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曲酶与盐酸丁咯地尔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观察

时间:2022-10-28 09:41:22

[摘要] 目的:观察巴曲酶(东菱迪芙)与盐酸丁咯地尔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26例经头部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随机配对后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3例。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5天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减少(P<0.01),病残程度显著改善(P<0.01),治疗显效率显著提高(P<0.01)。结论:巴曲酶与盐酸丁咯地尔联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巴曲酶;盐酸丁咯地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b)-072-02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高致死、高致残的急性脑血管疾患之一,但其药物治疗或康复治疗效果欠佳。笔者于2003年2月~2007年6月采用巴曲酶(东菱迪芙)联合盐酸丁咯地尔治疗ACI患者63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6例入选患者均符合下列标准:①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且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并排除脑出血可能;②发病72 h以内;③首次发病或既往虽有中风史但无后遗症存留;④首次给予前纤维蛋白原浓度达4 g/L以上。排除标准:①各种原因致脑栓塞、脑出血及脑外伤;②患严重心、脑、肾疾患者;③各种血液病或有出血倾向者;④患严重高血压,收缩压超过200 mmHg者。随机分为两组:①治疗组63例,其中,男41例,女22例,年龄39~84岁,平均(61.2±8.6)岁。其中,基底节梗死31例,脑叶梗死16例,多发性脑梗死15例,小脑梗死1例;②对照组63例,其中,男37例,女26例,年龄38~83岁,平均(61.5±9.2)岁。其中,底节梗死33例,脑叶梗死15例,多发性脑梗死14例,小脑梗死1例。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型,治疗组轻型34例,中型20例,重型9例;对照组轻型34例,中型19例,重型9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采用单盲随机给药,治疗组给予巴曲酶(东菱迪芙)首次剂量10 BU(1 BU=1.2 U),另2次各为5 BU,隔日1次,共3次;盐酸丁咯地尔15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4 d。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 000 U,2次/d,腹部皮下注射,连用7 d;复方丹参注射液(16 g)250 ml静脉滴注,1次/d,疗程14 d。两组其他治疗相同。

1.2.2 疗效评定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价的标准,在治疗前和治疗第3、7、15天各评分一次。疗效判断标准[2]: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之内。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在18%以上。⑥死亡。1.2.3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2.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比较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出现恶心6例,呕吐2例,面色潮红3例,心悸2例,牙龈出血2例。不良反应出现多数在1周内消失,且反应轻微,减慢滴速后症状消失,不影响继续治疗。

3 讨论

通常认为脑梗死后超早期(6 h内)治疗效果最理想,因此,通过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脑血液循环,抢救濒死神经细胞。巴曲酶一种强力单成分溶栓剂,可直接作用于血浆纤维蛋白A2链,可诱导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tPA),使纤溶酶原激活成纤溶酶而起溶栓作用,并有降低血黏度、抑制红细胞聚集及沉降、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流阻力,从而改善微循环[3,4]。有研究表明,巴曲酶可通过减轻卒中后脑水肿、降低精氨酸加压素含量,从而减轻缺血后缺氧所致脑组织坏死的恶性循环[5]。此外巴曲酶还能抑制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脂质过氧化物产生,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具有保护脑神经细胞作用。

盐酸丁咯地尔是一种具有多重药理作用的血管活性药物,能竞争性抑制A1和 A2肾上腺变体,显著降低全血黏滞度,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微循环,增加缺血组织的血流量。研究显示[6],该药可能使平均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量明显增加,降低脑血管外周阻力,从而改善脑循环,达到抢救缺血半暗带、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效果。

笔者观察显示,巴曲酶联合丁咯地尔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能显著改善预后,总显效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笔者分析认为还可能与两者协调互补的作用有关。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缺血灶在发展变化,这时给予溶血栓改善微循环治疗,对半暗带有治疗意义,可使新鲜血栓溶解,缩小梗死面积,挽救未死亡的脑组织及其功能。同时和继续给予盐酸丁咯地尔治疗,能上调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7],有助于促进周围侧支循环的建立而改善缺血区的灌注不足,此外盐酸丁咯地尔有非特异性的轻微的钙拮抗作用,可以缓解神经细胞内钙超载现象而保护损伤的神经细胞[8]。

总之,巴曲酶与盐酸丁咯地尔联用能显著改善ACI患者的预后,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因子造成的免疫损伤,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持续改善,较传统的治疗方法疗效更确切,且不良反应极少,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5):381-382.

[3]金梅芳.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1):16.

[4]匡培根,张凤英,李振洲,等.缺血性脑卒中与脑组织加压素相关性研究及巴曲酶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5,8(5):261.

[5]沈国柱,范明芳,余建军,等.脑梗死患者血清中LPO、SOD水平与巴曲酶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7,10(2):115.

[6]吴笃初,吕传真,余慧贞,等.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多中心研究[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8,17(3):161-163.

[7]罗长杰,董巍,刘静,等.急性脑梗死血清与脑脊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的变化[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9):5-7.

[8]董闽田,郑德泉,苏军凯,等.盐酸丁咯地尔治疗慢性期脑梗死86例疗效观察[J].临床军医学杂志,2003,31(1):14-15.

(收稿日期:2008-01-0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老年呼吸系统疾病50例 下一篇: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