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历史行情

时间:2022-10-28 09:43:50

秦艽历史行情

秦艽为龙胆科植物秦艽,药用部位是根,中国《药典》中收载有四种:秦艽(Gentiana acrophylla Pall.)、麻花秦艽(Genfiana atramiea Mxiem.)和粗茎秦艽(Gentiana.crassicautia Duthie.ex Burk.)及小秦艽(Gentiana dahutina Fisch.)。药用和商品上同功混用。为祛风除热、活血止痛、关节拘弯、手足不遂等病的要药。《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中品,是中国药材公司原确定的76种大宗药材之一,为金毛狗脊丸、祛风舒筋丸、独活寄生丸、关节炎丸、腰椎麻痹痛丸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

秦艽要分布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内蒙古、辽宁和黑龙江西部及四川北部、、云南等地;粗茎秦艽主要分布甘肃、四川、、青海、内蒙等地;麻花秦艽主要分布甘肃、四川、青海、等地;小秦艽主要分布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总之,秦艽多分布我国西北部地区。春秋战国时代陕西和甘肃统属秦国。故名秦艽。《神农本草经集注》产甘州、龙洞、蚕陵,以根作罗纹相交长大黄白色者为隹。《唐本草》载出泾州、州、岐州者良。《本草纲目》出秦中,以根作罗纹相交纤者为隹。《药物出产辨》记载“陕西汉中府者为正地道”。现秦艽主产于甘肃、青海、新疆、陕西、山西、河北、内蒙、云南、等地,分布地域较广,成为主流商品。泾州、岐州、秦中等老产地的野生资源由于长期采挖和破坏,现今已没有大批量的商品。

秦艽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野生资源尚多,基本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收购价1.8元/kg。1978年产1350t,年销950t,创历史最高水平。1980产量下降,提高价格为每千克2.4元(下同),促进了采挖和收购,产销矛盾不突出。1983年收购950t,销售820t,购销基本平衡。1984年药材市场开放,市价再次提升为6~7元,1988年初8~10元,下半年升至12~16元。1989年稳定在12~16元。1992年全国年产仅370t,其后开发的云南产区就产约300吨,销售缺口更大,市价升至18~20元,比上世纪80年代翻了3倍。后来由于森林采伐,秦艽生态环境恶化,分布范围迅速缩小,成为跨世纪的紧缺商品。2001年甘肃、青海上市量约400多t,陕西约50多t,全国上市量减少到500t左右,秦艽售价升高到35~45元,比1992年又翻了1倍。2006年开市,售价扶摇直上,河北安国、安徽亳州小秦艽售价翻过50元大关,西安、兰州、成都52~55元、广州、玉林等市场纷纷升到50~60元,秦艽片统35~36元。2007年小秦艽至升58~60元,片统40元,呈直线上升之势态,截至2008年8月,全国各地市场的价格基本稳定在60元左右。

根据几个产区调查,秦艽价升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野生资源减少。秦艽历来主要依赖野生资源,近些年来掠夺式采挖,不论大小,越挖越少。北方十年九旱。秦艽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加之病虫害十分严重,虽然当地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成效甚微;另一方面,由于野生秦艽自身完善很慢,而且对病虫害抵抗性很差,失去了生长环境条件,原来分布广泛,现却难寻踪迹;这便是造成了野生资源的急剧减产,这是导致其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政府实施“退耕还林还革”、“封山禁运”政策,使得秦艽的采挖工作更加困难。

三是采挖药材人员减少。秦艽产区现多数成为经济新开发区和矿区,修路、建筑、开矿,甚至连摘棉等农活都要从外地雇工完成,几乎无人从事采药了。

四是人工栽培困难多。秦艽分布区广,适生环境缩小。秦艽喜生于海拔1500~3000m高地区,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的林下或林缘。而且生长较慢,1年发芽长叶,3年开花、4年后才能采挖,生长期长,少则须三四年,多者需六七年,亩(1亩=1/15ha)产250kg左右。所以人工栽培的推广进展缓慢。

五是趸集沽卖者多。秦艽十几年来市场一直畅销紧俏,大批货源集中操控在少数商贩手中,也是升价的重要原因。

综上调查分析,秦艽野生资源临危,采挖受到限制,家种难以发展,产量很难增加,随人口增长药用量增大,该品年需量1500~1800t,按目前能上市商品不到60%,今年如不扩大生产,市场短缺可能加重,价有续涨态势。希望有关医药政府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野生资源保护,一方面有计划地分片封山育药,在种子成熟后方能进山采集,挖大留小,另一方面积极研究同属代用品,同时呼吁政府给予家种补贴,加速推广人工栽培和GAP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以达秦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上一篇:荆芥栽培技术 下一篇:温室芹菜育苗和定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