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具体学情,打造不一样的课堂

时间:2022-10-28 01:42:19

把握具体学情,打造不一样的课堂

摘要:文言文是高中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板块,对于如何教好文言文,这是让我们很多年轻老师头痛的问题。文言文教学设计的运用好坏是我们新老师文言文教学效果好坏与否的重要因素。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设计,不管是预习案、教学案还是巩固案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此才能打造不一样的课堂,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方法。

关键词:《劝学》;教学设计;教学论证;教学反思

今年寒假时我回到自己的母校――余江一中见习两个星期,在这次见习中我在高一年级上过几堂课,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在理科实验班高一(3)班和理科普通班高一(10)班上的文言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荀子的《劝学》。由于两个班级学生基础的差异,我在教学设计时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和环节设计。文言文学习一直是中国很多高中学生的痛处,文言文相对于白话文的晦涩难懂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所以文言文课堂教学也成为很多语文老师尤其是新老师的苦恼,一方面要把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点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还要保证课堂效率。下面我将截取我的两个教学片段来进行简要分析和反思。

一、课堂实录片段截取

(一)教学片段一:课堂以我为主,以基础为本

这次教学是在高一(10)班进行的,《劝学》是荀子的重要代表作,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这篇文章荀子通过采用生活中的多中常见事物来进行比喻对比论证,这篇文章极具特色成为语文老师上公开课的首选。在上课前我向班级原来语文老师了解到这是一个理科普通班,所以我想采用教师主导式的方法会更适合他们。因为是文言文,对我们新老师挑战还是比较大,加上又是必修内容,所以我结合以前自己上高中时老师的讲课方式,选择了由我主导式的授课方式――“教师独唱式”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我讲解文本为重点。下面我来截取其中一个课堂片段:

讲解背诵一条线: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一二三节,为他们疏通文意,之后让学生找出文中作者的论述点和论据。首先我来讲解文本同时用PPT中放映文中重要实虚词(于,而,中绳,,虽,又,日,智,假,性)和特殊句式(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青,取之于蓝)。然后,我: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你们能不能在文中找到作者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呢?作者由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哪些论据来论述他的观点呢?

学生很积极地找出文中作者论点,我请了两位学生回答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在这三节中荀子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论证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意义,真是高明的呀!最后在还剩15分钟的时间里我为学生讲述前三节的背诵技巧并让学生当堂背诵前三节的内容,在下课前让全班学生一起背诵前三节。

(二)教学片段二:课堂是学生的舞台,积极延伸

在上过一堂荀子的《劝学》后,老师为我提出了几点建议,为此我决定再制作一份教学设计,并决定在另外一个班实施,由于这堂课我要教的是高一实验班与上一堂课的普通班不同,所以这次的教学设计我做了很大部分的改动。在上课前,我先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然后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很多师生互动环节。因为我考虑到上堂课的讲解太自我,而且实验班的学生自学能力相对较强,我决定给他们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所以在设计教学案前我先去班级收集了学生的问题,然后针对学生的问题来进行教学设计,接下来我再来截取这次的一个教学片段:

从文本到作者创作特色: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同时找出作者的论据并探讨作者论证的特色。

我:好,我们大家都在文中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语句,现在我们再回到文本,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我们一起找出文中作者的论点及作者是如何来论证的吧?当然,我们还要说出作者这样论证的寓意。

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最后我为他们梳理并写在黑板上。在学生讨论完后,我来插入荀子的个人思想并再次引导他们来发现原来荀子的论据都是他们当时生活中常见现象,这让学生很为兴奋,学生由衷得出结论:荀子不愧是一名教育家,议论文说理透彻,善用形象生动的生活实例来说理,劝说艺术高明。

在分析完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思想情感后,我与学生一起探讨出荀子这篇散文的议论特色:总论点-分论点-分论点-分论点。还有一个便是论证时采用生活中人们所常见和熟知的事物为论据会更具说服力。

二、课后反馈

在高一(10)班所有的活动、安排(讨论、朗读、练习)都指向了对文字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也是比较传统的文言文教授方法,或许这种方法没有什么创新之处,但因为我在上课之前了解了班级同学的语文学习情况,他们现在正处于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的阶段。因此语文基础的积累对他们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基础打扎实的前提下,学生才能赶上教学进程,才能进一步学习,甚至到迎接高考、以后的生活学习。

而高一(3)班的学生语文基础都比较扎实,如果过度拘泥于文本解读和字词讲解这就会降低教学效率,浪费学生课堂时间,所以应该想办法将学生带进文章里,通过对文言文思想内涵的理解,通过与作者、作品的积极对话,字随境变,词跟意走,整体性、情境性地掌握重点字词句,通过这样培养学生文言阅读语感,锻炼学生知识延伸能力以及具体实践能力。

三、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一虽然根据学生实情抓住课文重要知识点,但过于强调教师的文本解读经验,从而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感受,体现了“教师本位”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们新教师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而教学片段二则更多的强调学生的“主体活动”,课堂学生讲述的方式,使学生在问题的解决、阅读的交流中体验到成功,锻炼了语文能力,并收获到语文学习的乐趣。相比较而言,第二种导学案教法更能体现语文课的特色,更能以语文自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同时使课堂教学更高效,这可能还需要我们新老师不断探索和改善。

下面我针对两次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来简要谈谈我们新老师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以学生为主体,制定不同教学设计

目前我们国家的高中学校都是采用等级分班的,虽然我们不大赞同将学生等级划分的做法,但我们在具体教学时还是要考虑学生具体情况,根据不同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设计教学案时,要按照不同班级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我在普通班和实验班就采用不同的方式,普通班的学生可能自主性不强,而且基础不太扎实,所以课堂上还需要老师领着走,而且普通班的学生更倾向于字词等记忆性的内容,相对而言字词讲解和课文诵读讲解可能会更适合他们。

而实验班的学生课后花的时间也比较多,对文本解读能力强,也比较愿意积极主动去思考,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减少对课文文意的讲解,增加学生讨论和交流的环节,更多的倾向于对文本深层的探讨,更多的是需要培养和锻炼他们解读文本和探析文本内在的能力。

因此,在传授知识点的时候以基础为主还是以探究扩展为主取决于学生的具体情况,基础差的学生班级需要的是技能性的授课,而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班级更需要的是人文熏陶取向的教学设计和课堂。

(二)立足文本解读,提高课堂效率

虽说我们现在是新课标教学,提倡改革创新,但很多老师一味追求创新而忽略对文本的解读,而实际上课本是绝不能丢掉的。深入解读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文本的切入点、着力点,精心设计问题,使语文学科真正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实现高效课堂。

我们新老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回归文本,找准切入点然后进行深入剖析,如在《劝学》中,我在两个班选择了两个不同的文本切入点,在普通班的切入点是:文中有哪些重要实虚词要学生掌握?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进行论证?作者这样论证的寓意是什么?这些主要是文本浅层的解读,基于这三个文本要点,我将带领学生来进行文本分析,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这些知识点。而在实验班我的切入点是:文中有哪些论证方法?作者这样论证的目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论证?作者这样论证的特点是什么?这就不仅要求学生读懂文中字词句而且要求学生熟悉文本,了解作者的思想以及作者生活时代的背景,还要求学生就有较强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探索能力。对于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所收到的效果也会不一样。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新老师要立足文本,对文本做深入探析,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设计立足点和切入点,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利用课外延伸,为课堂服务

新老师还要充分利用好课外延伸这一教学环节,可能很多新老师会认为课外延伸无非是让学生做做练习,背背书,其实不然,课外延伸利用的好坏也在很大程度影响着教学效果。课外延伸并不仅仅是做做练习背背书,其实课外延伸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对于语文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学生班级,我们可以采用传统的课外延伸:做课文配套练习,预习新课(以字词文意理顺为主),课文背诵,还可以让他们找些相关资料来阅读,主要是让学生紧跟教学步伐,掌握巩固课标要求的知识点,打好语文基础。对于实验班语文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来说传统的字词练习是没有太大必要的,相反,为他们提供课后探究可能效果会更好,比如在《劝学》第一课时结束后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他们来写一篇关于学习的议论文,他们会怎样来分布安排。这或许更能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创造和应用能力。

当然,对于我们新老师来说,一定要考虑到度的问题。课外延伸一定要求教师心中有计划,善于引导,把学生课外毕竟有限的宝贵时间用在点子上。再者,要注意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不能只注意心的一面,而忽视身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课堂上要学得扎实,课堂外增添兴趣,增长才干。

只要我们时刻想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把握具体学情,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打造出不一样的语文课堂。

项目名称:浙江师范大学实践教学成果(201129)。

指导老师:首作帝

参考文献

[1] 郝筱雯.《莫把“宝石”当“化石”一荀子教学设计浅谈》[J].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3(1).

[2] 包建新.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 李月明.依托文本,关注学生,提高语文课堂效率[J].学苑教育,2013(16).

上一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下一篇:关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能力结构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