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恐怖电影解读日本社会

时间:2022-10-28 02:25:24

透过恐怖电影解读日本社会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的恐怖电影创作进入了一个多产期。日本的恐怖电影大多具有深刻的内涵,耐人寻味。《夜警的报告书》《牺牲咒》和《咒怨》三部具有代表性的恐怖电影反映了当今日本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 恐怖电影;年轻人的就业;诅咒;猫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的恐怖电影创作进入了一个多产期,佳作不断。无论是在剧本的创作上,还是在拍摄的技巧上,日本的恐怖电影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血肉横飞的欧美恐怖电影和荒诞的香港僵尸电影不同,日本恐怖电影的故事情节耐人寻味、内涵更深、社会价值更大。笔者想通过三部具有代表性的日本恐怖电影来解读当今日本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探究影片的社会价值。

《夜警的报告书》(怪谈新耳袋剧场版制作委员会制作,主演:竹中直人,导演:吉田秋生)选自日本恐怖电影集《怪谈新耳袋》,讲述了2004年发生在一座大厦里的故事。田山是一家保安公司的负责人,在短短的3个月内他派往海洋大厦值夜班的年轻保安们相继辞职。保安在值班报告书中都认定该大厦无异常情况,可是又说楼里有人走动。有的保安写道:“无异常情况,但是看见一个男人。”还有的写道:“无异常情况,但是看见两个穿和服的女人。”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田山亲自去大厦值夜班。在大厦的值班室里田山遇到了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个月的保安吉泽,并问他这里是不是闹鬼。吉泽满不在乎地说:“哪里有鬼,都是心理作用。”之后两人在巡夜时都看见了许多脸色惨白的男女老少,田山吓得魂不附体,而吉泽却说那是心理作用。第二天田山辞职了,吉泽继续在那里值班。

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今日本企业的发展现状。“终身雇用逐渐走向崩溃,年轻员工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正在下降”[1]“跳槽成了家常便饭”[2]。影片将故事的时间设定在2004年,在这一年日本的产业结构改革初见成效,企业收益增加,13年来失业率首次下降,经济状况有所好转。[3]但是,另一方面据日本共同社(2004年7月19日电)报道,一些既非在校学生又非上班族的年轻人的数量在直线上升。影片中保安公司的工作不需要技术,只要有勇气和责任心就能胜任,可是就连这样简单的工作很多年轻人都无法长期干下去。

笔者认为该影片的创作目的之一就是告诫日本国民不要被经济复苏冲昏头脑。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决,那么日本的未来将比影片中的鬼魂更可怕。日本在2003年实施了《青年自立・挑战计划》,致力于修改和完善已有的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体系。[4]但是只有年轻人积极主动地行动起来,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影片的制作人为日本的年轻人树立了吉泽这样一个踏踏实实工作的榜样,激励他们脚踏实地的工作。

《牺牲咒》(TBS制作,主演:山田优,导演:白石晃士)选自日本恐怖电影集《日本恐怖之夜》,讲述了一个诅咒与反诅咒的故事。主人公真由在东京的一家公司工作。一天早晨她发现自己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小盒子,好奇的她一打开盒子就尖叫起来,原来盒子里装着一只硕大的死蝉,它的背上还插着三根针。午饭时一位女同事问真由,福田是否追求过她。真由承认有此事,但说自己拒绝了他。女同事说去年福田追求过公司的会计山本,遭山本拒绝后他冷冰冰地说:“我要诅咒你。”所以女同事怀疑那个盒子是福田放的。晚上真由下班回到家,发现家门上有一个红手印。第二天真由看到福田的右手缠着绷带,她觉得是福田在报复自己。几天后真由得到母亲生病的消息返回乡下。邻居家的疯老太太跑来对真由说:“你要好好照顾你母亲啊,她要为你而死的。”到了夜里,母亲一个人躲在隔壁念经。第二天早上,真由无意中发现天花板上有一个红手印,她想到了自己公寓门上的红手印,不禁打了一个冷战,当天就返回了东京。真由悄悄地来到福田家,家中无人,屋里到处都贴着灵符,地板上还有小纸人。墙上竟然还贴着自己的照片。真由预感到要有不祥的事情发生,匆忙回到乡下。当天夜里她从梦中惊醒,拉开隔壁的纸拉门,恐怖的一幕出现了,母亲的下半身已经被一个怪物叼在嘴里……第二天母亲去世了。同时在东京福田的家中,有人发现了福田的尸体。真由认为,为了保护自己不受福田诅咒,母亲甘愿牺牲生命。

在雅虎日本的搜索引擎中输入“咒”,会检索出许多专门从事诅咒行为的组织。这些组织主要是替委托人诅咒第三者,并收取委托人的费用。有的组织还在网站上声明可以用合法的手段帮助人报仇。

“咒”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报仇(报复)。《菊与刀》的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认为:“在遭到侮辱或失败的情况下,‘报仇’是一件‘好事’,这在日本传统中占有很高的位置。”[5]她引用新渡户稻造和冈仓由三郎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前者认为:“报仇具有某些足以满足正义感的东西。”后者将报仇比作“晨浴”,“用来洗净别人向你投来的污泥”。之后她举了《四十七士物语》(家臣为主君报仇的故事,该故事在日本家喻户晓)为例来说明“日本的传统经常公开提倡这种‘晨浴’式的报仇理想”。其实,在日本有不少描写复仇的近代文学作品,比如菊池宽的《恩仇度外》和司马辽太郎的《枭之城》。前者写的是武士实之助向杀父仇人复仇,后者写的是忍者葛笼重藏向丰臣秀吉复仇。虽然两部作品中的复仇行为最后都没有实现,但从中可以看出复仇行为在日本封建社会是被一般人所理解甚至提倡的。前面提到的《四十七士物语》更能说明这一点,47个浪人为了麻痹仇人不得不装出沉迷于酒色的样子,他们的朋友和亲戚都误认为他们不会为故主报仇,对他们的可耻行为十分愤慨。他们的报仇计划实现之后,人们都向他们表示敬意,大藩的诸侯还在沿途热情地款待他们。

战后日本的民主法制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国民的法律意识增强。一些遭受失败或受到他人侮辱的人想通过武力进行报仇,但又恐受到法律的制裁,就借助迷信来诅咒对方,正如有的日本网站上说:“诅咒他人用的咒术是无形的,无法进行举证,所以不违法。”因此笔者认为,日本当今社会诅咒他人的现象可能就是日本传统中的“报仇”、现代人的法律意识及迷信思想杂交的产物。

《咒怨》(东映制作、主演:栗山千明、导演:清水崇)是日本恐怖电影中的名作。影片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东京近郊有一间阴森的宅子,到访者均会神秘失踪。据说宅子的主人因妻子有外遇而精神失常,杀死妻子和儿子后自杀。宅子内怨气冲天,恐怖笼罩着每一位到访者,咒怨越积越深……

观众可能注意到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即每次幽灵出现前或怪事发生之前,剧中人物总会看到一只黑猫或听到猫叫,猫的叫声预示着死神即将来临。

猫是许多日本传说故事和灵异事件的主角。如《熊本的传说》(《日本的传说》26)中的《猫寺》,故事讲述了天正年间有人向人吉藩的藩主相良忠房告发盛誉谋反,相良忠房下令诛杀盛誉,但经调查得知谋反纯属谣言。相良忠房立即派使者前往制止杀戮,可是使者因贪杯耽误了行程,结果盛誉被一名武士杀死。盛誉的母亲为了给儿子报仇,在神社中进行绝食诅咒,她咬破手指,让猫舔手上的血,并对它说:“你一定要为我的儿子报仇雪恨”,然后跳崖自尽。那以后不久,杀害盛誉的武士、使者和相良忠房相继暴卒。新藩主为了使盛誉和他母亲及猫的灵魂得到安息修建了生善院(猫寺)。[6]在《富山的传说》(《日本的传说》24)中记载了一只叫“又”的猫精被人追杀,逃到富山的一个村子里,吃了许多村民。从此以后那个村子的所在地就被称为「猫又。[7] 在《广岛的传说》(《日本的传说》21)中有中山勘兵卫用箭射死怪猫的《猫釜盖》和猫精吃了老太婆后变化成老太婆的样子迷惑猎人的《猫山故事》。[8]

在当今的日本,有很多人认为黑猫不吉利。有人甚至因为看到黑猫从自己面前经过就吓得寝食不安,还在互联网上向人寻求解救的办法。“黑”是古代日语和现代日语的基本颜色词。[9]日语中的“黑”除了表示色彩之外,还具有其他含义:(1)处于暗处;(2)人群集聚状;(3)不干净、脏;(4)呈自然状;(5)内行;(6)强大的;(7)盈余;(8)完全、全面;(9)邪恶、狠毒;(10)强盗;(11)不吉利;(12)输;(13)行踪隐秘;(14)非。其中正面内涵3项,负面内涵7项,中性内涵4项。[10]有学者还指出:“古代日本人把黑色当作‘死亡之色’,因此,黑色引申象征悲伤、悲哀、绝望等含义。”[11]

在日本,猫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关于猫的灵异故事不胜枚举,加之“黑”有不吉利、邪恶等含义,所以很多日本人自然觉得黑猫不吉利。这其实是对猫的偏见,就像中国人认为狐狸有灵性一样。

以上介绍的三部影片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今日本社会的一些问题,对于日语学习者了解日本社会是有帮助的。如今日本恐怖电影的市场越来越大,观众数量越来越多。一些电影公司还成立独立的部门,专门从事恐怖电影的拍摄。日本恐怖电影之所以大受欢迎,根本原因是立足现实社会,对不良的社会现象予以揭露,引起国民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日]立石信雄.与市民共存之经营――对于二十一世纪型企业的新视点[M].日本:欧姆龙株式会社,2006.

[2] [日]中村阳子.跳槽的诱惑[J].经济,2006(07).

[3] 陈虹.2004年日本经济[J].世界经济,2005(03).

[4] 蒋将.日本《青年自立・挑战计划》的研究及启示[J].职教论坛,2007(01).

[5] [美] 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6] [日]荒木精之,牛岛盛光,奥野广隆,滨名志松.熊本的传说[M].日本:角川书店,1978 .

[7] [日]边见淳,大岛广志,石崎直义.富山的传说[M].日本:角川书店,1977.

[8] [日]若杉慧,村冈浅夫.广岛的传说[M].日本:角川书店,1977.

[9] 王蜀豫.现代日语基本颜色词再考[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 (04).

[10] 梁宝卫.中日颜色词语义对比的理论框架初探[J].日语与学习研究,2006 (03).

[11] 李庆祥.中日颜色词语及其文化象征意义[J].外语研究,2002 (05).

[作者简介] 李大名(1980―),男,山西大同人,硕士,廊坊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上一篇:论中式大片中的文化对峙 下一篇:《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