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监测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探讨

时间:2022-10-28 02:58:26

水质监测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探讨

【摘 要】水质监测数据是各级政府部门决策和水质监控的依据,数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饮安全、各项宏观决策的提出,水资源的保护,水污染的防治和预测等,我们要把好水质监测数据的质量关,提高水质监测数据的质量,最重要的是提高监测技术。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技术问题;探讨

目前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为缺乏对地表下水的监测,难以获得重点区域的水质实时数据。其次是水质监测站的数量较少,不能完全反应水质情况。再次是各级的水质监测站采样能力不足,难以获得及时准确的采集数据。本文从分析当前水质监测工作中常见误差和技术问题入手,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和改进建议。

1 水质监测过程中常见的技术问题

1.1 采样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在样品采集过程中,采样断面与采样点位的布设、样品采集频率与方法的确定、样品装置容器的选取与洗涤、样品采集后的预处理、样品保存与运输等技术,如果把握不当,极容易出问题,对样品的代表性与完整性产生基础性的影响。例如在测定含油水域中,为测定水中乳化状态与溶解性油采样时,没有避开漂浮在水表面的油膜会造成很大误差的。

1.2 实验室的环境条件问题

样品采集后要进入实验室分析,在实验室中,如果室内的温度、湿度、清洁度与采光等条件控制不好,或者出现振动、噪声以及辐射等特殊因素,都会对分析仪器的精确度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最终的监测结果。

1.3 分析仪器及试剂的问题

在分析仪器方面,如果仪器的测量范围不够大,灵敏性较低,在测量痕量样品时,其测量准确度就会较低,误差较大。在试剂方面,如果使用的试剂纯度精度达不到要求时或所使用的纯水的纯度达不到要求时,都会导致配制的试剂存在浓度误差。例如,高锰酸钾、盐酸羟胺、蒸馏水等试剂往往会含有痕量汞,会导致空白偏高,对其净化处理不当会造成引入误差。

1.4 监测方法的问题

在水质监测方法选用方面,我们常因为没有根据待测物水域性质及所用仪器的类型选取恰当的方法,造成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误差较大,且检出限也存在高低不匀现象。

1.5 测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水质测试过程中,常见的技术问题是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和操作的规范性不够,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异常值的处理与计算等问题会影响测量结果。同时,一些测试仪器因使用频率较高,在使用过程中其位置可能会有所移动,内部结构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此时,须进行期间核查(校准),否则,导致测量结果产生偏差。

1.6 数据分析与处理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数据的处理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直接的影响,在相关数据的取舍方面,因为没有遵照“数据修约原则”取舍造成测量结果的失准也是技术问题。

1.7 监测结果的综合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过程中,经常会有审核人员为了图方便而直接修改计算有误的原始记录;数据审核人员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晰等现象发生,这些都对数据的准确性有较大的影响。

2 水质监测过程中技术问题的改进建议

不断改进和创新监测技术,提高水环境监测质量,对污染物总量控制、核定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在实验室的准备阶段:我们要根据待测物质的理化性质,选择相应材质的采样容器;杜绝采集不同类别水样的容器相互混用的现象;做好采样装置容器的清洗工作;把握好实验室试剂的纯度,不可忽视样品保存试剂的纯度。

(2)在样品采集阶段:在河流监测断面及点位进行采样时,要尽可能的按照垂线布设的方法进行设点采样;要保证采样技术人员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工作责任心;要严格按照样品的采集量与采集方式的要求进行采集;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加入对应定量保存剂。

(3)在样品的分析阶段:按照相关规定做好样品的预处理;不可以取用预处理后的样品作为平行样或加标回收率分析,杜绝半途质量控制现象;重视随溶液的温度变化,重视标准溶液或者校准曲线的变化;从仪器上直读获取数据的项目,尽量避免读数操作的偏差,缩小检测误差;在某些组分不均匀的监测项目中,要全面监测样品充分,不可只取部分子样分析检测。

(4)在数据处理和监测结果的综合分析阶段:数据处理要注意相关数据的取舍和小数位的确定;监测数据的产生环节都要明确责任到个人,进行全面而各有侧重的审核,如果发现错误,要由分析人员负责更改、签字后再重新逐级履行审核手续进行更改。

(5)在监测报告的审批与发出阶段:水质监测的结果要以完整的监测报告发出,该报告凝聚着采样人员、分析人员、数据审核人员以及技术负责人等各个环节人员的心血,要全面完善反映监测的每一个环节,不得遗漏或回避相关技术参数。

3 监测技术与信息管理技术结合

水质监测任务重要是由流域内的水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水质监测技术只是整个工程中的基础部分。最为繁重的部分是将得到的监测数据进行信息化处理。将各级数据进行统计、组合、分类,建立起监测技术的应用方案。根据我国的现有水平基础,要实现我国水环境监测方面的远景和目标,主要针对我国的各流域水环境进行管理,具有覆盖广,易操作,易维护,数据上传快,通讯无需投资,电信化,分析自动化、管理正规化等特点。

3.1 实验室解决方案

此方案为监测体系中基本单位。由于我国长期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导致各地实验室建设的规模和程度存在差异较大。因此,要是监测数据可比性,统一性与规范性加强,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标准、建立和完善技术应用和实际相符合的标准化实验室,并配备常用的快速自动分析仪,并根据地方特点不同配备需要的各种仪器。通过标准化的系统进行日常的水质分析。

3.2 移动监测应急方案

近年来,针对黄河流域陆续发生的污染和水质异常事件,为预防重大的流域形式突发污染事故灾害的发生,我国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移动监测系统。此系统是由现代化的移动检测车,水质分析仪,图像采集和通信设备等构成。运用方便携带的分析仪器现场快速监测,实录污染现场,通过通信手段及时传送第一手资料给信息管理中心。并自动采集样品,将样品恒温储藏,为即将展开的实验室分析做准备。

3.3 自动站监测解决方案

自动站连续或间断的监测河流、湖泊、地下水的水质情况,为水质整体情况提供实时在线的自动解决方案。整套系统由处理装置、控制系统、传输系统等组成,采用国际先进的操作软件监测记录水质情况和变化,通过互联网将数据集市反映到检测中心。检测中心可以采用电话、网络等方式进行远程控制系统运行。

4 结语

水质监测体系日益完善的国际趋势要求我国在水质监测方面现代化,系统化的进步。在我国现有的四级水质监测体系下,我们认为要以提高水质监测的技术现代化管理制度和体系标准化为目标。逐步的建立起以起实验室自动监测为主、手动监测为辅的立体化监测模式。在水利部的领导下,可以有效的解决我国前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面临的水质问题。

参考文献:

[l]齐文启.吴怀民.孙宗光.水质监测中存在的若干技术问题(续)[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2(1).

[2]吴学伟.李洁.林毅.城市污水处理厂水质在线监测技术应用[J].给水排水,2007(S1).

[3]张风云.水质分析中误差的控制[J].山西建筑,2008(26).

[4]刘丽君.张秀忠.陆坤明.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J].净水技术,2003(01).

上一篇:DCS分散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下一篇:基于物联网技术下的物流信息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