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高热病中兽医辨证论治与综合防治

时间:2022-10-28 01:03:39

猪高热病中兽医辨证论治与综合防治

摘要根据病情调查、临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气象分析指出,暑热和高湿是夏季猪高热病的主要诱因,并能继发多种感染性疾病;介绍该病的中兽医辨证论治,并总结具体的综合防制措施,以期能有效控制疾病发生,降低经济损失。

关键词猪高热病;中兽医辨证;综合防治

近来,夏秋高温季节在全国多个省市发生以高热不退、病因多样、病情复杂、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治疗因难的猪病,给养殖户(场)造成了重大损失。猪病已成为影响养猪业持续发展、农民增收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将笔者在诊疗过程中的体会介绍如下,以期能对养殖户和兽医工作者有所裨益。

1临床症状

仔猪和生长育成猪发病严重,病猪表现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或废绝,体温升高至40.5~42℃,个别猪突然死亡;大多数病猪呼吸困难、喜伏卧;部分猪出现严重的腹式呼吸、喘气急促;部分病猪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眼分泌物增多,有结膜炎;部分患猪粪便秘结、呈球状,也有的猪有腹泻现象,尿量少、混浊、颜色加深,甚至出现血尿;病程稍长的病猪则可见消瘦、全身苍白、贫血,有的则全身黄染;部分患猪耳朵发绀呈紫红或暗红色,腹下、四肢末梢、臀部等多处皮肤有大小不一的紫斑,有的皮肤见出血;部分患猪四肢尤其是后肢站立困难或无法站立;有的还有全身抽搐等神经症状;部分母猪在怀孕后期(100~110d)出现流产,产死胎、弱仔或木乃伊胎,屡配不孕。

猪群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低不等,饲养条件差的养殖户(场)发病率可达50%~100%,死亡率可达30%~50%。

2剖检变化

(1)肺肿胀、硬变、点状或片状出血,部分病猪的肺表面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甚至和肋骨粘连,部分病猪肺的膈叶的腹侧呈紫红或灰红色,个别肺有化脓灶。

(2)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肺门淋巴结、纵膈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有的淋巴结有出血、坏死现象。

(3)多发性浆液性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腹膜炎(胸腔、腹腔有很多纤维蛋白渗出物),并造成肺浆膜与胸膜、心肌与心包粘连,拉动腹腔脏器时常会引起胃肠的破裂而见内容物漏出。

(4)肝脏、脾脏肿大,颜色变淡,质脆;心冠脂肪、心内外膜、肠道、膀胱、喉头、脾脏偶有出血点;肾脏严重肿大、颜色变深呈褐色、质脆、有瘀血或出血现象;回肠、盲肠、结肠粘膜上覆有糠麸样物质,剥离后有小的溃疡灶。

(5)多数病死猪胃弥漫性出血或糜烂、溃疡、穿孔,常引起胃肠及腹膜粘连。导致胃糜烂、溃疡、穿孔的可能原因有:①以热应激为主的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应激使得肾上腺素大量分泌,消耗高能磷酸化合物ATP、磷酸肌酸,机体缺氧,糖酵解过程增强,产生大量乳酸,胃酸分泌也相应增加,从而容易破坏胃粘膜,引起胃部炎症。②长期厌食使胃内容物减少,胃内盐酸浓度增高,胃壁相互磨擦加剧,易破坏胃粘膜保护层而出现自我消化。③一些败血疾病,破坏血液中红细胞,使得血液中氨基酸浓度增加,引起胃酸分泌增加。④大剂量或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可增加胃酸分泌而减少胃粘液分泌。⑤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安乃近等强退热药物可抑制凝血酶原合成,造成溶血,也引起血液中氨基酸浓度增加,从而导致胃酸分泌增加。⑥还可能是病原体的致病特性,如胃炎弯曲杆菌、圆环病毒等。

3实验室检查

淮安市畜牧兽医站采集35份典型病料经本站实验室和送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江苏省畜牧兽医总站实验室检查,通过直接镜检、细菌分离、凝集试验、生化反应、单抗酶联免疫试验、RT-PCR等实验室方法,诊断结果为:7份未分离到病原微生物、4份分离到C型链球菌、4份分离到巴氏杆菌、6份分离到副伤寒沙门氏菌、11份镜检到附红细胞体、5份猪瘟病毒强毒阳性、15份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阳性、7份猪伪狂犬病毒阳性、14份PCV-Ⅱ阳性、3份流感病毒阳性,并且有17份样品检测到2种或2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

4病因分析

近来发生的猪病情况十分复杂,根据对我市猪病情况和气象资料调查结果,猪病多发生在7~10月高温、高湿季节,结合门诊、实验室检查,笔者认为暑热和高湿等应激因素是夏季猪高热病的主要诱因。由于暑热、高湿、运输、免疫注射、气温骤变等应激而致猪体抵抗力下降,常引起继发感染,继发疾病有: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圆环病毒病、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典型或非典型性猪瘟、猪肺疫、猪伪狂犬、仔猪副伤寒、附红细胞体病、流感等,以及上述疾病的混合感染,而以混合感染更为多见。

5中兽医辨证论治

5.1中兽医辨证

中兽医认为高热病属于温病范畴,常由暑热或外感病邪引起,温病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

5.1.1卫气营血辨证。温病过程中卫气营血的病理变化和证候表现,反映了温病病邪入侵部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阶段及其相互传变。由表入里标志着病情由轻转重;由里达外,反映了病情由重转轻。在传变过程中,有卫分之邪未罢,而又兼见气分或营分证的,是为卫气同病或卫营同症;有气分之邪未解,而又兼见分及血分证的。温病卫气营血的传变,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掌握了卫气营血的证候表现,也就识得了卫气营血的相互传变。

(1)卫分证。多见于温病初期,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咳嗽、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正如叶天士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主气属卫。”以发热恶寒并见为卫分证的基本特征。

(2)气分证。卫分之邪不解,向里传变进入气分。由于病变所在的部位不同,其证候表现也有所区别。如热邪雍肺,则见发热、咳嗽、气喘、口渴、苔黄、脉数等;热盛阳明则见身体壮热,不恶寒,但恶热,渴欲冷饮,舌苔黄燥,脉滑数或洪大等。以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为热在气分的基本特征。

(3)营分证。多由卫分、气分传变而来,但也有一发病即邪在营分的。邪热入营则舌现为身热夜甚,口干但不甚渴饮、斑疹隐隐、舌质红降、脉细数等。舌质红降为邪入营分的基本特征。

(4)血分证。多由营分证发展而来。热入血分多见高热,烦躁不安,甚至神昏或痉厥,舌质深绛,吐血、衄血、便血、溲血、斑疹密布等证。其中以舌质深绛和出血见症为热入血分症的基本特征。

5.1.2三焦辨证。三焦所属脏腑的证候表现,也标志着温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焦手太阴肺的病变,多为温热病的初期阶段;中焦足阳明胃的病变,多为极期阶段;下焦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的病变,多为末期阶段。但也不尽然,具体疾病的病程应具体分析。三焦所属脏腑证候的传变,一般多由上焦手太阴肺开始,由此而抟入中焦;中焦病不愈,则多传入下焦肝肾。也有上焦证未罢而又见中焦证的或中焦证未除而又出现下焦证的。

(1)上焦证候。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的病变。如表邪入里,邪热壅肺,肺气失宣,则见身热、口渴、咳嗽、气喘、苔黄、脉数等证。如肺经之邪不解,内陷心包,机窍堵闭,则见舌质红绛、神昏、肢厥等证。

(2)中焦证候。主要是指手足阳明和足太阴脾的病变。阳明与太阴相为表里,脾胃同居中焦,阳明主燥,太阴主湿,邪入阳明而从燥化,则多呈里热燥实证。常见大便秘、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呕吐、身热不扬、脉濡缓或沉数等证。

(3)下焦证候。主要是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的言不由衷变。肾主藏,邪热久留不退,耗损肾阴,则可见高热、口燥咽干、脉虚神卷、烦躁不安等证。肝为风木之脏,赖肾水以滋养,肾阴被耗,如进而水不涵木,肝失所养则虚风动。乃见神倦、肢厥,甚或瘛、舌绛苔少、脉虚弱等证。

5.2中医施治

总的原则是立足祛邪、注意扶正、注意整体、着眼局部、掌握原则、灵活运用。

5.2.1卫气营血证的治疗。

(1)卫证多用汗法,主要用辛凉解表方药,如银翘散、桑菊饮等。如为夏日外感暑湿,肌表郁闭之证,当用辛散清凉之品,以透表清暑,代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表闭甚者,加豆豉;暑热内郁较甚者,可加黄连。若燥邪伤肺则宜用辛开温润或辛凉甘润之药,代表方如杏苏二陈汤、桑杏汤等。

(2)气证多用清气法,主要用辛寒清热之剂,如热初传气,气机不畅,而里热又不甚者宜轻清宣气,代表方剂如栀子豉汤加蒌皮、杏仁、芦根等。如阳明胃热炽盛,则宜辛寒清气,代表方剂如白虎汤。若热蕴气分,郁而化火,则宜以苦寒之品直清里热(苦寒泻火),代表方剂如黄芩汤加减。

(3)营证多用透热转气之剂,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若热炽营分则宜清营泄热,代表方剂如清营汤。若邪虽入营而气热仍炽,则宜气营(血)两清,代表方剂如加减玉女煎、化斑汤等。

(4)血证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等。若邪热深入血分,血热炽盛,迫血妄行,则宜凉血散血,代表方剂如犀角地黄汤等。若热毒壅盛,充斥表里上下,则宜清热解毒,代表方剂如清瘟败毒饮等。

5.2.2三焦证候的治疗。清吴鞠通曾原则性的概括为“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

(1)温病邪在肺卫,邪浅病轻,治疗宜轻清宣透,使邪从汗解,如银翘散、桑菊饮等。但上焦病的热壅于肺,则宜麻杏石甘活见鬼之类清肺泄热;如邪陷心包,则宜清心开窍,如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刃或至宝丹、紫雪丹等。

(2)温病邪入中焦,多属邪盛而正气搞邪力量亦强,治疗以邪为主:胃经热盛的治以白虎汤之类清热保津;热结肠腑的治以承气汤类攻下泄热;湿温初起治以藿朴夏苓汤或三仁汤之类宣气化湿。清热泪盈眶、攻下、化湿都为祛邪而设,邪去正安。

(3)温病邪入下焦,多为肝肾阴虚之候,治疗宜取味厚质重之品,以滋填肝肾之阴,如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

总之,温病应根据病位、病势、病情传变等归纳证候类型,确立治则。除上述治疗方法外,依具体情况还可用和解法清泄少阳、分消走泄、开达募原;用化湿法宣畅气机、透热开湿;用通下法泻下邪热、通导积滞;用开窍法清心化痰、开闭通窍;用熄风法平熄肝风、制止痉厥;用滋阴法滋补真阴、壮水增液。表证渐罢,须主用大黄荡涤肠胃;里热已盛,须主用生石膏泄热救阴;湿重于热,须主用附子扶阳逐湿。

6综合防治

近来的猪病主要在零散户和中小型养殖户中发生严重,而管理水平好的大型养殖场则很少发生,其综合防治措施如下。

6.1选择抗病力强的品种饲养

相对而言,瘦肉率高的引进猪种(如大约克、长白、皮特兰等)抗病力比我国地方品种要低,抗应激能力差。当有应激因素影响时,往往会引起疾病的感染和流行。因此,一般农户应选择地方品种或二元、三元杂交商品猪饲养。

6.2选择健康的苗猪饲养

有条件的猪场尽可能做到自繁自养,这样苗猪来源清楚且易保证健康。没有条件养种猪的商品场(户),则应从卫生防疫好、饲养管理规范、具有种畜场资质的正规种猪场购买苗猪,尽量避免从苗猪市场购猪。对新引进猪群应注意隔离和免疫。

6.3改善饲养条件,加强饲养管理

猪场场址应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水排污方便、无污染、供电和交通方便的地方。猪舍建造要能便于控温和通风,在农村可迁猪入林以防暑热。采用全进全出制模式饲养、实行封闭式管理、杜绝人员参观及其他动物进入,杜绝疫病传入,减少疫病在猪群中传播。提供优质饲料饲喂,让猪能够适当运动,以保证猪的体质健康,从而增强抗病能力。

6.4调整免疫程序,增强猪体免疫功能

由于近年来猪病发生率增高、猪病种类增加、猪及其产品流通广泛、规模猪场饲养密度较高等诸多因素影响,许多养猪场(户)原来仅免疫猪瘟、猪丹毒、猪肺疫、水肿病、口蹄疫等几个疾病的方案已不能适应目前的养殖需求,而应把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Ⅱ型和C型链球菌病、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圆环病毒病、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仔猪副伤寒等疾病均纳入预防范围并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注射疫苗的同时配以猪转移因子可提高免疫效果和减少应激。当猪群有疫情而需紧急接种灭活疫苗时,辅以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和免疫调节功能的猪α-干扰素及猪转移因子可以帮助有效控制疫情。接种活疫苗则不宜同时使用干扰素。注射疫苗前后尽量不用可引起机体免疫应答功能下降的药物如土霉素、强力霉素、泰乐菌素等。

6.5转变传统疫病观,防病于未然

以前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流感等疾病往往发病率很高而死亡率很低,一般经5~7d即使不治疗或少许使用些抗生素便能自愈;但现在由于猪体抵抗力下降,环境中微生物污染严重等原因,常常导致继发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圆环病毒病、副伤寒、猪瘟、链球菌病、肺疫等危害严重的疾病,大大增加了猪群死亡率。因此,在遇到这些疾病时,最好在发病早期就使用α-干扰素和抗生素进行控制,同群健康猪也可用α-干扰素和抗生素预防性给药,用量需足并使用一个疗程。

6.6合理预防用药,重视消毒灭源

新购入的猪群可给予维生素C、阿莫西林、新霉素及一些抗菌、抗病毒中药,可以减少因应激而导致的疾病。环境消毒是控制动物疾病发生和传染的重要环节,环境消毒应选择对细菌、病毒都有效且不受环境温度和环境中腐殖汁影响、副作用小的消毒药,如稳定态二氧化氯、过氧乙酸等。加强消毒灭源,严防疾病传入和传播。新引进猪需隔离饲养,人员进出猪舍需消毒更衣,病猪隔离治疗,并应根据情况做好定期消毒工作。城市周边地区用泔水喂猪的养殖户更应做好泔水高温灭菌工作。严禁屠宰、加工、销售和食用病死猪,要对其进行深埋或焚烧。

7结论

(1)动物门诊应加强实验室检查,尽可能做到准确诊断,从而能够在猪病治疗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合理用药。

(2)因近来流行的猪病大多疗程较长,因而临诊用药应选用副作用小而疗效高的药物,少用毒副作用大(如磺胺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的药物,更不能大剂量长期使用。

(3)适度的体温升高有助于充分调动机体的免疫功能,因而体温40℃以下时不宜大剂量持续使用退热药,更不宜使用强退热药。

(4)临床应少用或不用引起免疫力下降的激素类药物以及会导致白细胞减少的安乃近或氨基比林类药物。

(5)注意药物配伍禁忌,避免不分病因胡乱地将多种抗生素及化学药物一起使用。

(6)目前市场上有许多药物,其有效抗菌抗病毒成分比例很小,低而有副作用的辅助成分比例很大,若长期大剂量使用,会引起一定的毒副作用,应注意识别使用。

8参考文献

[1] 山西农业大学,江苏农学院.养猪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2] 刘钟杰,许剑琴.中兽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 朱模忠.兽药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 内蒙古农牧学院,华南农学院.家畜病理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

[5] 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6] 许益民.动物食品卫生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56-160.

[7] 邓铁涛.实用中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6-264,302-337.

[8] 刘钟杰,许剑琴.中兽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9] 浙江中医学院.温病条辨白话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上一篇:霉菌毒素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下一篇:玫瑰冠鸡IGF-I基因多态性与体重及屠体性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