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数据分析 培养随机观念

时间:2022-10-28 07:48:08

重视数据分析 培养随机观念

在小学进行“可能性”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随机活动经验,增强随机活动体验,初步建立随机观念,改善思维方式。在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比较重视实验活动,组织学生通过多次实验(如摸球等)体会随机性,但对实验数据缺少必要的分析,未能借助及时的数据分析,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可能性”的深刻内涵。有的教师缺乏本体知识,或不敢分析,或不会分析,或胡乱分析;有的教师只作简单、笼统、肤浅的分析……致使学生的认识停留在表层,未触及本质,“可能性”的教育意义被大打折扣。为此,笔者建议:重视数据分析,培养随机观念。

一、 通过数据分析,不断体会随机性

随机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理解它的丰富内涵不但要多做实验,而且要多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可能性”的含义,增强感性认识。如苏教版教材在刚教学“可能性”时,设计了这么一个实验:一个口袋里有3个黄球和3个红球,从中任意摸一个,会摸到什么球?学生凭经验和直觉会猜到:可能会摸到黄球,也可能会摸到红球。真的会是这样吗?于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来验证,每人摸10次。学生实验后发现:两种球都可能摸到,每次摸到的结果是不确定的。笔者认为,在实验前,教师还应启发学生各自猜测:如果每人摸10次,你能确定第几次摸到黄球吗?你能确定共有几次摸到黄球吗?学生带着猜想进行实验,会更有思考和兴致。实验时要求学生把摸到的结果一一记录下来,实验后学生先把结果与猜想进行对照,再在组内汇总,继续进行观察、比较和体会,最后全班汇总,对总结果再进行观察、分析和体验。这样,学生会对随机性的一大特点――“必然中的偶然”有更全面和更深刻的认识。笔者把其中一组的实验结果收集、展示如表1。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上述结果,感悟到:从每名学生的实验结果看,尽管都摸到了黄球,但不能确定其在第几次摸到黄球,也不能确定其共有多少次摸到黄球,而且每名学生的摸球结果几乎都不一样;从全组的实验结果看,每次都有学生摸到黄球,每次摸到黄球的人数也不尽相同,而且每次摸到的情况也不一样……从中具体体会“可能性”的深刻含义,体会随机性。

为了强化学生的认识,笔者还把全班的实验数据汇总成如表2:

表2 第几次摸到黄球的人数统计表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表中数据得知:尽管对每名学生来说,在实验前不能确定第几次摸到黄球,但对全班来说,每次都有学生摸到黄球,而且每次摸到黄球的人数也不尽相同,多在全班人数的一半附近。

表3 一共摸到黄球次数的人数统计表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表3中数据得知:尽管每个学生都摸10次,但在实验前不能确定其共有多少次摸到黄球。

这样,学生对随机性的一大特点――“必然中的偶然”就会有更全面、更丰富和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为初步建立随机观念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 通过数据分析,不断体会等可能性

可能性相等,游戏才公平。等可能性是指机会的相对平等。正因为有“等可能性”,可能性才可以用分数表示,从而实现可能性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刻画的过渡。但对小学生来说,从过去结果相等的绝对公平到现在机会相等的相对公平,理解起来何等艰难!为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不但要多做实验,而且要多分析实验数据,多借助图形表示数据,使学生形象地理解相对量相等的内涵。

如苏教版教材在教学“游戏的公平”时,也安排了上述摸球实验。在《教师用书》上对这部分内容给出的教学建议是:在经历不公平的游戏之后, “让学生根据例题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使口袋里的红球与黄球个数同样多,再摸球并作记录,看看每种球摸到的次数是不是差不多,是谁赢了。接着反复做几次游戏,使学生看到双方都有赢的机会,赢的次数也比较接近,确信这样的游戏规则是公平的”。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还要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并把数据制成图形,从而帮助学生深刻体会“等可能性”的含义。实验后,笔者有意识、有次序地请学生分别收集、汇总每人摸10、40、120、240次时的实验数据(可以把多人实验数据的和作为1人的实验数据),并用图1表示出来:

引导学生分别把各个实验数据与图中的半数进行比较,通过不断分析、比较和推理,逐步发现:在同一条件下,独立地、重复地做同样的实验,当实验次数较少时,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机会波动性比较大;当实验的次数越来越多时,波动性越来越小,越来越接近于实验次数的一半。为了进一步形象地说明“等可能性”的含义,笔者又出示几位著名学者抛硬币所得到的数据,并用图2表示出来:

引导学生通过不断观察、比较和分析图中实验数据,逐步发现: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正面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会逐渐稳定在实验次数的一半的附近。这里的相等,原来就是指机会不断逼近实验次数的一半的过程。

把数据制成图形,便于学生形象地理解“等可能性”的深刻内涵,准确地把握随机事件的另一特点――“偶然中的必然”,顺利地实现从过去结果相等的绝对公平到现在机会相等的相对公平。学生从中能更真切地体会到实验数据虽有随机性,但也有必然性,而且从总体上看,试验的次数越多,必然性越明显。

三、 通过数据分析,不断体会规律性

苏教版教材把“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安排在六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题:在一个袋中,有3个红球,2个黄球,从中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有多大?学生通过计算认为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即概率是■。许多教师认为学生已学会量化表示,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学便告结束。笔者认为,教师不应只让学生“一算了之”,还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和规律性,帮其准确理解“■”的深刻内涵。在学生计算之后,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先要求每人做10次试验,算出每人摸到红球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并与摸到红球的概率比较,再在组内和全班交流,仍与摸到红球的概率进行比较。全班交流时,笔者引导学生发现摸到红球的次数从十分之一到十分之九都有,而且每名学生摸到红球的次数也不尽相同,进而发现:在试验次数较少时,摸到红球的次数占摸球的总次数的比与概率有较大的差距,而且波动性大。

接着,笔者启发学生深思:假如每人实验的次数逐步增加,结果会怎样呢?引导学生把同组6人的实验数据进行合计,算出本组摸到红球的次数占摸球总次数的比,并与摸到红球的概率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从中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和规律性。待各组一一汇报并与概率分别比较后,笔者再次引导学生把各组的实验数据逐步累计,直到算出全班摸到红球的次数占摸球的总次数的比,并与摸到红球的概率依次进行比较,从中进一步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和规律性。笔者现把两次统计结果汇总成表4(全班48人,平均分成8组):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表中数据,逐步发现:摸到红球次数占摸球的总次数的比随实验次数的相同或不同而变化,是不确定的,有较大的随机性:当实验次数较少时,摸到红球次数占摸球的总次数的比的波动性比较大,但从总体上看,随着摸球的次数的不断增加,摸到红球的次数占摸球的总次数的比逐步趋向稳定值,越来越接近,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但不排除特例。笔者还引导学生合情推理:假如试验的次数无限增大时,从总体上看,摸到红球次数占总次数的比会怎样?学生很自然地推想到:会越来越逼近摸到红球的概率,但也不排除特例。

笔者认为,在“可能性”的教学中要多进行类似的实验和分析,要使学生的认识逐步从表面走向内在,从肤浅走向深刻,从感性走向理性。学生从中能初步学会数据分析的方法,切实感悟到数据中既有随机性,又有规律性,数据是有力量的,进行数据分析是有价值的,从而喜爱收集数据,乐于分析数据,并善于运用数据推测,逐步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和随机观念,学会用概率的眼光看世界。

上一篇:工程机械效益数学模型分析与建立 下一篇:离退休教职工体育活动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