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堂上的“放”

时间:2022-10-28 05:51:12

谈课堂上的“放”

素质教育从开始实施到现在,大多数教师都认识到了传统教法的弊端。但是,还有部分教师仍抱着满堂灌的传统教法不肯放手,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喜欢学生像小绵羊似的斯文规矩,在课堂上鸦雀无声,讨厌质疑问难的学生。学生问浅了,老师觉得不屑一顾;问深了,老师又认为故意刁难;倘若恰恰问到一个老师回答不出来的问题,老师便会怒火中烧,大声训斥。这样就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创造力,久而久之,使学生在课堂上放不开。

这些教师在课堂上,在有限的40分钟里唾沫横飞地说个不停。他们的课,自己觉得讲得很仔细,讲得很全面,讲得很有滋有味,而且这样的课一度还受到了广泛的赞扬和推广。殊不知,课堂里的学生早已听得筋疲力尽,昏昏欲睡,根本就没有教师们的良好感觉,也收不到什么效果。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些教师们始终不愿“放手”,也不敢“放手”。其实他们应该想清楚一点:到底是“授人以鱼”好还是“授人以渔”好?这是个问题。

这些教师们,惟恐给学生的“鱼”太少了,惟恐学生不够“吃”。其实,如果把“打渔”的方法教给学生,那么学生将“年年有鱼“,一辈子享用不尽。

教师们,你们是想把你们的学生培养成有主见,动手能力强的人,还是缩手缩脚,依赖别人的人?社会在飞速地发展,科技在日新月异地进步,知识在不断地更新。有时候光靠教师在课堂上讲的东西都未必够用,所以,教师要走出禁锢,把课堂“开放”。

开放了课堂学生自然就会兴致盎然。学生们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会喜欢学习;开放了课堂,学生就会思维活跃,许多新鲜的想法,神奇的构思,大胆的设计,都会像泉水那样喷涌而出;开放了课堂,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都会不知不觉被解决;开放了课堂,学生就会身心愉悦,高高兴兴地来上学,欢欢喜喜地来上课,轻轻松松地写作业;开放了课堂,学生就会活泼烂漫,也就恢复了孩子的天性。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那么,如何在课堂上真正做到“放”,笔者总结出四个字,那就是:爱,丢,引,度。

一、爱

爱,就是全心全意,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这是保证“放”的必要前提。教师们只有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去爱护,才能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才能对学生宽容,不苛求他们;学生们才能在课堂上放开手脚,放开思想;学生们才能放松心情,放开胆量。

二、丢

丢,就是丢掉教师的架子和面子。教师们应该做到能以平等的身份去和学生交流,要去和学生做朋友,要让学生把自己也当成朋友,当成贴心人。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才不会害怕说和做。课堂教学就是要有师生平等、开放的教风,以解放学生被动受教的地位,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畅通活跃起来。

三、引

引,就是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培养自己正确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更有效率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这不仅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自己探究都有所发现和创造,都有成功自主学习的体验和感受,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四、度

度,就是尺度,是授课时课堂上要把握的分寸。既不能不“放”,也不能全“放之任之”。课堂是进行学习锻炼的阵地,以往的教学按照教师的设计,层层推进,将学生的学习结果纳入教学过程中,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发挥正在成为主旋律。面对多元的开放、开放的探索,学生学习的结果会出现多样性,学习的方法、策略会出现丰富性,这对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机智的运用都提高了要求。在数学课堂实践中,教师要灵活的控制好手中的方向盘,做到“放”、“收”自如,不但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还能渗透创新意识,培养实践操作的能力。

讲了这么多,也许有些教师会说:“说总比做要来的简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上千年来孔老夫子传下来的,哪有那么简单去‘放’?”其实不然,只要敢放,会放,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甚至大学,不论哪个科目,不论哪个年级,都能教出比之前不知要好多少倍的效果来。课堂上笔者经常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分析解决问题,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锻炼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的能力,点燃心灵中创新的火花。有了这张特殊的通行证,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笔者相信,只要各位老师试过几次都会有同感的。学生敢于提问了,敢于质疑问难了,一朵朵创新的火花才会逐渐发芽、开花、结果。

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们,请大胆地“放”吧!还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还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吧!

上一篇:积累是语文教学的“根” 下一篇:怎样让自己的作文“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