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一树之巅”

时间:2022-10-28 08:45:22

陆军航空兵发展历程

作为主要装备直升机和轻型飞机,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的兵种,陆军航空兵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2年美国组建的陆军航空兵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一支陆军航空兵。几年之后,美国陆军航空兵首次在朝鲜战场上投入实战,而当时陆军航空兵的主要用于战场救护,当时完全是陆军地面部队的附属物。而陆军航空兵真正让世界见识到其强大威力,还是在越南战争中。当时美国在越南战场主要把直升机用于丛林战,依靠直升机机动灵活,可以快速空降小股部队,并能够对地面目标进行低空打击等诸多优点,主要对越南的丛林游击队进行清剿,而武装直升机也成了当时越南游击队最为忌惮的武器。而UH-1和AH-1直升机,也就是在那时成了世界先进直升机的代名词。越战,也让美国的陆军航空兵迅速壮大,等到战争结束时,美国陆军航空兵装备的直升机已经超过4000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直升机部队。

继美国之后,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北约盟国,都在美国的帮助下相继成立了陆军航空兵。特别是面对苏联驻扎在东欧庞大的装甲集群,英国、法国、德国等纷纷开始装备反坦克武装直升机,但是这些武装直升机都是在通用直升机上改装来的,例如“山猫”武装直升机等。而在越战之后的几次中东战争和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中,直升机特别时武装直升机再次展示了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世界上又掀起了一股武装直升机的研制热潮,而原先没有陆军航空兵的国家也纷纷组建自己的陆军航空兵。

武装直升机作为陆军的突击兵器广泛应用于战场后,使传统的作战样式、突击方法和作战理论受到新的挑战。陆军在走向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中,不仅要有坦克、装甲车,还要有直升机。要更好地担负起保卫祖国的神圣使命,作战必须由陆地延伸到空中。现代战争中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和迅猛发展已容不得我们有半点犹豫和观望,合成化陆军部队,不单是地面装甲部队和步兵的合成,更是地面力量和空中打击力量相结合的立体合成,成立我国陆军航空兵已经成了军队建设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1985年在百万裁军的同时,为了提高新组建的集团军合成作战能力,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陆军航空兵。1986年10月3日,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组建陆军航空兵,在总参谋部设立了陆军航空兵管理总局,我军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个兵种诞生了。1988年1月8日,第一支陆军航空兵部队——某集团军直升机大队在北京通县机场成立。

我军陆航装备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美国“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为代表的第三代武装直升机相继服役,在这种情况下由国产直5通用直升机改进来的武装直升机更多的是象征意义,而陆航的主要作战目标已经转向反装甲作战为主,杀伤地面有生力量为辅。在直5直升机之后,我国还在直5的基础上改进出了直6型直升机,主要的改进之处就是将原有的活塞发动机改为涡轴发动机,该机于1969年12月首飞,但是该机从一开始就已经落后了,并且采用单局安全性不高,所以该机只生产了15架就停产了,根本就没有装备部队。所以,为了能够赶上世界技术和战术的发展潮流,提高和锻炼陆航部队的反装甲作战能力,1987年我国同法国宇航公司达成协议,决定从该国引进专用武装直升机。1988年我国从法国进口的8架SA342M“小羚羊”专用武装直升机运抵中国,并装备了部队。该机在当时算是一种不错的轻型专用武装直升机,按照当时陆航的打算就是先购买一批试用,然后视效果决定以后的采购数量,初步打算第二批再采购24架。但是,由于我们在购买这批“小羚羊”直升机的时候只得到了很少一部分机载武器,而国内制造的反坦克导弹同载机的整合一直没有实现,所以现在这批直升机只能在部队用作训练假想敌部队,根本不能执行作战任务。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小羚羊”武装直升机还算是一种较先进的机型,该机属于2吨级直升机,该机主要执行反坦克任务,同时也能执行武装侦察任务,它可以挂载4~6枚反坦克导弹,也可以挂载火箭、机枪或机炮。而该机所具有的夜战能力,是当时我国陆航部队最为欠缺的。作为我国引进的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小羚羊”的服役使陆航开始具备了反坦克作战能力,然而由于引进数量少,再加上国内缺少与之配套的反装甲作战武器,所以该机的引进不可能根本上改变当时陆航的现状。另外,作为一种轻型武装直升机,该机缺少必要的装甲,这也大大限制了它在战场上的使用。

在我国陆军航空兵的直升机家族中,有一个成员不得不提,它就是从美国引进的西科斯基的“黑鹰”直升机。国家间的战略从来都是以利益为最基本的支点,20世纪80年代初,中美关系进入前所未有的蜜月期,双方展开了全方面的合作,当然也包括军事上的合作。从1972年开始研制,1976年进入美国军队服役的S-70“黑鹰”直升机,是当时最为先进的多用途直升机,而美国当时只向“最友好的国家”出售这种飞机。1984年7月,我国同西科斯基签订协议,从该公司采购24架“黑鹰”直升机。1984年11月,首批4架“黑鹰”直升机运抵中国,而最后一架于1985年12月交付完毕。我国购买的是“黑鹰”直升机的民用型S-70C,西科斯基为我国这批“黑鹰”编号为S-70C-2。“黑鹰”直升机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它的高原性能,在该机进入我国服役之前,我国尚没有能够执行高原任务的直升机。据简氏报道,这批直升机主要部属在和,而装备后者主要就是用来执行高原运输任务。

20世纪90年代初,原有的从空军调过来的直5已经服役了30多年,机体老化,航电系统严重落后,所以开始逐渐推出陆航部队,空军装备的直5也开始退役,到1992年所有的直5几乎全部退役。而随着直5的退役以及“黑鹰”直升机的老化和数量减少,陆军航空兵面临着直升机严重短缺的局面,无论是运输直升机还是武装直升机数量,在20世纪90年代初都降到了一个低谷。为了保证陆航的持续发展,国家从90年代出开始引进米-17直升机,先后购买了多批,该机也成了现在陆航重型运输机的主力。

直9的引进和意义

在我国,武装直升机的缺乏成立制约陆军航空兵发展和壮大的瓶颈,因此,设计和制造我国自己的武装直升机,成了我国航空工业界多年的夙愿。1979年直5停产,我国空军和民用的直升机型号出现了断档,在这种形势下引进了法国宇航公司的SA365N“海豚”直升机和与之配套的透博梅卡公司的发动机。此后在1980年7月2日,中航技和法国上述两个公司签订了转让生产许可权合同和生产合同,引进之后叫做直9直升机。接着国务院决定直升机的机身、旋翼等由哈飞生产并负责总装,东安发动机负责主、尾减速器。引进“海豚”直升机并最终实现国产化,是当时我国最大的技术引进项目,也是我国直升机工业赶超世界直升机研制水平的一个重要契机。

按照我国和法国签订的协议,首批由哈飞装配50架,而在1982年开始合作生产的时候,直9的国产化工作也正式展开。1982年哈飞完成了首架机的装配。同年2月6日,直9 “6013号”机在首都机场进行试飞表演。至1990年底与法国协议签订的50架已全部生产完毕,其中28架为基本型直9,另外还有20架为直9A。1993年9月,哈飞又与法方签约生产直9过渡批22架,哈飞还生产了8架直9民用型。1988年5月,直9国产化总指挥部与有关部门签订了承包合同,其中哈飞是总承包单位,用了3年多时间和其他90余家厂所协力攻关,于1992年1月16日成功完成了国产化直9的首飞。此后直9的生产全面转向国产型直9。

直9实现国产不但使我国掌握了先进的直升机制造技术,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员,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国陆军航空兵大批装备直升机成了可能。之后,我国生产的直9先后装备海军舰艇,陆军航空兵,并逐渐走向民用市场。直9作为一种多用途直升机,引进之后由我国直升机研究所和哈飞进行了反设计,并进行了多种改型方案论证。1986年,景德镇直升机研究所对直9进行武装型的改型设计,命名为直9武装型,哈飞负责生产和部分改装。作为与陆航同一年诞生的直9武装型直升机,在之后的近20年中成了陆航的主角。

直9武装型的设计工作在1986年11月全面展开,1987年3月23日,国防科工委批复同意原航空工业部和陆航总局提出的直9武装型直升机的研制任务书,零批次生产两架,哈飞负责基本型生产和改装,景德镇直升机研究所负责第二次改装,加装武器和火控系统。 1988年1月,直9武装型首飞一举成功。

直9武装型是一种多用途武装直升机,正常起飞重量380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不低于255千米/时,航程680千米,续航时间4小时20分钟,作战半径100千米。其主要用于在战场前沿实施反坦克作战,并进行研制地面火力,突击地面零散目标等火力支援任务。此外该机还用于运输机动兵力实施空降、通信联络和救护等任务。直9武装型于1995年12月通过设计定型,它的设计成功不但结束了我国不能研制生产武装直升机的历史,也解决了部队训练、演习和执行任务的需要,对陆航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上一篇:西安外包事变 下一篇:双11 胜利的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