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达:拍戏收藏两不误

时间:2022-10-28 12:52:45

从1993年起连续18年上春晚的辉煌纪录,与郭达平素低调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家都喜欢郭达演的小品,却鲜有人知他还喜好收藏,而且是一位有20年收藏经历的“老藏家”。近日,在郭达难得的闲暇间。本刊记者有幸走入他隐秘而悠然自得的收藏世界,听他讲述自己的收藏故事。

首份工作与文物有关

郭达是陕西人,自幼在西安长大,陕西是周、秦、汉、唐等十三朝古都,文物大省,地上、地下文物数量十分丰富,很多陕西人对文化和文物,有一种天然的、类似亲情般的特殊感情,难以言表,很奇妙。谈起陕西文物,郭达十分自豪:“如果到陕西的博物馆中去看一看,你再到其它很多省份的博物馆看看,有时候就会觉得没意思。我们陕西的博物馆,大量展出的是周秦汉唐的历史文物,非常厚重、大气,国宝众多,看了之后真的让人感到很震撼。尤其是商周青铜器的厚重和凝练,秦汉文物的粗犷豪迈,与陕西人的性格非常像,看了之后很亲切。而我们当今的民族性格中,似乎缺少一些这方面的东西。”

要说喜欢收藏,还要从郭达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说起。郭达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西安市文化局图书博物科工作。当时科里一共三个人,一个科长,两个科员。记得当时科里有位同事,就是现在著名导演黄建新的母亲。他当时是负责图书方面的工作,是和西安市文管处对接。郭达觉得挺有意思的是,虽然自己年纪小,但由于是上级部门派下来的人,所以到文管处,同志们都挺客气,对自己也挺好。天天与文物接触,耳濡目染,学了不少东西。也经常下乡,到农村去宣传文保知识。

很多现在看起来很珍贵的文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谁都不当回事,比如秦砖汉瓦。那时候,农民经常用这些东西来垒鸡窝。突然有一天。有一位香港人,到农村花钱收购秦砖汉瓦,品相比较好的,价格能到5元钱一块。要知道,当时的5元钱可是非常“值钱”的。回想起来,当时花5元钱,就像现在花5000元钱一样。

郭达记得,那位香港人当时收走了大约两车皮秦砖汉瓦,数量非常大。农民们觉得那位香港人是傻子一我们用来垒鸡窝的东西,你花钱收来做啥?没多久,这个消息传到了文保部门。大家开会研究之后发现,那位香港人收走的秦砖汉瓦,文物价值很高,所以当时就组织了宣传队下乡,宣传不要把这些秦砖汉瓦卖给外人。同时,文保部门也组织了一定规模的收购,但是由于价格无法与香港人竞争,收上来的东西,也无法与人家相比。

这件事情对郭达的触动很大,他第一次明白,原来文物可以这么值钱。现在回想起来,时常有点后悔,如果自己从19岁就开始搞收藏,以当时文物资源的丰富,一定能收到许多许多好东西……

一把古琴的深刻记忆

当时,西安钟楼的旁边有家文物商店。钟楼地处西安最繁华的闹市,这家文物商店由于是市文管处直属,所以其中大量的精美古玩在出售。当时觉得只有一级、二级文物才是好东西,级别低一点的往往不当回事。这家商店有个营业员是郭达的好朋友,他也经常过去玩。有一天,一位来自欧美的女游客逛店,看中了店内的两具古琴。其中一具古琴的弦已经完全脱落的,另一具古琴上面还有两根弦。这位外宾挑来挑去,最终把带弦的那具古琴买走了。郭达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她花了280元钱。但他当时心里想,这老外,真傻,花280元钱买什么不好,偏偏买把琴,而且是把不能弹的琴。你买它干什么?郭达当时心里窃喜,这破琴摆了这么长时间终于卖出去了,还能给国家带来280元收入,挺好。2002年,有一具无弦唐琴在香港拍卖,最终以2200万港元成交。看到这个价格后,郭达不由得想起几十年前文物商店中的那两具古琴。

第一件藏品是瓦当

郭达的第一件藏品,是一块清代的瓦当,上面雕有一个精美的狮子头。那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西安话剧院工作的时候,院子里盖楼挖地基,一块瓦就这么被翻出来,扔在路边的土堆上。郭达是由于以前在文保部门养成的工作习惯,路过建筑工地的时候总是看一眼土层和挖掘出来的东西,看到这块瓦当,就捡了回来,洗净,发现是个狮子头,挺漂亮,很好玩,就放在书柜里,很多年。现在回想起来,这是他的第一件个人藏品。不过当时也没觉得是搞收藏,就是觉得挺好玩的。

郭达说,自己真正有意识的大规模个人收藏,是在1997年前后。那是他入伍到北京之后,认识了杨洪基老师。杨洪基是部队中很有名气的收藏家,人行早,藏品颇丰,学养深厚。有一次郭达到他家中做客,看到他的藏品,十分钦佩,聊得投机,他送了郭达一件汉代陶壶。陶壶大约有三四十厘米高,非常精美,郭达爱不释手,回家一连把玩数日,心情颇为舒畅。从此便开始走游于潘家园古玩城、亮马河收藏市场等古玩聚集地,一发而不可收拾。当然,也经常随杨洪基老师拜访一些藏家。

20世纪90年代末。虽然收藏之风已经颇盛,但市场中仍时常见到一些好东西,那时候古玩店、古玩摊上蕴藏之丰富,远非当下可比。郭达说,自己刚开始买东西的时候很疯狂。有种出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他总是觉得,一件两三千年前的东西,历经历史岁月的风风雨雨,时间的磨砺,居然能保存到现在,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不可思议,更不可思议的、更奇妙的是,这件东西居然能到他手中,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幸福感。那时候,两三千元就能买到非常好的瓷器、陶器和文玩清供,郭达记得那个阶段他买的最贵的藏品是2万元,太贵的也买不动。他搞收藏也不是为了升值,不是刻意为了赚钱,就是好玩,不过他的这些藏品现在每件价格翻上几倍,还是不成问题的。郭达买的藏品,从来不卖,总是放在家里,觉得年头越多,跟它就越有感情,郭达喜欢按照以前在文保部门工作那样,把藏品系统地归类,登记、贴标签、造册,每隔一段时间拿出来,把玩把玩,看一看,挺有意思。

郭达这个人不爱逛商场,他说:“有时候跟爱人一起上街,20分钟左右,我的腿就跟灌了铅一样,走不动,特别累。但是在古玩市场中,经常是觉得过了三四十分钟的时间,一看表,居然六七个小时就过去了,自己浑然不觉!”

收藏戏中拴马桩

郭达经常要到全国各地出差,拍戏、演出等等。每到一地,他一定先到当地的博物馆看看,比较系统地了解当地文化和文物的特色。尤其是,现在古玩造假很厉害,有很多高超的手段,在接触某一类藏品的初期,很容易打眼,所以到博物馆先看看真东西,受受熏陶,很重要。郭达去的时候,特别不愿惊动别人,也不用派车,因为他经常看得很慢,怕司机在门口等得着急,人家着急他就容易着急。他经常自己打个车,到博物馆,帽檐压得很低,悄悄进去,然后踏踏实实地看上半天,觉得很充实。

有一次在陕西台阳县的一个村子里拍《走进八里堡》。这个村子很有 意思。有自己的城墙,很多大宅子,青砖铺街,建筑物上的砖雕也很漂亮。郭达在拍戏之余,挨家挨户打听,看看谁家有啥古玩没有。这个村子挺有名气,古玩贩子反复来过很多次,但是他依然淘到了不少好东西,回城的时候,大大小小装了11盒。当时只觉得时间过得太快,真希望这个戏能多拍几天。当地有很多拴马桩,很漂亮,可惜没来得及买。

说起拴马桩,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趣事。那是郭达和潘长江拍《举起手来》的时候,电影里有段经典镜头:一名日本鬼子军官从山上滑下来的时候,双腿叉开,一下子撞到一个猴子状的拴马桩上,引来观众的哄堂大笑。《举起手来》这部电影连续6年在CCTV6套被评为“收视王”,深受观众喜爱,而这段经典镜头中的拴马桩,也为大众所熟知,所以后来郭达把这件拴马桩买了下来,现在还在他家院子里。

最早拍电影的时候,这个拴马桩是跟村子里借的道具,电影拍完后,最先想收藏这桩子的,原是该剧导演。当时农民开价1500元,导演觉得有点贵,砍价,农民老兄不松口,就没成交。导演当时是想先放一放,找机会再跟农民砍价。大约1年后,郭达跟冯小宁拍另一部片子《信天游》,再一次来到那个村子。接待他们的人,刚巧还是上次那位老兄,郭达就问他:“上次那猴子拴马桩还在么。”他说:“在,在,还在呢!”郭达问多少钱,那位老兄有点不好意思地说,现在这桩子涨价了,不是上次那价钱了,现在要3000块,郭达没有犹豫就掏钱买了下来。

这个拴马桩的寓意是“马上封侯”,也是传统题材中较常见的,但是猴子雕工精湛,惟妙惟肖,做工这么好的,实在很少见。当时买只花了3000元,现在的市场价格,3万元也打不住,而且找不到。

郭达现在觉得,收藏和表演艺术其实是相通的。他说:“干我们这行的,每天都在想如何能把美的东西最大限度地展现给观众,如何能让观众更愉悦。有时候,我收藏的这些古代艺术品,经常能开启我在工作上的思路。演艺工作对收藏也是有促进的,演艺界很多搞收藏的人,买东西首先要看它美不美,有没有艺术价值。”

夫妻常因收藏起争论

郭达的爱人搞收藏比他还疯狂。最开始的时候,她不喜欢古玩,可是慢慢地比郭达更痴迷。前几年她还曾经到国家文物局在扬州的培训中心专门系统地学习过半年的文物鉴定。自从那次学习完鉴定之后,她的胆子比郭达大了,非常敢买东西,有时候出去旅游,去趟香港就买很多古玩回来,把郭达吓一跳。要知道,香港可是藏龙卧虎,资深古玩商比比皆是,很多高仿作伪的藏品令人防不胜防,必须要有超高的眼力才行。

有时候,他们夫妻也经常会因为一件藏品的鉴定,产生争执。郭达说:“例如,前不久一位西安的好友来京。送给我一件唐代陶罐,很漂亮。我带回家,她一看就说是假的,我当时就很不高兴,朋友好心好意送给我的礼物,你却说是假的,什么意思呀。她就给我讲,这罐子上外带的土,是浮在上面的,如果真是1000多年前的,表面的土应该有与罐子结合的痕迹。还有,这罐口周围有很明显的机器拉坯的痕迹,所以是假的。我家也有几个唐代的陶罐,就拿出来对比了一下,果真,朋友送我的那个陶罐有不少作伪的痕迹,这次争论以我爱人的胜利而告终。”

上一篇:艺术家生活在别处 下一篇:乐逍遥与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