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与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2-10-28 08:44:25

校本课程开发与发展的思考

摘要:自从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权力下放的形式应运而生。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与发展事关我国教改的兴衰,决定素质教育的成败。校本课程作为最基础的课程管理体制,它的实施牵动着教学成果的神经决定着未来教育发展的模式与方向。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118-02

一、校本课程的优势

校本课程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四点:(1)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国家课程的意志与要求。校本课程是基于国家课程之上,由学校教师依据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结合本校发展的理念,对国家课程进行的二次或多次以上的开发,它不但能满足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而且能满足学校本身或学校所在地域的要求,使学生兼具两种或以上的特质。(2)能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决定学校自身发展的方向。校本课程的开发权在学校,所以一所学校要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更好地体现自身的发展理念及办学特色,就必须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做文章,虽然校本课程在国家课程的具体要求下具有内容上的较大随意性,但它的开发离不开学校的支持与要求,更离不开学校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学校的发展特色离不开校本课程开发与发展的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更离不开学校办学思想的引导。(3)能更大程度地激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本能积极性。以前由于我国师资队伍不但数量上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在质量上也是参差不齐,教师在疲于教学任务的同时其他与教育有关的琐事也是目不暇接,教师包括很多专攻教研的人在角色上沦为国家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即使有个别人有参与教改之心也苦于难以把握大方向,更鲜有足够时间供其支配;而今我国师资队伍在数量及质量上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大多数教师都有一定量的业余时间供其支配,学校也有一部分资金供其发挥潜能,促使教师从被动执行者向主动探索实施者转变,加之教改大潮的适时出现,我们教师队伍中按部就班的人已实属罕见,主动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人随之大增,主动总结自己教育心路历程以及经验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4)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校本课程由于从学校里来到学生中去,所以更适合开发学校学生的特质,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也逐渐转变为课堂的构建者、组织者甚至是实施者,知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主动总结,学习效果、效率可想而知。

其实校本课程的优势不仅于此,有效的校本课程不仅是学校特色的体现以及国家课程的高效率实施过程,更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同标准下各具特质人才的根本所在。从校本课程的优势来看,我们可以预见校本课程开发与发展的重要性,这就促使我们必须将校本课程一抓到底,常抓不懈。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现状

由于我国校本课程概念提出及实施大体是在90年代后,虽然已有近20年发展史,但是我们的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基本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我们将校本课程的现阶段开发依照整个国家课程的门类分为以下几种情形:(1)大张旗鼓型,这种学校依托自身人、财、物的优势,对国家课程的大多门类都进行了二次或多次开发,从结果上看有自己个别科目的成果,但上升至校本教材还需一定的路要走,此类学校以经济发达区居多。(2)零敲碎打型,这类学校也有自己的办学宗旨,只是限于自身条件,在一两个科目上小有成就。(3)浅尝辄止型,有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或经历,但苦于效果不佳、思路不清所以鲜有成就。(4)闭门观望、无动于衷型,这类学校多属于薄弱学校,从客观条件上讲多属于被动型,人、财、物都不具备,从主观上看学校没有办学理念,发展思路不清,教师热血沸腾但无相应条件支持。

当然从不同条件出发,我们可以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现状做出不同的归类,单从开发形式上看也可以将现状分为,独立完成型、合作开发型等,这里不再赘述。

由于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困扰,校本课程的应用大为受限,其效果可想而知。

三、阻碍校本课程开发发展的几个环节

1.人力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与实施的先决条件。尽管我国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教师数量质量也有极大改善,但是距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要求还很远。这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普遍低下、团结协作能力差、敬业思想有待加强等方面。

2.学校的办学宗旨或理念的瑕疵是校本课程开发发展的致命伤。在时下很多学校由于学校领导班子的缺陷导致学校无发展思路或人云亦云思路不清,校本课程研究缺失内涵甚至连起码的校本教研和普通教学活动混为一谈,校本课程的命运也就无从谈起了。

3.政策导向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发展的大方向。所谓政策导向,与学校直接关联的还是招考问题,我们现行的考试制度,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去理解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发展具有致命的限制。我国大力实施校本教研、校本课程的目的无非是利用学校处于一线教育阵地的优势,让学校围绕国家教育教学大纲,将因材施教、因地施教、因时施教、因人施教进行到底,进而达到提高学校教育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然而各类考试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校本课程的有效发展。在当今趋利思想的引导下,多数学校会将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从国家大纲和学校的要求转移至考试大纲的要求,致使学校教学难免围绕考试这一目标运行,学校教育多元化目标价值取向向单一化目标靠拢,达到的目的很难为社会接受甚至适得其反,“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发人深思。从功能看,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社会淘汰而是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进而促进自身成长,然而考试使得校本课程以此为最终目的和方向,国家课程中涉及的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在校本课程中被挤没了,高分低能甚至高分无德的人屡见不鲜。当然不参与国家考试的项目或课程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它们在学校的生存地位岌岌可危。

4.混淆校本教研、校本课程、校本教材的概念也是导致校本课程无法正常开发发展的一大因素。在很多学校还存在将这几个概念分不清的教师,有的人将校本教研只言片语的总结等同于校本课程,浅尝辄止停留在小成就上呼呼大睡,又有一些人将校本课程等同于校本教材望而生畏而不知何时方成正果。这些人都是概念不清,加以引导或可成大器。

5.时间、财力、物力及团结一致的向心力也是成就校本课程的必要条件。

四、校本课程开发发展的对策思考

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阻碍校本课程开发发展的症结所在,就应对症下药。依据我校校本课程的现实发展情况,我们认为从以下几点着手可以对校本课程的发展有所促进。

1.着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及科研能力。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发展不仅仅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意愿,更多依靠教师良好的科研素质,因此着力开发教师业务素质及科研潜能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效果的先决条件,我们认为要提高教师各种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加强师范生的教学观察力,适当的试验设计能力、试验实施操作能力、适时的试验控制力以及较强的总结能力。师范生这些能力的取得可以从源头上保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对于在岗教师应花大力气进行培训,这决定了时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前景。我们以往的培训多以十天半个月的短期培训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质量,从内容上讲,有点就事论事的味道,不能很好地让教师掌握学习的方法,更不能从实际出发教给教师哪怕些许的从事科研的方式。众所周知,只有教师学习能力的提升,方可保证校本课程的与时俱进,否则校本课程就不能得到有效提升与发展。我们认为,无论是国家培训还是地方培训,都应以受训教师在岗的受训后成绩为培训结果做注解,而不应以场面轰轰烈烈、过程复杂繁琐为榜样。特别是培训应建立长期跟踪机制而不应“来去如风”。多抓少而精的培训,少做无效秀;培训更应长期化、制度化让在岗教师能不断挑战自我激发潜能,为教改大计做贡献。再次,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本校教师素质。校本课程产生的过程离不开学校的课堂,缺少了校本培训的教师很难从实际出发开发出适合校情的校本课程。所以加大校本培训是多快好省出人才的有效方式,校本培训应打破高职称、低素养论资排辈的局面,不拘一格用人才是校本培训的关键所在,努力营造校本培训的大环境,搭建适合学校名师以及其他有教学特长教师的舞台,将他们的经验或优势在全校发扬光大。

2.加强校内外的团结协作与合作交流,培植校本课程开发发展的大气候。其实我们许多学校特别是城市里的学校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它们的校本课程之所以能取得一定成就与打开校门办教育的思路是分不开的,假使我们所有学校都有虚怀若谷的气度,不仅能欣然接受来自外界的赞扬之声,更能气度非凡地接受外界的批评与质疑,那么校本课程的开发肯定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我们这里提到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针对校本课程开发而言的,之所以要求学校打开校门办教育就是要求更多的同行快速加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来,因为校外不止有专家学者更有来自社会各界的默默关注,他们不一定能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有所帮助,也不一定懂课程评价,但有一点就是他们一定能对校本课程实施的结果给出不同的建议。相同地域、不同学校的相互交流更能促进校本课程内容多元化,更容易促成资源共享,教师之间的帮带也是缩小校本课程开发成本的有效途径。当然,如若能将专家邀请到校,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成长来讲更是求之不得。

3.取才方式多样化是促进校本课程发展的关键。其实考试本身并无大错,错就错在我们将考试内容和选才制度混为一谈,考试能力本身就是一种素质,但一种素质不能代替其他素质成为选才的关键。我们选才应以多种方式综合素质考查为主导,而不应以分论人。只有选才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校本课程才不会弹新曲唱老调,国家课程的最终目的才会在校本课程更加完美地体现,教育多元化目标才不致沦落于现行单一化体现。

4.团结一流的班子和思路明确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引导校本课程发展的明灯。校本课程的发展离不开领导班子的倾力支持,当然不能撇开学校办学宗旨随意开发,学校办学理念决定了校本课程水平的高低,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则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

5.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是督促校本课程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校本课程的发展必须以课程评价为督导,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手段对校本课程的实施予以科学的评价,促使其在动态过程中趋于合理,确保校本课程的良性发展。

要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发展其中还牵扯到许多技术性环节,比如课程的目标设定、课程的框架结构、课程的论证修订以及课程指南等。当然,没有国家或地方的指导性文件,不顾学生的差异需要及地方学校的发展需要,即使开发出某些课程也是毫无意义的,另外适当的财力物力支持、相对稳定的工作团队、工作时间及场地也必不可少。

最后,从我们现在校本课程的开发状况来看,我们觉得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深思,比如校本课程如何能把握时代节奏,如何兼具课程发展的前瞻性,如何在学校长期立足(因教师队伍或领导更迭引起震荡)等问题。我国校本课程的发展期阶段,真正称得上校本课程的屈指可数,而且多以经济发达地区见多,以单独特色学校为主(如舞蹈、绘画、音乐、外语等),综合特色发展的学校也不多见。我们的薄弱学校还有一大堆(至少80%的学校是薄弱学校),这些学校校本课程的崛起与发展才能真正将素质教育推向新的起点。校本课程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素质教育之路依然艰辛。

上一篇:高职声乐表演的艺术指导 下一篇:扎实有效开展工作 积极稳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