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北传统婴幼儿看护工具

时间:2022-10-28 09:55:02

湘北传统婴幼儿看护工具

【内容摘要】“窝儿椅夹”是湘北地区传统婴幼儿看护工具。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看护工具已十分少见,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婴儿床和学步车。但是,在现在看来,“窝儿椅夹”不仅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而且极富人文设计理念和审美意蕴。文章以实地考察为基础,系统阐释湘北“窝儿椅夹”的使用风俗、审美寓意和设计理念,还原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窝儿椅夹 婴幼儿 看护工具 成长摇篮

湘北地区有一种传统木制婴幼儿看护工具,它是旧时家人看护半岁至1岁半婴幼儿的重要用具,由摇篮和座椅两部分组成。摇篮,即婴幼儿睡觉的地方。当地俗语“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窝”字代表舒适、自由和健康的空间环境,当地方言将“摇篮”昵称为“窝儿”“窝窝”或“摇窝儿”,读着亲切顺口。座椅,即婴幼儿坐的地方,当地人称为“椅夹儿”“夹椅”“围椅”或“夹凳”。按当地说法,把婴幼儿局限在直径为22厘米的圆孔里,像夹在椅子里面,所以叫“椅夹”。当地人们习惯把二者合称为“窝儿椅夹”。

一、“窝儿椅夹”之旧时风俗

在当地,“窝儿椅夹”是婴儿出生后的必备之物。“窝儿椅夹”不是由婆家准备,而是由娘家人准备给外孙的贺礼,且只有女儿生育第一胎才送。之后所生子女沿用上面兄姐的,这是民间惜物的传统美德。按当地传统习俗,待婴儿出生后,不分男女,第十天都要做酒,即“十天酒”。一来庆祝新生命的诞生,二来通知亲朋好友前来道贺。外公便在那天把提前订做好的“窝儿椅夹”挑来,无论两家相隔多远,一般都在下午一点前赶到,人们称“赶吃十天饭”,认为这样赶早才吉利。

“窝儿椅夹”在当地有两个不成文的习俗,一是“睡破”,即“十天酒”当天吃完中饭后,必须把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放进“窝儿”睡一下。为什么要“睡破”?睡破后的小孩好带、好看管,不吵睡,这样小孩还会长命百岁。“睡破”后的孩子真的好看管吗?当地流行俗语“孩孩哭大,瓜瓜吊大”。婴幼儿的天性就是哭,不哭不闹是人们的理想化状态,也许这是在无人看管,不得已交给工具看护的一种祈愿。那个年代,孩子即使哭闹大人也无暇看管,他们希望孩子不哭不闹,健健康康长大,无病无灾便是福气,今后过得怎么样就是造化。

二是“躲百日关”,即婴儿出生一百天内不见生人。躲过百日关的小孩便可平平安安地成长。在第一百天时还要举行两个重要的仪式“坐椅夹”和“开荤”。百天开荤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开荤并不是吃肉,而是喝小鱼最好是小泥鳅的汤。小鱼象征着逍遥自在,小泥鳅象征着滑稽,他们深信喝过汤的小孩日后性格活跃,有出息。

二、旧时乡村儿童成长的摇篮

“窝儿椅夹”的基本功能是替代大人长时间看护婴幼儿,保证安全。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农村,一家一般有八九个孩子。大人“摸黑出门,摸门到屋”地干活,加上“重男轻女”观念根深蒂固,生男孩,奶奶还帮忙看护,要是女孩,几乎不闻不问。婴幼儿没人看护是一个普遍现象。而“窝儿椅夹”解决了半岁至一岁半婴幼儿没人看护的问题,在当地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套。

解放初期,国家实行集体生活,集体出工,出工才有工分,有工分才有温饱。那个年代认为人多力量大,多生孩子,特别是男孩儿,不仅是传宗接代,更是一个人丁一个劳力。“有儿就有世界,没儿绝九代”“有儿威风凛凛,没儿死气沉沉”等俗语就是对当时时代诉求的最好说明。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窝儿椅夹”在当地还有求子的寓意。据说,“窝儿椅夹”被借出去之后,借走的人是不能也不会主动送回来,必须是被借之人亲自去取。他们认为,自家的幼童坐了、睡了,送的话就等于是把自家的小孩送给别人家了,这是一种说法。另外一种观念,“窝儿椅夹”是伴随着孩子诞生出现的看护工具,它的订制就已经标志着一个孩童的到来,谁又会把自己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儿主动送给别人?这是当时当地一个规矩,现在后辈人都说这个规矩是迷信。其实,与其说是迷信,不如说是当时人们强烈的求子愿望,持这种愿望的人多了,时间长了,便成为一种习俗。

三、“窝儿椅夹”的结构设计

造物的目的在于发挥其物质功能为人们生活服务。“窝儿椅夹”是结构设计实用至上的经典之作。“窝儿”在整体结构设计上重心偏低,四面都有护栏,尺寸一般为长94厘米、宽54厘米、高53厘米,这符合婴幼儿的生理特征,即使醒了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窝儿”的巧心思主要表现在两处:一是四条腿的底部有两块约30度的木板连接,即“拖泥”。关于它的名字的来源,当地人说是在泥巴上拖着走的,所以叫“拖泥”,是一种民间直观朴素的语言表达。借助弧度,摇啊摇,伴随着当地方言“宝宝睡(歇)窝窝……”的小调声,小孩很快就睡着了;二是在头和脚的扶手处钻有两孔或四孔。夏天,在孔里插竹条,竹条上面套蚊帐,可以使孩子免受蚊虫叮扰,冬天在竹条上套上薄点的被褥可以挡风保暖,一举两得,这对保障婴幼儿的睡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椅夹”的结构整体上是正方体,四平八稳,重心偏低,尺寸一般长为42厘米、宽42厘米、高55厘米,符合半岁至一岁半婴幼儿的生理特征,即使孩子在座椅中摇晃也能够保证稳定性和安全性。挡板是独立的,可拆卸,方便坐凳进出。座凳是仿照幼童屁股设计的,考虑到幼童的安全,除了前面有根木头挡住外,左右两边都有木块挡着。因为座凳和底盘是分离的,里面的小凳可以拿出来,孩子在里面不仅可以转圈玩还能站着玩。虽是坐具,同样具有站具的功能,物尽其用。

四、“窝儿椅夹”的取材与装饰纹样

农耕时代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做法充满巧妙的民间智慧,也蕴藏着老百姓特殊的感情。“窝儿椅夹”的材料选用很讲究。湘北属湖区,宜生长杉树(水杉)、柳树、樟树、桃树、杨树等喜湿植物。普通老百姓制作“窝儿椅夹”都是用自家种的木材拼凑而成,而且讲究因材施工和祝福孩子成长的隐喻。

“窝儿”的4根柱子一般采用桃木和柳木。桃木使用较多,原因有两个:一方面,《诗经·周南·桃夭》有言“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树开花结果、满树飘香的景象也与人们希冀子孙繁衍、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相一致;另一方面,西汉无名氏著《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今之作桃符着门上,压邪气,此仙木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桃者五行之精,压伏邪气,制百鬼。”认为桃木可辟邪镇惊,护佑孩童,使用桃木看护工具的孩子胆大、易抚养。而柳木由于木质绵软,不经久耐用,使用较少。但由于其木质易雕刻,一般用于制作需要雕刻纹饰的柱子。“窝儿”的床缘护栏、床板和拖泥所使用的木材,一般普通人家没有什么讲究,都是使用自家种植的木材,如柳木、水杉、樟木等。当地气候潮湿,木材的木质都偏软,防潮耐湿性不好,而婴幼儿又天生喜尿,所以这都不是最理想的木材。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会选择高山上生长的山杉。山杉是一等木材,木质好,价格昂贵,老百姓很少使用。一般是从湖南石门、怀化一带运输而来。那时候上百年的山杉很普遍,直径可达4—5尺,是最理想的木材。家庭殷实的人家有整套“窝儿椅夹”都使用山杉制作,既经久耐用,又能显现自家经济条件。最重要的是用山杉制作的“窝儿椅夹”一般可用百年之久。但山杉较硬,不便于雕刻。

“椅夹”的挡板一般使用樟木和柳木,它们的木质软,适宜雕刻花草、鸟类等吉祥纹饰;直径大,适合中间掏空做大圆圈。但樟木的木质相对柳木而言要好,所以樟木使用较多。桃树因其长势特别,直少弯多,不合适做挡板中间的大圆圈。“椅夹”的护栏用当地自家木材即可。尤其要注意的是它的坐凳和底盘,最理想的木材还是山杉。坐凳的坐面是直接和婴幼儿皮肤的接触面,婴幼儿喜尿,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就易潮,而山杉能防潮耐湿,是首选木材。底盘和婴幼儿皮肤不直接接触,但婴幼儿尿湿后,水都会流到底盘上,因此底盘防潮也很重要。一般普通人家对于坐凳和底盘也会尽量选择山杉,除非经济条件不允许,才会用当地木材代替。就算用当地木材,老百姓也充分发挥当地木材易雕刻的性能,在上面雕刻不同的纹样,寄寓着多子多福的情感和愿望。

“窝儿椅夹”的装饰纹样大多是吉祥图案。“窝儿”的柱头上雕刻狮子和金瓜的造型。狮子象征着吉祥,而金瓜象征多子,这不仅出于美观的需要,更是一种隐喻的祝福。护栏上多描绘字、花草或鸟类的纹样,字样有喜、宝宝、喜鹊含梅等,花草有、玫瑰花、梅花等,鸟类喜画喜鹊、凤凰等。不管题材怎样变化,始终都是喜庆吉祥的画面,这也体现了传统中国人趋利避害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五、“窝儿椅夹”的现状堪忧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旧式的木制材料在当地已经很少见,取而代之的是钢、铁、塑料等工厂流水线加工制作的成品。旧式木质的“窝儿椅夹”或堆放杂物,或束之高阁,或拆损烧毁,无疑是一种遗憾。“窝儿椅夹”是当时因地制宜、应物自然的产物,其中蕴含着民众朴素的智慧。“窝儿椅夹”的弃之不用或更替不仅是一套传统、朴素看护工具的流失,更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丧失。

“窝儿椅夹”这种湘北地区普通的育儿物件,随着时代的变迁,已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漂亮的婴儿床和好玩的学步车,但“窝儿椅夹”呈现了当地人在尊重自然条件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造物设计智慧,蕴含着当地素朴的育儿方式与文化观念。作为农耕时代湘北地区特有民俗用品,对它的考察和记录,不能只是满足猎奇的心理需要,更重要的是在了解这一传统造物之后,从中感知传统文化的活态因子并加以继承,“窝儿椅夹”不仅是旧时家庭情感传递的工具,更可将当地文化元素融入当代婴幼儿卧具设计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考。

上一篇:服装面料与服装造型的重要关系 下一篇:企业中用户研究与设计先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