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县茶一村泥石流 特征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2-10-28 01:50:54

摘 要:对永嘉县茶一村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条件等环境地质条件进行了的究,归纳分析了泥石流的基本特征,详细阐述了泥石流的成因,建议采取以拦挡工程为主,排导与拦挡工程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的综合防治对策。

关键词:泥石流;特征;成因;防治

Abstract: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on the formation of debris flow in Cha-Yi village, including topography, lithology, geological structure,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sums up and analy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debris flow, elaborated in detail the formation of debris flow, recommend to block engineering, drainage and block engineering combined with engineering measures, comprehensive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and biological measures.

Key words: Debris flow; characteristic; cause; 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 P64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永嘉县西溪乡茶一村周边冲沟发育,其中西面1#、2#溪沟为泥石流沟,村庄座落在泥石流台地上。据收集的资料,从20世纪初至现在,已发生两次较大规模的泥石流,特别是1996年8月1日8号台风诱发泥石流,其冲毁4间5层钢筋结构楼房、41间平房,另有数十间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冲毁及塌压耕地174亩,幸未造成人员伤亡[1-2]。

2地质环境背景

2.1 地形地貌

茶一村北、西、南三面环山,地貌类型为低山(见图1),山顶最高点海拔约890.0m,茶一村村庄所在地最低海拔250.0m,相对高差达650.0m。斜坡中上部(400m高程以上)山体坡度较陡,坡度在35°以上,植被较发育,主要有松树、杉树和竹林。分水岭处悬崖峭壁林立,基岩。斜坡下部沟谷附近斜坡坡度稍缓,谷坡坡度约25~30°,大部分地段被当地百姓改造成农田和旱地,呈梯级分布[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张玉中(1977-),男,安徽青阳县人,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地质灾害防治,E-mail:。]。

图1航片

2.2 地层岩性

斜坡区分布燕山晚期第一阶段的侵入岩(δO53(1)a),岩性为细粒石英二长闪长岩。

泥石流堆积物(Qsef)主要分布于冲沟中下游沟道中及两岸,厚度一般在2.0~6.0m间,泥石流堆积物岩性为漂石、碎石、砂及少量粘土,混杂堆积,无分选。

残坡积(Qel-dl)多分布于斜坡中下部缓坡地带,岩性为粉质粘土混碎石,黄褐色,松散状,一般厚1~2m,较厚处2.0~4.0m。

2.3 地质构造

调查区位于华南褶皱系,浙东南褶皱系的温州—临海拗陷之东南部,位于黄岩—象山断拗之南。区内主要有石平川—湖庄北西向断裂,该断裂从区内通过,断裂总体走向300°,破碎带宽一般为15~30m,最宽达50~70m,断面倾向30~35°,局部倾向210°,倾角75~85°。

2.4 水系特征

冲沟中上游沿基岩区发育,所以沟谷多呈“V”字形,沟底宽多在2~5m之间,平均纵比降较大,大多在400‰以上。下游沟口平缓地带沿泥石流堆积和坡洪积层中发育,多呈“U”字形。茶一村位于几条溪沟或冲沟的交汇处,地形相对较缓,部分村庄座落在古泥石流台地上,多沿沟而建,挤占沟道现象十分严重,沟道最窄处仅2m~3m宽。

沟谷的形态呈漏斗状,极有利于降雨的汇集,暴雨时,溪流水位常常形成暴涨暴落的水文特征,枯季流量小于0.1m3/s,雨季其流量一般大于30 m3/s,溪流村庄段岸旁小路部分会被淹没。

2.5 气象

区内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702.2mm,各月降雨分配也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9月份,台风是形成暴雨的主要因素。根据《浙江省短历时暴雨图集》资料,自有实测资料以来至2000年,邻近丽水市青田县黄垟乡雨量站最大6小时和3天点雨量是在1996年8月期间,其点雨量分别为190.4mm和442.6mm。 最大1小时点雨量为黄垟站,出现在1980年8月,点雨量为96.5mm;最大24小时点雨量为黄垟站,出现在1969年6月,点雨量为371.8mm[3]。

3 泥石流特征

在沟源近分水岭处,多为悬崖峭壁,基岩,为泥石流的清水区;村西头及村南头以上沟段为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区,下游沟段为泥石流的流通堆积区,其无明确的分界线。

3.1 泥石流的物源区

斜坡中上部山高坡度,在强降雨作用下,局部表层松散层易发生滑坡失稳,沿途冲刷坡面,形成坡面泥石流,流至沟道中,沿途铲刮,不断壮大,形成沟谷泥石流,因此物物源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对坡面的侵蚀,二是对沟谷的侵蚀。

1、泥石流对坡面的侵蚀

沟沟谷两岸的谷坡上发育有大量的坡面泥石流,坡面泥石流在运动过程中对山坡上的松散物质进行冲刷、侵蚀,使坡面上的松散物质进入沟道中,由于谷坡坡陡高差大,泥石流运动过程中由势能转化为动能,冲击沟床物质,壮大泥石流的规模(见照片1)。

照片1泥石流对坡面的侵蚀 照片2泥石流对沟谷的侵蚀

2、泥石流对沟谷的侵蚀

沟道内松散固体物质在暴雨径流和坡面泥石流强大动能的冲击下,被启动演变为沟谷泥石流,沿途大量铲刮沟床砂石,并强烈冲蚀淘刮沟岸,使泥石流台地或老泥石流堆积物沟岸坍塌,老泥石流物质加入泥石流中,壮大泥石流规模。据调查及访问,狭窄的沟道两侧多为干砌石砌起的梯田,梯田上部为20cm左右的耕植土,下部为老泥石流堆积物,1996年的泥石流将这些耕地冲毁达上百亩,目前看到的沟两侧的耕地是后期修筑而成,表土是从其它处挑到耕地上的(见照片2),村西头溪沟两支沟交汇处为一泥石流台地,高3~5m,其上为耕地,由于泥石流强烈铲刮使1亩多的耕地被冲毁,老泥石流堆积物又成为新泥石流固体物质,沟道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3.2 泥石流的流通区、堆积区

泥石流的淤积特征主要表现在沟谷的中下游段,在泥石流的流通堆积区内,中下游段沟宽3~5m,泥石流流速稍变小,大块石堆积下来。村西头沟中堆积的大块石直径可达2m,形成石垄或“石海”。

①外部堆积特征

大致以370m高程为界,其下全为老(古)泥石流堆积物,老(古)泥石流主要堆积于沟道及其两侧的缓斜坡上,在290~370m高程间,由于受到地形条件制约,基本沿沟道呈带状分布,受后期洪水和泥石流冲刷侵蚀搬运,形成沟槽,沟道宽约2.0~5.0m,深约1.0~3.0m。沟道两侧老(古)泥石流被百姓改造为梯田。在250~290m高程间村庄中堆积物基本呈扇状分布,扇形体纵向坡度5~15°,横向坡度2~10°,扇形体最窄处约60m,扇前缘最宽处达180m,由于后期地表水的改造,形成冲沟,茶一村正好建在此扇体上。

上一篇:房屋施工过程中的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 下一篇:关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相关措施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