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治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10-28 02:28:19

抗凝治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 观察和分析抗凝治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今我院收治的120例下肢 DVT 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通过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确诊。对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抗凝治疗为抗凝组与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溶栓加抗凝治疗为溶栓组,进行对比性回顾分析。结果 抗凝治疗有效率为90.0%(54/60),溶栓加抗凝治疗有效率为91.7%(55/6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采用抗凝治疗亦是有安全的、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溶栓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可导致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以及血栓阻塞静脉管腔,造成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故其初期临床表现主要为疼痛、下肢肿胀和全身反应。疼痛多出现在小腿背侧、大腿或腹股沟等区域。主要是因为血栓激发静脉壁炎症反应和血栓远端静脉急剧扩张、刺激血管壁内末梢神经感受器的缘故;肿胀可表现为双下肢肿胀,但绝大多数为单侧下肢肿胀,主要是因为血栓形成后,血液回流障碍所致;全身反应主要包括体温升高、脉率增快、白细胞增多等[1]。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今我院收治的120例下肢 DVT 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通过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确诊,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今我院收治的120例下肢 DVT 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通过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确诊。其中男52例,女68例;年龄20~78(平均51.8)岁。左下肢92例,右下肢25例,双下肢3例;中央型1例,周围型4例,混合型115例。病程12 h~1年,平均病程12.6 d。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6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钙 4100 U/12 h 皮下注射。与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溶栓加抗凝治疗对比性回顾分析。溶栓治疗结束后加服华法林,口服 3 d 后停用低分子肝素钙(即华法林与低分子肝素钙重叠使用 3 d);未行溶栓治疗者则于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后 5~7 d 开始加服华法林,同样华法林与低分子肝素钙重叠使用 3 d。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 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并进行χ2检验,P

2结果

抗凝治疗有效率为90.0%(54/60),溶栓加抗凝治疗有效率为91.7%(55/6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肿胀的程度依静脉闭塞的程度和范围而定,可分为小腿静脉血栓形成、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和股青肿。小腿静脉血栓形成是指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膪静脉血栓形成,病变主要在小腿,表现为小腿的肿胀;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起源于髂-股静脉的血栓形成,主要表现为大腿内IN(股三角)明显胀痛,以及下肢广泛性明显肿胀;股青肿是指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严重类型,整个下肢深静脉系统广泛血栓形成而完全阻塞,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严重障碍,同时引起肢体动脉痉挛,出现下肢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整个下肢广泛性严重肿胀,呈青紫色[2]。

目前,抗凝及溶栓仍是我们治疗DVT的主要方法。尽管急性期DVT也可采取手术治疗,但绝大多数DVT患者经抗凝及溶栓等治疗也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而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尤为重要。对于这两种方式的作用、效果,以及药物的种类、给药途径、剂量、不良反应等进行介绍,还涉及目前尚存争论的一些问题[3]。治疗开始时应给予大剂量肝素以阻止血栓进一步生长。①给予静脉内30~50 mg肝素冲击量,接着应用微滴泵每小时持续泵入0.08~0.12 mg/kg的肝素。抗凝效果通过监测激活的凝血酶时间(ACT)、APTT而获得。治疗过程中须调整肝素输注速度以保持ACT在200~300 s或APTT时间达到对照值的1.5~2倍,至少6 h检查1次。ACT检测方法简易,病房内即可操作,且可随时反复监测,但在敏感度和精确度方面比后者稍差[4]。当肝素剂量稳定后,至少2次/d ACT或APTT检查。必须保持最低程度的抗凝水平以使机体获得有效的抗血栓形成状态。抗凝不充分可导致血栓进一步发展、复发及肺梗死(PE)的发生。如果APTT保持>1.5倍对照值,很少发生血栓再发,抗凝达不到这一标准可导致20%~25%的复发率[5]。如果APTT低于对照值的1.5倍,血中肝素水平可通过追加额外剂量及加快输注速度来迅速升高。当APTT持续偏高,肝素输注可短时停止,但不要>1 h。肝素需要量常常在病变发生的头几天最大。②静脉间断推注:按0.8~1.0 mg/kg体重的剂量一次性静脉推注或输液小壶内滴注肝素,每6 h用1次,每次给药前行ACT或APTT监测。控制范围同静脉内泵入法。③皮下注射:肝素皮下注射已被证明与静脉内肝素同样有效。皮下肝素开始剂量是1 mg/kg,每6 h用1次。在下一次给药前30 min行APTT检查,使之达到正常值的1.5~2倍,并以此调整剂量。由于更容易精确调控,我们主张用静脉内泵肝素的方法标准抗凝[6]。肝素治疗一直到血栓生长完全停止并且口服抗凝药充分起作用时停止,一般5~10 d或更长时间。溶栓药物给药途径主要是通过外周末梢静脉来输注。有学者提出采用血栓内直接输注法效果更好,但根据我们的经验,两种给药途径的疗效无明显差异。我们采用经患肢足背静脉推注尿激酶溶栓,推注时患肢踝关节上方扎止血带,以使尽量多的药物进入深静脉。中间辅以肝素抗凝。溶栓期间,PT、APTT、凝血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检测2次/d。这些检查都不能预测疗效成功与否或是否会出血,但如果发生出血却可指导治疗。溶栓结束后,应继续抗凝治疗(肝素及华法林)。虽然溶栓治疗对DVT的患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血栓完全溶解率极低。有资料显示髂股静脉血栓溶栓成功率只有28%。其原因是由于此类病变中血栓较大,且其堵塞部位的静脉血流中断,妨碍了药物与血块的直接接触,还包括溶栓时间较晚等原因。本组资料显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采用抗凝治疗亦是有安全的、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苏吉亮,刘莉莉,纪慧,等.气压治疗在预防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03:195-197.

[2]吴丹明,周玉斌,汤海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及其疗程的探讨[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01:214-216.

[3]方少兵,陈明,刘衍斌,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4,07:980-982.

[4]梁英泽.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1:180-181.

[5]叶淦康,苏小华,梁丽云.缺血修饰白蛋白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探讨[J].吉林医学,2014,16:3441-3443.

[6]张海燕.妇科腹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4,06:433-436.编辑/张燕

上一篇:焦虑障碍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特征的调查 下一篇:1例患儿永存动脉干手术配合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