续性,而且要有外在培养环境的持续性。同时,创造力与人的个性和独立性是分不开的,而个性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培养又必须始于幼年。

那么,怎样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性呢?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造一种适合培养中小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教育工作者应该怎样为学生营造这种适合培养创造性的环境呢?

当然,条件很多。首要的是改革考试制度,减轻学生负担。比如说取消百分制,代之以等级制。几十年来,我国一直沿用着“百分制”的考试评价制度,它的弊端已经有目共睹。有关调查显示:中国的中小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平均超过10个小时。他们是世界上最累的学生群体。分数的无形压力,早已成为学生心头的千斤巨石。就连处于人生花季的中小学生,也因此而承受着来自校方和和家庭的重重压力。中央已经下发了“减负”的命令,但是它屡屡失败。风声一过,各学校依然故我,甚至变本加厉,增发教辅资料,增加早晚自习,休息日补课,花样百出。学生仍然处于分数的控制之下,没有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和时间。

二、改变教育观念,强调“人”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

历来,中国的学校、中国的教育过于控制人的个性发展,比如要求上课时把两手放在桌上,或背手坐直等,过于鼓励“角色行为”而抑制“独立行为”,过于重视角色教育而忽略对人自身的教育,过于重共性而轻个性,过于重义务而轻权利,过于重服从而轻自主,过于重外在的纪律而轻内在的能动。因此,在广大的中小学里,学生唯老师之命是从,不敢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教育者们也津津乐道于他们严厉的管理、纪律的控制,孩子们被期望的就是变得如此的不像孩子。如此过分地强调纪律秩序和行为规范,以致不惜以摧毁孩子们的创造性为代价。

三、提倡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激发他们的“启疑”思维,增强自信心。

历来,我们提倡“尊师重教”,把教师的角色神圣化。其实,教师是一种社会角色,是一种有千千万万的人去扮演的角色,因而老师是人,不是神。是人就必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部分老师向来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这就大大抑制了学生个性和独立性的发展。

所以,要解放孩子的个性,首先要提倡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那就是,师生之间互尊互爱。老师不要总用自己的感觉、自己的观念去指导学生,而应该提倡师生之间平等的争论,激发学生的“启疑”思维,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因为,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是一个独立性非常强的个性完善的人,必须是一个有百折不挠之毅力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断力的人。创造力与人的个性和独立性是分不开的,而个性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培养又始于幼年。

四、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倡一种“自由与开放式的追问风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维。

我国唐代的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数千年来,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未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而不是知识的主人,因此,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对象。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本来“教”的对象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却成了被动地被“填”的鸭子,造成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因而,改变这种状况,不强迫学生去全盘接受老师所教的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维,提倡一种“自由与开放式的追问风气”,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也是素质教育的一条出路。

比如在教学《雪猴》这一课时,同学们讨论:“雪猴和边防军人为什么相处得十分友好?”经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是因为边防军人热爱大自然,热爱野生动物,才使得雪猴和人能友好相处,并互相关心。但这时,突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如果有人对猴子不好,杀它们,怎么办?”这个时候,本来结论已经出来了,提这种问题显然不合时宜,但如果无端地指责这位同学,就必然会挫伤他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因此,我首先鼓励他问题提得好,有批判性思考的眼光,然后适时地引出讨论:我们的社会的确还存在这种滥杀珍贵动物的现象,我们该怎么办?

这样一来,同学们又展开了一次大讨论,不但进一步加深了对所学课文的理解,而且树立了一种“自由与开放式的追问风气”,有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维,进而培养创造性。

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在传授中学生双基的同时,如果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且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良好“生态”环境,就必然有助于促使素质教育的全面开花结果。

上一篇: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研究 下一篇:把我的真心放在你的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