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减压椎间Cage植入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7例报告)

时间:2022-10-28 08:02:34

前路减压椎间Cage植入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7例报告)

[摘要]目的分析经前路减压椎间Cage植入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4月~2009年2月,本院对1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椎间Cage植入钢板内固定术。术后对临床结果进行JOA评分;观察并发症情况;1、3、6、12个月摄片,观察植骨融合效果。结果17例获得6~24个月(平均15个月)的随访。JOA评分,术后症状明显缓解和消失,由术前7~10分(平均8.6分)恢复至术后12~14分(平均12.8分);平均植骨融合时间12周,植骨融合率100%;1例术后食道瘘,术后8小时内一期修补,围手术期愈合,无感染及螺钉松动,固定节段3个月融合。结论颈前路减压椎间Cage植入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以有效解除脊髓前方所受的压迫;提高植骨融合率,临床疗效满意。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椎间Cage植入钢板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6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2-0048-02

颈椎退行性变引起脊髓的外在压迫和/或血供减少产生脊髓功能障碍称为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1]。CSM大约占全部颈椎病患者的10~15。病情较其他类型的颈椎病严重,一旦发病造成四肢功能障碍,严重者危机生命,若延误治疗,常发生不可逆的神经损害,应积极治疗,保护和改善脊髓功能。目前,椎间融合器(Cage)加植骨置入代替了单纯自体骨置入融合,术后颈椎的稳定性及曲度明显改善,达到正常。自2004年4月至2009年2月,我院采用前路减压椎间Cage植入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17例此类疾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10例,女17例;年龄40~62岁,平均56岁。均为CSM,病程1~15年,术的JOA评分7~10分(平均9分)。

1.2临床表现

(1)主观症状:颈部不适、疼痛或僵硬感,上肢麻木、精细动作差,胸部束带感,伴行走不稳或踩棉花感;(2)神经体征:本组均有运动功能障碍,17例均有步态蹒跚,下肢肌力Ⅱ~Ⅳ级,手的握力I~Ⅳ级;(3)感觉及反射功能:躯体感觉减退2例,全部均有下肢感觉减弱及麻木等症状,腱反射亢进、Hoffmann征、髌阵挛、踝阵挛阳性。

1.3影像学表现

颈椎X线:17例受累节段可见有不同程度椎间隙高度降低,2例生理弧度消失或反曲以及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骨赘形成。

1.4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口腔气管插管全麻肩下垫薄枕,颈部稍后伸,采用右颈前水平横切口,沿颈血管鞘与气管食管内脏鞘之间钝性分离,进入颈椎前筋膜,向两侧剥离并牵开颈长肌、前纵韧带和骨膜,显露颈椎椎体及相邻椎间盘,术中用注射器针头插入椎间盘,C形臂X线透视机定位确定所要切除的颈椎间盘或椎体后,根据病变节段采用椎间撑开器撑开,刮勺刮除间盘及后缘骨赘一并切断后纵韧带松解,术区冲洗后,椎间融合器(Cage)加植骨置入减压椎间隙内,松开撑开器,上下椎体置入钛钢板固定牢靠并上锁加固。术后切口放入引流条一根,24h后拔出。常规预防感染、脱水治疗三天,切口5-7天拆线。术后一天后在颈围固定下下床活动,颈围保护4-6周。

1.5疗效标准

神经功能改善采用JOA评分标准:上肢运动功能0~4分,F肢运动功能0~4分,上肢感觉0~2分,下肢感觉0~2分,躯干感觉0~2分,膀胱功能1~3分,总分17分。椎体间融合采用Zdeblick影像学标准判定:(1) Cage植入椎体间有明显骨小梁通过;(2) Cage植入周围不存在透亮带;(3)伸屈位X线片融合节段棘突间无明最移位。

2结果

17例均获6-24个月(平均15个月)的随访。术后症状明显缓解和消失。JOA评分由术前7-10分(平均9分)恢复至术后12-15分(平均12.8分),疗效显著(P

3讨论

手术治疗CSM的目的是解除脊髓的压迫,同时保持脊柱的稳定。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恢复或重建椎间隙高度并获得正常生理曲度和与脊髓相适应的椎管容量和形态,尽量恢复脊髓残留功能和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或恶化是手术治疗的目的[2]。CSM以椎间盘及椎间关系的退变为病理基础,引起椎体与软组织等继发性病理改变所致,可引起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后纵韧带肥厚,节段性后纵韧带骨化及黄纵带肥厚等改变,以椎体后缘形成隆起物,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为主。由于供应脊髓组织65%~70%血液的脊髓前动脉位于脊髓腹侧的正中矢状位,极易受到骨赘及突出的髓核压迫,大部分CSM患者I临床表现为各种前脊髓受压症状,而没有后脊髓受累所产生的位置觉或振动觉的丧失,表明该病的病理特征为前脊髓受压和缺血[3]。颈椎前方减压手术,不但可以直接清除致压物,还扩大了病变节段性椎管的矢状径,明显改善了CSM发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静力性机械因素;由于颈椎的生理解剖序列呈生理性前凸,平均弧度为14.4%[4],故在矢状面上的负重轴位于颈椎的后方,头颈的36%载荷通过前柱传递,64%的载荷通过后柱传递。前入路手术的优点是:(1)符合颈椎病的病理生理特点;(2)直接清除致压物,并可于椎间隙植骨融合或置入人工材料;(3)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少。CSM椎间Cage使用的优点和心得:(1)减少手术操作时间,避免椎间高度的丢失,减少取骨量,减少取骨区的并发症(如取骨区的麻木、疼痛和股皮神经的损害)。(2)在使用椎间Cage时手术要严格细心,处理上下椎体终板不可刮除过多,保留部分皮质骨,不可露出松质骨,防止椎间Cage陷入椎体内,防止椎间高度丢失。

总之,前路减压椎间Cage植入钢板内固定治疗CSM,手术效果确切,植骨融合率高,远期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81.

[2] 贾连顺.颈椎病的手术时机与手术方案选择[J].中国脊髓杂志,2007,17(2):90-91.

[3] 贾连顺,史建刚.CSM的早期诊断与外科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11(4):245.

[4] Zdeblick TA,Zou D,Warden KE,et a1.Cervical stability after fomminotomy:a biomechamincal in vitro analysis.JBJS(Am),1992,74:22.

上一篇:舒适护理在60例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的应用 下一篇:急性有机磷中毒合并中间综合征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