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游戏,也是招聘和职场

时间:2022-10-28 01:07:30

这是游戏,也是招聘和职场

游戏化招聘

“每天都这么过该多爽啊!”

经过24小时不间断地编程挑战,牛原脱口而出这句话。一旁的评委们听到这句话后,异口同声地笑着说:“这孩子……疯了。”牛原解释,他无意中的这句话是有感而发的。从1万多名参赛选手中,30人脱颖而出,他们空降深圳,参加腾讯编程马拉松决赛。30人分成了10组,每组还有1名腾讯员工为设计师,牛原就是1名设计师。在24小时内,4人小组要攻克1个项目,之后,10个小组拿着自己的成果互相PK,争夺奖金、美国硅谷参观入场券。

当然,最重要的是有的人还能提前拿到腾讯的offer。

“这样就有男有女了。”牛原所指的女生,是进入决赛的唯一女生,来自天津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薛雅文。见到薛雅文时,朱原觉得她不像一个编程发烧友,“搞编程的,看上去都有点昏昏欲睡的样子。”除了外表,搞编程的女生在思维上也可能异于男生,“当我得知自己入围30强后,上网看到这样的留言:男生和女生的思维不同。”薛雅文解释,女生可能更感性,但是,这种感性绝不允许被忽视。在没进入24小时连续编程PK之前,薛雅文就让在场的评委和选手眼前一亮。

按照决赛的规则,30强都是带着各自的创意来到现场的,他们要互相秀、PK创意。比如,街景虚拟涂鸦、目录对战、远程挂载、生活笔记、复杂建筑物中的三维地图。薛雅文认为,男生的创意实用、针对性强,旨在解决生活、学习中一个个具体问题。而她的创意有点“虚”——识别猫咪的心情,“设计一款手机app,通过猫咪的动作和神态,就能随时得知猫咪的心情,比如,‘猫咪很开心哦,你可以去抱抱它。’‘猫咪烦着呢,别惹啊,小心被挠啊!’”

薛雅文的创意获得了在场评委的好评,但是,“可能只有两位30强选手愿意与我一起攻克这个难题,因为,虽然大家认为我的创意好,却难于实现。”一名选手在台上讲述自己的创意后,评委和其他选手除了在台下投票,决定创意的可行性(只有10个创意最终被保留),其他选手还要做出是否愿意与创意人一起挑战的选择(选出5个最想跟的队长和5个自己最想要的队员),“一旦大家做出了选择,再根据婚姻匹配算法(有公式的,但对于非数学专业的有点复杂),30强选手3人1组,自愿组成了10组。”牛原解释。

令薛雅文意想不到的是,楼教主和7K选择与她肩并肩作战,“楼爷和7K,我都是以仰视的眼光顶礼膜拜啊!与他们一个组,是我这次决赛之行的第三个惊喜。”薛雅文此行的第一个惊喜是能来腾讯参加决赛,她一下飞机,见到的第一位选手是楼教主。楼教主,本名楼天成,曾获TopCoder冠军、Facebook黑客杯季军,有人称他中国大学生编程第一人;7K(神童),本名顾昱洲,VK Cup冠军,15岁时被清华大学录取。楼教主和7K,两位编程界的少壮派代表,吸引了无数的粉丝。楼教主+7K+30强唯一美女,这样的组合令其他小组羡慕不已,“实在太梦幻了。”牛原说。由于这些决赛选手大多擅长编程,为了让十个小组的创意实现得更加炫丽,根据比赛规则,每一个小组会有一位腾讯设计师加入,2012年7月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的牛原,加入了这个梦幻组合。

从下午2点,薛雅文和组友们开始连续编程24个小时,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晚上,主办方准备了交通工具,载我们回宾馆休息,很多人选择留下继续奋战。这时,主办方又给我们准备了行军床和被子,让我们累了就随时休息。”为了让这群编程超级发烧友们按时吃饭,主办方想出了奇招——每次吃饭时从吃饭选手中抽奖,有一人将赢得iPad。好运再一次看上了薛雅文,“第一个抽中的人竟然不在,竟然不在。第二个叫的号就是我。”奋战一夜后的午饭,薛雅文收获了此行的第四个惊喜。”

薛雅文觉得自己真的太幸运了。

但是,最大的惊喜尚未到来。楼教主+7K+薛雅文这支梦幻组合,不负重望,在比赛结束前的两个小时,做出了识别猫咪心情的app。在成果展示环节,他们的“HeyCat”获得了第一名,拿到了30000元奖金,并有机会前往硅谷,“输赢真的不重要,重在参与,我们每个人都实现了一款自己所想的产品。”薛雅文总结。

竞技化、趣味化和社交化,这是《魔兽世界》等游戏吸引无数玩家的三大法宝。在此基础上,来自五湖四海的玩家们自发组织一支支团队(自愿参与),在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下(规则),为了一个共同的mission(任务,即游戏特征“目标”),“上刀山下火海”,可谓千辛万苦。同时,每个团队都会知道彼此的进度(反馈系统)。

这些令无数玩家废寝忘食的游戏元素,以及目标、规则、反馈系统和自愿参与的游戏特征,一一融入了腾讯编程马拉松。“腾讯编程马拉松,由HiAll公司策划,从2012年8月启动,历时两个月,1万多名选手在游戏中,完成初赛(线上HiAll一问一答)后,1000名选手闯进复赛(线上HiAll一问一答),最终30人晋级决赛(线下腾讯总部)。每一个阶段的目标都明确,杀进了决赛的30强,要在33小时(包括连续24小时编程之前的创意PK等)做出一款‘真’、实用的app,这一个终极目标令选手们为之疯狂,也是游戏魅力所在。”HiAll合伙人曾舒煜说。同样,腾讯编程马拉松的各阶段都有明确的规则,自愿参与更是体现在其中。比如,杀进决赛的30强,并不知道其他两名队友是谁,在创意PK(一项规则)中,选手们自由选择(自愿参与),最终由婚姻匹配算法(又是一项规则)决定,“目标、规则、反馈系统和自愿参与,环环相扣。连吃饭都被游戏化了,目标是吃饭补充能量;规则是吃饭的人才能参加抽奖;反馈系统是赢得一部iPad,没有抽中的人请继续吃下一顿;吃不吃饭都自愿。这与传统比赛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传统的编程比赛,在赛前小组成员几乎都确定了。”曾舒煜说。

竞技化、趣味化和社交化也在比赛中体现得淋漓尽致,30强选手各个“身怀绝技”,都是编程高手,24小时连续编程更是要求他们使出“毕身”绝技;33小时里创意PK、吃饭赢iPad,可谓乐趣无穷;30强选手空投深圳,互相认识、PK、组队、作战。此外,“腾讯编程马拉松吸引了不少人才。那些没有提前拿到腾讯offer的参赛选手,相当一部分2013年毕业生之后都参加了腾讯的校园招聘。而这一切都在游戏中完成,呈现出来的场景也并不是招聘,更多的是‘玩’。”曾舒煜说,“IT牛人们,有几大特点:他们很少主动求职;他们喜欢技术交流/PK;他们在小圈子里活动……而通过线上或线下悬赏的程序难题,能够很好地考核和选拔人才。”因为,他们觉得在游戏中工作、工作中游戏太酷了,“趁着年轻应该多有几次这样的疯狂。”牛原说。

炫酷、好玩和想改变世界,正是90后求职人的特点,“90后注重‘酷’工作,喜欢能够‘改变世界’的工作,这些工作还要‘有意思’。他们的这些特点也使得企业在校园招聘中,遇到种种困境,传统的招聘手段不足以招到目标人才,‘游戏化’走上舞台,最终目的是实现招聘成功率的提升。这种把游戏元素运用于招聘,是当下招聘的一大趋势。”曾舒煜说。

曾舒煜还介绍了其他一些公司的“玩”法。2011年,万豪国际在facebook上推出了一款游戏MyMarriott Hotel,旨在吸引潜在“大厨”,以完成公司的人才招聘任务。在游戏中,玩家要经营一家虚拟宾馆的厨房,任务从买菜、调料,到聘大厨、服务生,以及接待食客。食客们开心了,玩家就能得到经验值,要是食客们不开心,对不起,扣除经验值。要是厨房能够收益,则能获得大奖,有机会成为“大厨”。

陶氏公司制作了“Discover Dow——探索陶氏”系列线上游戏,童鞋们需要通过三轮游戏闯关(答题游戏、拼图游戏和完美的一天),逐步了解Dow。每完成一项游戏,就能获得相应的游戏积分,参与论坛发贴灌水,也能赢取论坛积分,凭着积分,可以兑换礼品。

美国军方(The U.S. Army)可谓最早一批把游戏运用于招募士兵中,开发的游戏AA3,战场场面逼真。

欧莱雅的游戏REVEAL,让玩家模拟参与欧莱雅从创意到产品上市的全过程,完成研发、市场营销、销售、财务、运营等挑战后,得到一个相应的个性化评估,从而为玩家的职业选择和规划,以及欧莱雅的招聘提供参考。

游戏化职场

游戏化=将游戏设计的手段应用于非游戏领域,让工作变得像游戏一样具有吸引力。

招聘中,常现游戏化的身影,在工作中,游戏化也成为把员工、工作和企业文化融合在一起的载体。在这方面,德勤颇有发言权。作为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德勤,早在2011年就把游戏化运用于招聘中,“2011年,我们推出德勤电影节,用于校园宣传。”德勤中国招聘总监王文佶说。由德勤实习生和在校大学生组织的电影节,虽然不能替代德勤传统的校园宣传片,却取得了一定成绩,“能很好地与德勤潜在候选人engage(互动),2012年初,德勤中国CEO卢伯卿建议,把德勤电影节这一形式运用于德勤企业内部,让德勤人说德勤自己的故事。”

德勤奥斯卡诞生了。

“What inspired you to work at Deloitte?”(是什么让你在德勤工作充满干劲?)这是德勤奥斯卡的一大主题,“拍什么都可以,只要是源自在德勤工作和生活的真实感受。”王文佶解释德勤奥斯卡的一条规则,“当然,还有其他规则,比如,3~6人自由组织团队、5分钟左右的短片……策划好德勤奥斯卡,我们在全国16个分所办公楼的电梯口张贴海报,把推广内容发送到德勤内部社区论坛、群发员工邮箱……”王文佶说。

曾舒煜强调,游戏化本质是营造一种氛围和机制,让目标人群自愿参与,乐在其中,从而让信息传递更有效,“德勤奥斯卡正是将这种理念贯穿到活动当中,让员工自主参与,享受活动过程,并实现了德勤雇主品牌与雇主价值的传播。”

阅读完由一位同事发来的有关德勤奥斯卡的邮件后,刚加入德勤仅两个月的顾立人来劲了,拍短片是他的业余爱好。他主动请缨,“我把信息发给德勤咨询负责行政事务的主管,他可以给德勤咨询的同事们群发邮件征集志愿者。”很多同事都感觉有趣,纷纷联系牵头人顾立人,还有一位主管合伙人在电梯里听到这个消息,主动要求给他一个角色。就这样,很快成立了以顾立人为导演,6位德勤咨询员工为主要演员的二十多人的摄制小组。大家利用业余时间,很快勾勒出了脚本。一次与“师父”吃午饭时,顾立人找到了短片的主基调——造梦的智士和逐梦的勤士,简称“梦勤士”。“片中的一个人物是我的counsellor(师父),吃午饭时,我们常常聊咨询师的职业发展。我了解到,她来德勤前是老师,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的职业梦想是做一名‘全职母亲’,既能实现事业梦想,又能照顾好年幼的孩子。有一次,她的女儿过生日,她还要见客户。怎么办?她就把女儿接到身边,与客户一起给女儿过生日,这个情节被嫁接到短片中。”

每个人都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梦勤士们的梦想以各种形式被实现。

在“梦勤士”短片中,6位勤德咨询员工都叙述着各自的梦想,以及被实现的途径,“有一个同事梦想着做音乐指挥家,他在德勤做咨询顾问很开心,因为,能够掌握整个项目的节奏,就如同在指挥一场音乐会;还有一位同事的梦想是医生,德勤的业务就是给企业‘号诊’、诊断,也在间接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顾立人发现,因为有梦想人才执著地奋斗,这不仅在德勤中有所体现,同样适合于整个职场,“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都愿意把自己积极的正能量表现出来。我们设计奥斯卡时,并没有刻意地游戏化,只是借助游戏的目标、规则、反馈系统和自愿参与,更积极地表达正能量。”王文佶说。

在顾立人的短片中,没有看见他自己的梦想及实现途径,他解释:“我热爱拍摄、剪辑,成功地拍摄这部短片,我也成功地实现了当一名导演的梦想。”最终,顾立人的短片从34部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德勤奥斯卡的金杯,也夺取了30000港币奖金。 毕竟,没有激励(比如,奖金、虚拟币)的“游戏”,不算真正的游戏。

(感谢HiAll对本文的支持)

上一篇:买! 第5期 下一篇:浅谈对中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