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待欲哭无泪时

时间:2022-10-28 09:48:24

在太空俯瞰我们居住的地球村时,看到的是一个相当漂亮的蓝色的泥丸在那里转动。那蓝色不是森林而是包裹着我们这颗星球的大海。在地球表面有2/3的区域被蔚蓝色的海水所占据,人类居住的五大洲只不过是这水球上的几片孤岛。人类是从海里“爬”上陆地的,与其说人类是一种“陆上”生物,不如说是一群“岸边”歇客。虽然人类自己声称是起于泥土又归于大地,但从生物进化的全过程来看,人类实际上是起于蓝海又归于绿水的。

人类从海洋走向陆地并不意味着离开了水,实际上,我们从生命到精神都离不开水。水是我们生命的源泉,也是我们生命之热爱。正因为如此,孔圣人临水才“乐乎水而浴乎沂”;庄子临水才“长于水而安于水”;而屈子临水则“举世皆浊我独清”;曹操临水方“胸涌波浪万顷碧”;李白临水则“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杜甫临水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李煜临水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临水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慨叹。

中华民族是在黄河、长江的水之摇篮中繁衍生息、成长起来的。水不仅是我们的生命之源,也是精神之源、文化之源。水不仅养育了我们的肉身,更养育了我们的精神与灵魂,人格与理想。我们既可以从水中看到远古与今日,也可以望见未来……

笔者想起了白居易的名句: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美,首先美在水。然而,水乡江南,今天却面临着缺水的尴尬。

在浙江境内,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的宁波市,最缺水时,一些运水车在日夜不停地奔跑着,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在抗金将领宗泽的故乡义乌,市区有时每天仅正常供水9小时。“小桥流水”的“东方威尼斯”苏州,现在每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315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在江苏省,70%以上的河道湖泊污染严重,南京、无锡、徐州、淮安、连云港、南通等地河流发黑发臭,鱼虾绝迹。据分析,苏州等苏南地区为水质性缺水,南京、扬州一带为季节性缺水,而淮北地区则为常年性缺水。目前,江苏省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全国已排到20多位,再也不是人们印象中的“江南水乡”了。

雨量丰沛的华南也在缺水。在珠海,曾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咸潮,紧急时,每天只能供水两三个小时。就连几乎无日不雨的海南岛也一度成了干旱区。

和上述区域相比,华北地区还要干渴得多。

2004年,北京的一场暴雨几乎使京城变成一座水城。但是暴雨并没有缓解北京的水荒。目前,北京最大的水库密云水库已经渴得露出了多个小山包。与此同时,北京的地下水因连年超支,水位已降到了18米,长此以往,有朝一日可能就没有地下水可用了。

华北地区历史上河流纵横、湖泊星布,如今却是有河皆干、湖泊无影。那么,整个北方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呢?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我国兴起了大修水库热,至90年代已经建成水库8万多座。水库一般都建在河的上游或中游。建水库的初衷是:洪水季节可以拦截洪水,枯水季节可以用库水补给河水。但是事与愿违。水库一旦建成就只能代表水库拥有者的利益,很少考虑或根本不考虑下游利益。在枯水期,水库不会放水接济干渴的下游河流,而是为了经济利益蓄水发电,拦截本来就已经少得可怜的河水,造成下游断水。

人们没有意识到,修建红旗渠的精神固然是伟大的,但是红旗渠浇灌几十万亩农田的效益却是以漳河水断流以及下游古城沧州一带无水,百姓久吃深采的地下水并导致氟中毒为代价的。

所谓一报还一报,只不过主报应的不是神,而是人自己。在华北平原,一些水库、河道已是水枯见底。河北邯郸民间戏说,“理发店剃头不管洗头,餐馆吃饺子不让喝汤。”沧州市地处渤海之滨,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市中心沉降已达1.68米。现在我国华北地区已经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大漏斗伴随着地面沉降,如果有一天引发海水倒灌,“桑田变沧海”就再也不是杞人无事忧天倾了。

黄河、淮河、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462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6。根据1993年国际人口会议提出并经1996年国际自然资源会议认可的标准,当一个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大于50%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小于500立方米时,这个地区就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按此定义,2000年黄河流域人均633立方米,但开发率达67%,淮河流域人均478立方米,开发率达50%;海河流域人均292立方米,开发率达94%,均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我们千万别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我国地大物博。地是够大,用人口一均那物就不博了,至少水是不够博的。

人类用水得有个极限,超过这个极限,便形同涸泽而渔。现在国际上通常认为,一条河用水不要超过40%,否则对生态就会有严重影响。现在,海河、滦河用水量几乎达到了100%,以至于有些年根本无水入海。而黄河、淮河用水也都超过了40%。

过去我们引滦入津,后来又准备引黄进京,现在黄河时有断流,整个黄、淮、海平原都是缺水地区。所以无论是引滦还是引黄,都是“穷哥们”之间的再分配,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中国的淡水资源还算比较丰富,地表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还不到世界人均值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排名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是地地道道的缺水贫困户。加上水资源分布不均和受到严重污染,水资源不足的状况还会加剧。

水!水!水!干渴已经成为阻碍我们社会发展的一个严峻问题。

还有更紧迫的。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召开。届时,北京不能是一个缺水的城市。在此情况下,北京寄予厚望的一大工程“南水北调”已在2003年底开工。有关部门对媒体表示,2007年南水北调北京段建设完工后,将每年向北京供水3亿至5亿立方米,可以确保北京奥运会期间供水无忧。

鉴于水资源紧缺亮起了红灯,曾经论证了很久的“南水北调”问题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那么,这个利用大地的自然走势跨越分水岭,将横断山区丰富的水资源调配给干旱缺水的北方地区的世界最大水利工程,是祸还是福呢?

据了解,南水北调工程将分三线进行。在西线,是将被崇山峻岭隔绝的长江、黄河源头用一条输水线联通,用以充盈黄河水。问题是,调水枢纽淹没范围大,还会遇到生态演变不可逆转等诸多问题。中线是要把汉江水引过江淮分水岭昂首北上。不过,全长1277公里的总干渠要穿过暴雨区、地震区。干渠能否经得起这样的磨难,还很难说。东线倒是可勾起我们发“思古之幽情”,利用京杭大运河调长江水北上。但是当年清秀的大运河已今非昔比,已经变成了一条污染河。简而言之,根据中国自然地理的特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市场运作效益的要求,对三线调水有不同的功能定位:东线应以恢复京杭大运河航运和改善黄淮海平原的生态为主;中线应以解决京津及沿线城市供水为主;西线应以为黄河增水为主。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人类所计划过的最庞大的水利建设工程,将历时50年,总投资将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根据水利部的规划,该工程以长江丰富的水资源为依托,年调水448亿立方米,可以基本缓解黄淮海流域、胶东地区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并逐步遏制因严重缺水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有人也许会疑问,前不久,我们还听说一些地区在抗洪抢险。怎么一下子我国缺水的问题变得如此严重了?据水利部专家分析,这是因为我们以前仅仅是从水利工程上而没有更多地从大生态的角度来看待水资源问题。这不能去责怪哪一个部门或者哪个人的眼光短浅,这是受中国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的。一个国家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水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一般大约分为五个层次。首先是解决喝水问题(包括饮水安全);再是满足农业发展、灌溉用水(粮食安全);三是抓防洪(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四是发展到工业社会要抓对城市用水的保障;第五个层次是对生态用水的保证。

环保专家直言,在我国许多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中,在城市环境改善的同时,破坏了农村环境,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是以牺牲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工业污染是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全国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工业污染而且正在加剧。七大水系污染程度次序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水污染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其一,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全国已有65%以上人口在饮用不合格的水。其二,污水灌溉导致土地污染,导致所产粮食中有毒物质积累,甚至到无法食用的地步。以上情况说明,我国的用水还处在初中级层级。

水,历来被称为生命之本。千万年来,它一直被看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是最廉价的一种资源。然而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猛增,再加上工农业生产大发展,用水量也呈几何级数猛增,又因为我们一直没怎么注意到发达国家已经注意的用水问题,致使我们的水资源和发展的问题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个悖论的怪圈。

在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中,理性为人的自由行为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同时,社会与自然环境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又制约着人类行为的自由。在这一相互矛盾中,人既是自身行为的受益者,也是自身行为的受害者。这种行为的悖论是现代社会所特有的无法摆脱又必须逃离的困境。

在2004年“甲申文化大争论”中有人鉴于海啸的惨痛教训,提醒人们要“敬畏大自然”(以往归于神)。此论立时遭到驳斥:“大自然难道还需要敬畏吗?”而且还被斥之为“反科学”。我们姑且不去评论“争论”的孰是孰非。但是1998年的洪峰、北京的沙尘暴、黄河的严重断流和不久前的海啸……大自然对人类生存空间的无情吞噬,难道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报复吗?我们一直有“人定胜天”一说。愚以为,在古文中的“定”字很少作为“一定”、“必定”来讲,细究之,“定”乃是不躁动、不急功之意,这里的“定”就蕴含了尊重自然、尊重天之意。据此,人怎么就该不敬畏天(大自然)?当然,我们在符合自然的规律下去和谐自然那是另一码事。

那么,我们在这种环境破坏中又充当了什么角色呢?

明清时,国宝圆明园还是一片碧波粼粼的水域,解放初期,海淀还在种植水稻,而如今河流湖泊星罗棋布的美景早已不见踪影。为了“保护”现有的湖泊,有人想出了湖底防渗漏一堵了之的主意,立时遭到了专家的质疑。实际上这样不顾大局的思想还真不如倒退几千年的大禹或李冰。

在许多情况下,破坏生态资源环境是打着发展、革命、“科学”这一些冠冕堂皇的旗号进行的。尽管人类已经面临着发展的危机,但把“发展是否可能”作为问题提出,肯定还会遭到激烈的抨击。

什么是发展?从正面意义上理解,发展可能是在时间的流程上某物在量质上的增多。但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是空间层面上的相互比较。和谁比呢?只能和大自然比。也就是说,人类只有在征服、胜过大自然后,才能称得上发展,但事实上是怎样呢?大自然的一次次地报复,说明了人类的“进步神话”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与损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这还不算,现代经济通过货币而展现的积累还要妄图获取支配未来的权利。但是结果只能是相悖的,不管人类如何一厢情愿,也许人类永远达不到控制自然或者控制自身未来的目的。

说到发展,笔者在这里不得不泼一点冷水。有人说,“我们现在富了,可以天天吃肉了。”我说,根据我们的资源占有的家底与民族习惯,我们永远成不了吃肉(为主)的民族;有人认为,发展就是有一天过上美国人的那种生活标准的日子,我说,根据我们的资源占有家底与民族习惯,我们也不可能人人都过上美式标准的生活。在某种意义上讲,发展是什么?愚以为,发展就是量家底过日子。

我们再一次地飞上太空,回望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有识之士会看得明白,那只是地球表面的自然界而非人类社会。人类只有将自身置于自然界中才谈得上可持续地发展。人类应该在理智地控制人类社会前提下,借助自己的智慧和高科技手段,充分认识自然界的相克与相成、相制与相促、相斥与相吸、对立与统一的自然平衡规律,协助大自然以自己的平衡办法去控制物质转化的条件与生物的食物链和营养源,提高和加快自然资源的再生与更新能力的速度,提高自然资源的质量与增加数量,特别是要加大力度保护水这一珍贵的自然资源,才有望可持续性发展。

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危机,有识人士指出,出路只有一条――抓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我国有13亿人口,即使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到2030年会达到最高峰16亿。若以农业用水总量不变为前提,节约用水的效率必须由现在的0.43~0.45提高到0.55(发达国家是0.7~0.8)。但号召人人节约用水只是一个方面,关键还要建设一个节水型的社会。节水型社会是通过管理制度的变革形成一种全社会的节水机制,而且要以用水权、水市场理论来确定宏观总量和微观定额两套控制指标,主要用经济手段来优化配制水资源。超标用水加价,节约则有奖励。当然,此办法要涉及到初始水权等许多复杂问题。在这方面,外国的经验要借鉴,中国的特色也要结合。鉴于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对水资源越来越大的需求,而现实生活中水资源又浪费严重,水资源紧缺的形势,一些人大代表建议尽快制定一部加强节水管理的法律法规,从取水许可、用水定额、先进节水设施、节水技术推广应用、农村节水工作补助扶持、管理体制等方面都有具体规范要求,使节水工作有法可依。甚至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像计划生育一样把节水定为一个时期的基本国策。笔者相信,无论多难,一场有中国特色的节水革命肯定会展开而且将逐步完善,取得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双丰收。

本文介绍了关于水资源的危机与忧虑,无非是为了我们的社会能够更和谐地持续发展,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世有水喝。也许终于有一天,我们也得学学老外,不得不狠下心来拆除一些我们亲手建起的水库,炸掉一些大坝来恢复自然的水环境。让那些生在河边却从没见过河水的人们看到他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厮守的河流曾经是怎样碧波荡漾,欢腾地奔向大海;也许会有一天,厮守在大海边的人们再也用不着守水愁水,喝上了由海水净化成的甘露……我们的未来不是梦,我们对发展前途信心百倍。但是,从历史上看,水,关乎着文明的起源与兴衰;从发展上看,水,关乎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质量。因此,如果我们再不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也许终有一天,那“人类最后的一滴水是眼泪”的噩梦就会变成可怕的现实。现今,人们已经到了应该提高警觉的时候了。

上一篇:当心!减肥易导致月经紊乱 下一篇:了解生命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