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正规军为啥打不过倭寇

时间:2022-10-28 07:16:15

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起,中国东南沿海,尤其是浙江、福建、广东三省,全面遭受倭寇的荼毒。倭寇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一路破城入郡,江南繁富之区,多被洗劫。

综合前线官员的战报来看,倭寇一方面骁勇善战,一方面非常狡猾。在优势兵力的官军面前,倭寇经常乔装打扮,“贼多效吾民装束,又类吾军装束,混而无别,遂致常胜”。而一旦交战不力,倭寇被围,还可以鱼目混珠,“或披蓑顶笠,沮溺于田中;或云巾履,荡游于都市”,让官军摸不着底细,“或愚而投贼,或疑而杀良”。

说到底,倭寇不过是“老牌游击队员”而已,大明王朝堂堂的正规军难道奈何不了“游击队”?

经历过嘉靖倭患的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绘有一幅写实的作品──《倭寇图卷》,是学术界公认的描绘倭寇形象最权威的图画。在这幅长达5米多的绢质彩色长卷画中,倭寇的形象栩栩如生:头发剃成半月形,上身穿着单衣,下身仅穿兜裆布,光脚,手持长枪、弓矢和日本刀。与几近“光屁股”的倭寇形成强烈视觉反差的是,画卷上的明军士兵全部盔甲鲜明,阵容严整。

倭寇再狠,能狠过吕布?拿着能“击毙十个吕布”的武器,身着坚实的盔甲,明军看似胜券在握,却一次次败下阵来。当年把蒙古人打得屁滚尿流的堂堂大明正规军,到底怎么了?

在中国历史上,再强大的王朝,无论开国时期军事上有多么强盛,都无法抵挡住政权腐败和国力衰退的侵蚀,会慢慢地走向没落。曾打败一代天骄蒙古人的明朝军队也是如此,只不过,相比汉唐,明朝军事实力的滑落之速实在惊人。

明朝的兵制是朱元璋一手草创的军户世袭制,即把军士编制在卫所中,平日屯田,战时保护地方。对此,朱元璋得意地宣称:“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军户世袭制和屯田卫所,本身没什么缺点,但是,朱元璋没有想到,摊上后世一个个懒上金銮殿的皇帝、一群群以霸占田产为己任的官僚、一批批以克扣军饷为乐趣的军官,什么样的无敌军队都得垮掉。

到了明朝中叶,因为不堪田产被占和军饷被扣,军户大量逃亡。由于军户的逃亡率高得吓人,致使大量内陆卫所形同虚设,昔日热闹的营房变成了冷清的狐狸窝!嘉靖年间,明初驻军高达30万的海防前线,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地50多个卫所,仅剩下30%的兵员,有的“一卫不满千余,一所不满百余”。

海上的水师同样缺员严重,诸多水寨人去寨空,战船也荡然无存。据《明史》记载:“浙、闽海防久隳(毁坏),战船、哨船十存一二”,剩下的战船也多半破损不堪,根本无法出海作战,以至于和倭寇作战时,发生了水师官军花钱雇渔船的天下奇闻。

卫所荒芜、战船破损都只是表象,更加致命的是,因为承平已久,将领的素质都差得惊人,有的世袭将领连马都不会骑,连旗帜都弄不清楚,平日里就爱和同僚喝喝酒、吹吹牛。士兵则是毫无战斗力可言。卫所里,年轻力壮的士兵都逃走了,剩下的都是羸弱之辈,就算勉强出战,也是一触即溃。

上一篇:县区图书馆“嵌入”农民用户的知识咨询服务 下一篇:东方朔为何沦为弄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