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gsawⅡ在大学英语大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10-28 12:33:09

JigsawⅡ在大学英语大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大学英语大班教学中课堂控制难度大,教师与学生间的课堂活动难以展开。JigsawⅡ合作学习法符合英语学习要求和特点,可以有效解决大班英语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作者使用《新视野大学英语》为实验材料,通过15个星期的实验研究,99名非英语专业受试者参与,探讨JigsawⅡ在英语大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可行性。实验数据运用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阅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关键词: JigsawⅡ 合作学习 大学英语 大班教学 应用研究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课堂仍然呈现大班授课模式,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在大班课堂中很难有效地得以实施,课堂往往被少数学生垄断,而多数学生则被忽视,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多数时候难以开展,学生参与度低。直接教学“direct instruction”的理论家们认为,练习的机会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不难推断语言学习的成败在于学习者得到交流机会的多少。如何组织、管理和控制课堂,并且还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是英语课堂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美国率先开展了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而后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并得以广泛应用,成为教学论的主流之一并逐步形成以下主要的合作学习法:小组成绩分工法;切块拼接法;共学式;小组调查法。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展了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然而,合作学习比较适合小班教学,面对我国目前教学班普遍偏大的大班授课情况,合作学习研究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突破。经过长期教学实践观察,笔者发现合作学习中的jigsaw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可操作性强,可以积极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积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一、Jigsaw和JigsawⅡ教学法的内涵

Jigsaw教学法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又称为“互补式教学法”,由美国教育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和他的同事于1971年在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课堂上第一次尝试,于1978年首先提出了该理论。Jigsaw教学法将学生分为4―6人一组的异质小组[1],小组成员每人得到同一材料的不同部分,每人负责自己那一部分材料,然后每组负责同一内容的成员组成专家组,共同研究学习掌握部分材料内容,然后返回自己原来的小组,轮流将自己掌握的内容逐一在组内讲授给其他成员。讨论结束后,教师对小组选出的组长进行测试,对各部分内容以量化方式给分和奖励。由于其实际效果显著,Jigsaw教学法于20世纪80年代后被美国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广泛地使用在课堂教学之中。1980年,Slavin教授在Jigsaw的基础上开发了JigsawⅡ,改进了原有Jigsaw教学法中的一些缺点,从而使这种合作学习方法更有可操作性。JigsawⅡ的选材灵活,不再要求教师自己编写材料;JigsawⅡ要求学生事先了解学习的总任务,但在解决实践问题时,分配给他们不同的子任务,让每个学生能在纵观全局下顺利掌握和完成自己的子任务;JigsawⅡ鼓励学生间的合作竞争,鼓励个人自我超越,提倡用小组成员的提高分计算小组的得分,这样不管是哪个水平的学生,对小组都会有贡献,从而丰富个人的成功体验。

二、JigsawⅡ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验及结果分析

(一)实验的理论假设

合作学习之所以能够在当今世界上成为主流教学法之一,源于它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它以人本主义[2]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代表着当今教育心理学的主流和方向。合作学习体现了格式塔的社会互赖理论,即互勉互助,共同成长,共同发展[3]。有着如此坚实的理论为依托,教师只要在教学内容、课堂设计、课堂流程和成绩评价上科学合理地入手,采用jigsawⅡ合作学习策略,就可以解决大学英语大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时效性,保障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整体学习和参与水平。

(二)实验目的和意义

通过实验统计分析了解JigsawⅡ教学法对教学改革的成效是否符合实验的理论假设。JigsawⅡ教学法的研究,丰富了我国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策略研究,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了学生学习自主性,有助于学生不断体会和适应当今社会提倡的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三)实验的组织和实施

1.取样与研究时间

本研究于2012年9月开始,2013年1月开始收集数据,研究对象是我校2011级信息学院学生共49人,男生25人女生24人,对照班是2011级土木专业50名学生。分班是按照高考成绩随机分配,学习基础没有太大差异,具有可比性。2012年9月开学进行初试,内容是将笔者的教学设想进行调查。

2.实验过程

(1)实验教材

选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读写教程中每单元的第二篇文章为实验材料,以培养读、写、译能力为目标。

(2)设计流程

①分组:根据每人的性格、性别、英语知识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将学生分为7人一组的异质小组,从而保证每组成员间起点相同,有相等的成功机会。

②材料准备:首先是教师在选择材料的篇幅上,控制在30分钟,能够让学生完成任务,材料要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让学生有方向感,心中有数。

③任务介绍:教师向全班介绍如何解决任务的信息。为了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要求教师在选择任务时考虑到任务的难易程度、可行性,使学生尽快进入讨论状态。

④专家活动:每次活动前为每个专家组准备一个作业单,使得学生了解自己在共同准备问题时应注意的事项,同时发一份讨论提纲,有助于学生讨论中有所遵循,每次专家讨论中,教师指定每个专家组一个负责人负责组织和调节讨论过程。之后进行小组报告,专家组成员返回自己各自小组,作为不同问题的专家和老师在本组内轮流就不同问题进行讲解,其他成员负责记录和总结。

⑤测试:教师可以口头进行也可以以试卷方式进行测试。问题应设计7个以上,每个组的问题数量相当,每个问题设的分问题也保持数量相当,要多于2个以上,从而更好地检查任务完成情况。问题难道设计上包括概况性问题,不能过于简单,每组问答时间在5分钟左右,也可结合课下书面报告形式。

⑥信息反馈:教师要考虑结果的呈现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多鼓励,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3)实验结果处理

这次试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是水平相当的理科班级,在实验前,两班进行了一次测试,表1为实验前测试结果。在第一学期末,经过四个月的实验对照,在期末考试中,使用难易程度相等材料进行测试,表2为实验后测试结果。学生成绩根据双测检验规则分析如下: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学期前测试中,两班成绩相差不大,标准差(Z=1.25)比较接近,经显著性差异检验(Z=1.250.05),表明两班学习成绩在实验前无显著性差异,可以进行实验对比。在学期末成绩对比中,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提高情况高于对比班,两班成绩比较,标准差(Z=4.34),经显著性差异检验(Z=4.34>1.96,则p

(四)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JigsawⅡ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变客体为主体,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学生开始体会到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作用,课堂出勤率明显提高。因为自我监督的作用,一个成员出现问题或怠工,整个小组就无法完成任务,因此学生为小组荣誉不会轻易缺勤,否则会导致整个小组的落后而受到同学们的埋怨。另外,JigsawⅡ教学法解决了目前大班教学中部分同学没机会发言和参与的问题,改变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形成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其可以强迫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学会倾听和交流以获取更多信息,为小组整合信息做准备,从而调动学生一切潜能,进行询问、回答、交流,实现语音的全部交际过程。这种方法,使学生无形中得到听、说、读、写的全方位实践。

然而,JigsawⅡ教学法在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在多次实践中,笔者发现分配任务时必须难易得当,小组成员安排上要做到性格互补,成员间英语水平要有一定梯度,但不可过大,避免任务开展中水平高的同学包揽一切的现象。教学效果总结和评价要及时,方法要得当,以鼓励表扬为主,调动学生下一次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任何忽视和否定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三、结语

教学中不存在一种适合所有教学情景的万能模式或方法,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与策略能同时实现所有的教学目标[4]。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特点,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学专家Joyce和Weil提出:提倡多种教学模式的结合,以应对千变万化的教学实践[5]。教师要多学习现代前言的教学理论,从而更灵活地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多总结教学环节中的问题,多发现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使我们的教学常教常新。

参考文献:

[1]白杨.从一个Jigsaw活动看任务型教学[J].河南:许昌学院学报,2003(3):129-131.

[2]George M.J.Michael A.P &Loh.W.I著.杨宁,卢杨译.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3.

[3]皮亚杰著.卢选译.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326.

[5]王坦,于崇津.教学原理与策略[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80.

基金项目:大连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013)。

上一篇:小学英语会话教学的创新 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