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呈现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时间:2022-10-28 03:27:31

间接呈现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新课程实施以来,知识传授方式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教学知识的呈现已经从直接告知转变为间接呈现,从单向教授走向双向互动,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型的本质是为了凸显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尤其是要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与获取知识。由于间接呈现教学方式倡导让学生在情景、动手操作或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归纳等方法获得知识,使其成为当前多种教学模式的重要知识呈现方式。

一、新课引入:间接呈现教学能激趣质疑

新课引入的情境设计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更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师能否创设有效引入情境,诱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求知需要,发展其数学思维,是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一个生动的教学情景犹如一支兴奋剂,在促使学生课堂学习的精神状态得到振奋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教学《减法性质》时,教材中描述为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看成减去这几个数的和,字母式为a-b-c=a-(b+c)。这里牵涉到了差不变和减号后面添括号要变号两个知识点。诚然,学生在以前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对减法的性质已经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也可能有部分学生已经具有这种意识,然而他们对规律的形成过程缺乏全面的了解,理解与运用还处于较为基础的或者浅层的水平,对于这一性质的全面掌握与灵活运用,特别是性质逆向的应用,还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如果教师直接呈现规律,学生对此的理解必然是一知半解的,难以真正掌握,更无法实际应用。但是,如果在新课开始时,先出示两组题:

第一组计算:456-128-172;925-336-264……

第二组计算:456-(128+172);925-(336+264)……

让学生分组进行计算比赛,学生很快就会发现,第二组的计算速度要快很多,学生带着兴趣就会探究题目,从而就会发现:两组数据相同,计算结果也相同,但是计算速度却不一样……

这样的教学呈现,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在运用过程中再呈现a-(b+c)形式,学生就能自主去判断,培养学生选择有效方法的意识。

二、新知探究:间接呈现教学能解疑获新知

当前,有很多老师都认为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都比较简单易懂,学生只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课,便会很快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对数学中的概念、定律等知识,大部分都采用描述性的方法。然而,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这种看法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出发,而对于学生来说,只有深入体会和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才会对这些知识有透彻的理解,记忆才会持久。许多事实都证明,学生对教师的这种直接的知识呈现方式,没有一个深入的体会和理解,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呈现方式作m转变,努力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供机会和引导。

在探究《小数大小比较》的过程中,教师如果直接呈现给学生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容易与整数大小比较方法相混淆,不易真正掌握。学生往往会用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来比较小数大小,误认为小数数位多的那个数就大,这是学生思维受阻,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而如果在教学中,通过情境串联:第一个层次,先比较整数部分不同的,要看整数部分;第二个层次,比较整数部分相同的,先要看十分位……,借助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因为学生有整数大小比较的基础,教师可直接先给出学生一组数据,让学生比较,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尝试,激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在探索中,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巩固练习:间接呈现教学能巩固新知加深理解

在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总是被动地套用方法,那么教师的教学将收效甚微。因为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主动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了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才会达到对知识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和领会,并能够做到灵活运用。所以,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应采用情景间接呈现的方式,让学生在新知与已有知识水平之间发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主动运用新知的意识和能力,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上一篇:读有所依学有所乐长有所成 下一篇:通过有效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猜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