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蔡司

时间:2022-10-27 11:21:31

“非知名”军工企业系列之一:

【编者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身边的世界名牌产品越来越多:上班时乘坐的三菱电梯,摄影时使用的蔡司镜头、打电话时用的三星手机,以及东芝笔记本,摩托罗拉和爱立信手机、西门子冰箱,LG显示器等等。不过,你可能想不到的是,这些著名的跨国公司都有着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军火商。它们不仅民用产品享誉全球,其军用产品更是在军火市场上有着广泛的销路。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登一系列文章,以期让广大读者更多地了解这些“双面大亨”背后的“狰狞面目”。】

二战中德国的狙击枪为什么厉害?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豹”2A6为什么能打得准?德国214型潜艇的性能为什么那么出色?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装备了蔡司公司的光学设备。

提起卡尔・蔡司,一般人的印象是照相机光学设备。蔡司的光学设备的确全球闻名,和其他德国工业产品一样,以其精良可靠著称。如果要把卡尔・蔡司公司的产品和军工联系起来,一般人顶多会联系到望远镜等设备。但其实,卡尔・蔡司的许多设备都应用在了军事领域,或者说,正是由于其资深的军工品质,其民用产品质量才获得了大幅的提升。蔡司的产品,如头盔瞄准系统、传感器、潜望镜、激光测距仪、热成像系统、瞄准具等,都对各自领域的兵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军用光电产品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光学仪器就已应用到战术观测上,交战双方在光学技术上进行激烈的角逐。当时德国的光学技术最先进,蔡司光学仪器厂蜚声世界。英国为了制造先进的光学仪器来对抗德国,不得不专门从瑞典请来光学技术专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希特勒上台,其称霸世界的战略部署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光学工业。二次大战爆发后,战争的需要迫使盟国大力发展光学工业。英国把光学工业列为战略工业,制造光学玻璃的原材料含铁量低的石英矿成了战略物资。光学玻璃产业在军事领域的意义决不亚于航空技术。

现代社会,军用光电设备用途极为广泛,几乎无处不在。包括用在现代武器平台和武器系统上的光电器材,以及外在的、网络状无缝连接的更庞大的系统,如美国陆军作战指挥系统、C4ISR系统等。仅用在武器平台和武器系统上的就有军用光学装置(望远镜、瞄准镜、潜望镜等)、微光夜视仪、红外热像仪、激光装置、导航定位装置、雷达、火控系统、通信装备、车辆综合电子系统、单兵综合作战系统等,它们对于提高每一个平台和武器系统的信息能力、在网络环境下作战的能力越来越重要。

军用光电产品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著名的生产商也不少,比如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雷声公司、利顿工业公司:俄罗斯扎尔戈斯克光学机械厂、罗斯托夫光学机械厂、新西伯利亚仪器制造厂、科夫罗夫电子机械厂、喀山光学机械厂、依热夫斯克圆顶电子机械厂等;英国BAE系统公司、通用电气一马可尼雷达与防务系统公司、曾格莱琪防务系统公司、普莱西公司等;法国泰利斯公司、激光工业公司、测试仪器制造公司、GDI模拟公司、塞尔日一达索电子公司、萨吉姆公司等。而德国生产兵器光学、光电装备的企业主要有卡尔・蔡司公司、埃尔特罗公司、不莱梅电器专用公司。上述这些企业虽然也很有名,但无论如何,声名始终无法和蔡司公司相比。蔡司公司的军工代表产品包括“豹”系列主战坦克的热成像仪、“奥利翁”系列微光夜视仪和望远镜等。

光学胜地

要说卡尔・蔡司光学设备,必然要说卡尔・蔡司本人。事实上,这个奠定了德国光学设备基础的人,只是一个高中毕业生,最初极不起眼。而要评说蔡司公司,也离不开一个地方,这就是德国小城耶拿。

耶拿(Jena)有多小,即使到现在人口也不过10万多人,但它却以光学工业闻名世界。是德国的光学精密仪器制造业中心,有卡尔・蔡司厂和肖特玻璃厂等。如今,只要一提起耶拿(坐落在被称作德国绿色心脏的图林根州),人们可能会立马联想到那些用于光学仪器的昂贵玻璃镜片。

卡尔・蔡司(1816.9.11―1888.12.3)从魏玛的语言学校毕业后,就来到了耶拿,并开始了自己的学徒生涯。因为多年对光学和化学的兴趣,在学徒期满之后,卡尔长期在当地的耶拿大学旁听,主要课程是数学、实验物理、人类学、矿物学和光学,大多数课程都对他以后的事业有所帮助。1 846年,30岁的卡尔・蔡司就建立了自己的精密光学器械作坊,早期产品是放大镜片和简单的显微镜。由于卡尔・蔡司的不懈努力,1861年,他的设计在图林根工业展示会上获得了金牌,他的产品被认为是德国最佳的科学仪器。在他创办自己的作坊15年后,他终于在光学仪器方面站稳了脚跟,作坊规模也扩大了,从最初的只雇佣一个学徒扩大到20人的规模。事业的蒸蒸日上也吸引了合作者的注意,1866年物理学家恩斯特・阿贝博士加入蔡司工作室。此时阿贝年仅26岁,蔡司堪称慧眼识珠。两人一同研究光学产品的科学基础原理,1872年他们联合制作出了复合式显微镜,这是现代所有复合式显微镜的始祖。1879年,著名的光学玻璃大师奥托-肖特(光学玻璃中大名鼎鼎的“肖特”玻璃的开创者)也加入卡尔・蔡司的公司。

得益于两位光学大师的帮助,蔡司厂光学镜头的质量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之后,他不但拥有了自己的企业,还由此使耶拿声名远播。卡尔・蔡司・耶拿(Carl Zeiss Jena)――这个商标从此蜚声国际。

二战德国的望远镜

1902年,蔡司公司制造了第一个6×30望远镜,该镜被认为是理想的狩猎用望远镜。最先制造的是中心调焦的型号,采用铸铝的镜体和宽大的棱镜室。尽管该镜被认为非常符合海军的要求,但并没有证据表明它曾在德皇时代的德国海军中服役过。当然,有些海军军官私下里很喜欢使用这种小巧的“狩猎用望远镜”。蔡司公司在1907年9月的小册子里详细描述了这种“新式、小巧、特别明亮的航海用望远镜”,并且将它推荐给帝国海军的军官们。一封1908年4月的信笺是这样描述早期蔡司6~30望远镜的:“尊敬的阁下,我们诚恳地向您推荐得到海军部门好评的海军型ZEISS军用望远镜,请看附带的详细列表:6×21和6×30双筒望远镜被推荐给帝国海军,6×21被认为可以满足海军陆战队的使用,6×30被认为适合在舰上使用。此外,您可能对这样一个事实感兴趣,我们已经制作军用望远镜长达14年之久……真诚的卡尔・蔡司・耶拿1908年2月敬上。”

1910年前后,蔡司公司研制出了6×30和7×50规格的望远镜。这两款望远镜极为成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量装备德军部队。到了二战期间,有M(海军)标记和鹰徽的蔡司6×30海军型得到了广泛使用。但是对于海军来说,6×30

的地位已经远不如它在一战时那么重要了。二战期间,蔡司公司还生产了很多其他类型的军用望远镜,其中包括为德国潜艇部队生产的8×60望远镜。该望远镜具有极为优异的光学性能,至今仍是资深望远镜收藏家追求的极品之一,二手交易价格甚至超过6000美元。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39年9月爆发时,德国国内洋溢着一派对战争的乐观情绪,大多数蔡司产品仍和过去一样,骄傲地刻着它的商标和原产地。然而,不久一切就变得非常危险了:盟军是有能力识别和轰炸德国目标的。因此,在1942年2月,德国军工部门为那些从事军事装备生产的厂家编制了一种由3个字母组成的代码,用以掩饰其生产厂家和产地。如卡尔蔡司耶拿曾使用的产品代码就有“blc”。

蔡司的光学器材在纳粹德国许多成功的武器系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具有耐水压功能,供潜艇使用、用于传送目标方位的双筒望远镜;超广角大口径双筒望远镜,用于指挥一些令人生畏的诸如88毫米反坦克炮等武器的测距机等等。在这场战争初期被刊载最多的照片之一,就是阿道夫・希特勒在华沙城外通过一架炮队镜观察已被德国空军和地面炮火夷为废墟的华沙城区。在德军中主要是装备蔡司6×30和部分8×30,炮兵观察员配有10×50望远镜。蔡司8×30是在6×30基础上改进而成,其精巧的外观、宽阔的视场光学性能令人赞叹。尤其是该镜的色彩还原度高,成像十分干净、清澈,没有光晕,色差和像散也小很多,亮度均匀。

从冰天雪地的俄国前线到烈日炎炎的北非沙漠,蔡司8×30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德国国防军第98步兵师的一名中尉军官如此描述他心爱的蔡司:“我的8倍蔡司望远镜观测效果如此之好,难以想象它经过了1941年俄国炎热干燥的夏天和吞噬一切的冬季的可怕折磨,要知道我随时需要扑倒在地上或紧贴住掩蔽物,这个时候我不得不粗野地将它压在身下。”在二战中,7×50的蔡司望远镜综合技术指标较高(特别是分辨率、几何光率),堪称“蔡司之冠”。到二战后期,由于材料的缺乏以及德国部队的大量需要,7×50做了一些改进,最主要的是棱镜室盖由铜制改为铝制。虽然二战中蔡司对德军的供应基本没有中断,对德军的战争帮助甚大,但蔡司显然不能决定战争的成败,因为战争很大程度上是正义与意志的考验。

战火余生

1945年2月13日晚,灾难降临,蔡司位于德累斯顿的照相机工厂遭到盟军轰炸。德累斯顿地区集中了德国太多的军工工业,包括蔡司公司。此次轰炸盟军共出动了2000余架轰炸机,投放了3749吨弹药,德累斯顿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大火持续燃烧了几昼夜,130万居民被炸死13.5万人,约35470座建筑物遭到破坏,其中许多是无可代替的巴洛克式建筑。每年2月13日20时15分,德国东部的各个乡村教堂都会响起沉闷的钟声,纪念这次给平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大空袭。

万幸的是,蔡司公司并未遭到致命打击。据说,盟军空军在欧战即将结束之际所面临的最后几项选择就是:究竟是轰炸施因福特滚珠轴承厂,还是耶拿的蔡司工厂。在这次空袭中位于德累斯顿的蔡司公司工厂仅遭轻微破坏。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耶拿遭到美国陆军第八肮空队的数次空袭,其轰炸强度日渐加剧。蔡司公司的部分建筑物也因此遭到了相当程度的破坏。以至于1945年3月,德国军方所急需的一批“猎虎”坦克歼击车,因为蔡司不能及时交付该歼击车128毫米火炮所配备的可抗剧烈振动的精密光学瞄准系统而迟迟无法完工。

1945年4月11日,美第三军占领了德国布痕瓦尔德。布痕瓦尔德集中营位于德国东部城市魏玛西北7公里的布痕瓦尔德村,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三大集中营之一。它是1937年法西斯德国为镇压德国人民反对法西斯独裁而建立的。1937―1945年间,德国法西斯党徒对拘禁在此的32个国家238980名反法西斯战士、战俘和平民进行野蛮的迫害,约有56500人被杀害,其中大多是德国爱国者以及苏联、波兰等国家的战俘。囚禁者被迫为西门子公司、容克飞机和发动机制造公司服苦役,也有部分囚徒装配生产包括蔡司军用望远镜在内的各种产品。在4月11日那一天,囚徒们将所生产望远镜扔给经过工厂围墙外的盟军士兵,以这种方式庆祝自己的解放!

4月13日,美国第80师的一支部队进占耶拿。他们发现蔡司工厂依然保存了下来,在报告中他们还对“轰炸所造成的损害之轻微”表示了惊奇。尽管巴顿将军的第三军团占领了耶拿,但由于雅尔塔条约规定美军的位置必须后退向西移,德国被一分为二,耶拿和德累斯顿全部由苏军占领。当然,巴顿不会简单撤走,而是“掠走”了几乎所有的技术人员。

对于这个“光学巨人”的财富,苏联人当然不会让“美帝国主义”染指。作为战争赔偿,苏军拆除了94%的工厂设备,在基辅建立了现在的Kiev(基辅)照相机制造厂。借着这一丝血脉,俄罗斯镜头至今还在光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德国人的技术并没有被抢走,在耶拿大学(民主德国)的支持下,“卡尔・蔡司・耶拿”的标志很快又出现了。当初被巴顿掠走的126名蔡司关键管理人员和技师在美国的支持下,也在联邦德国(西德)的奥伯考亨重新建厂。卡尔・蔡司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也获得了新生,蔡司厂从此一分为二。

东德的产品冠名(卡尔・蔡司・耶拿)史称“东蔡”,西德的产品冠名卡尔・蔡司,史称“西蔡”。东、西蔡都标榜自己是蔡司正宗,其实双方在设计上都秉承了蔡司传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这种竞争使得蔡司在光学技术上更臻完美。两德统一后,东、西德的蔡司厂又联系经营,总部设在奥伯考亨,拥有3500名员工,同时在世界各地设有分厂。这时的蔡司双剑合壁,在光学领域已经是第一强者。在135相机领域尚有康太克斯与徕卡抗衡(康太克斯采用卡尔・蔡司的镜头),但到了120相机领域,卡尔・蔡司便称雄天下:哈苏、禄徕两大巨头都使用卡尔・蔡司镜头。进入数码时代,依靠蔡司的鼎力相助,原本是光学外行的索尼摇身一变,成为消费级数码相机的业界老大之一。

装备蔡司的经典武器

蔡司公司在光学镜头领域被人标榜,在武器领域一样创造了许多辉煌。除了上文所说的“豹”2A6主战坦克、214型潜艇外,装备蔡司光学设备的其他知名武器还有许多,如下仅举几个例子:

“虎”式坦克二战中德国的“虎”式坦克闻名世界,采用由镍钢作成的装甲,其硬度超过了二战期间所有其他坦克上同类装甲的硬度级别。它的应用使“虎”式坦克拥有强大防护力,但也导致了“虎”式坦克的“超级”重量。同时,德国克虏伯与蔡司为“虎”1坦克提供了弹道性能优异的88毫米火炮和精良的光学瞄准器材。“虎”式坦克的88毫米KwK 36 L/56型主炮是当时优秀的反坦克

炮,前身是名扬四海的打坦克能手88毫米高射炮,能够击穿1400米外厚达1 12毫米的装甲。88毫米的犀利火炮与德国优秀的光学瞄准系统构成完美组合,使得“虎”坦克具有当时无与伦比的精确打击火力。

曾经大名鼎鼎的T34/76坦克一旦遇到“虎”式坦克,只有招架的份。有些中弹的T034坦克整个炮塔都被掀掉,落到十几米以外,德军士兵戏称这是T-34在向“虎”式坦克“脱帽致敬”。在1943年到1944年期间的俄国,“虎”式坦克创造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纪录:1944年7月,德军506重型坦克团第3连的指挥官在3900米距离上准确击毁了T-34坦克。这和蔡司精密的光学设备密不可分。所以,苏联坦克群一度只要在视野里发现了“虎”式坦克,就会全体撤退,呼唤炮火支援。

毛瑟SP66型7.62毫米狙击步枪该枪是德国毛瑟公司专门为军队狙击手和治安部门设计和生产的单发装填步枪,其外形与运动步枪相似。除德国军队和警察外,至少还有12个国家装备此枪。该枪装有两种瞄准具座,一种安装蔡司ZA 1.5~6×42毫米变焦距望远瞄准镜;另一种安装夜视瞄准具。

意大利伯莱塔M501型7.62毫米狙击步枪

该枪是意大利伯莱塔公司于80年代研制成功的新狙击步枪,发射北约7.62毫米标准枪弹,目前已不再生产。该枪也配装蔡司1.5~6×42T光学瞄准镜或者其他型号的光学瞄准镜或光电瞄准具。

与中国的渊源

在近代,谈到中国军队的兵器,必然要谈到德国。因为无论清政府还是北洋政府,又或者政府,都进口了大量的德制武器,包括克虏伯大炮、毛瑟步枪、蔡司望远镜在内的一些列武器装备。

我国清末甲午战争后,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军事改革。袁世凯编练的新军、习洋操、持洋械。清廷几次下令,新军装备主要以德式为准,望远镜也不例外。新军编制装备中每哨(排)配时钟、望远镜、指北针各一,每队(连)配电话机、大望远镜一具。以时驻京师南苑的北洋军主力、冯国璋第六镇(师)为例:清末陆军部档案记载,全镇配有“四倍光千里镜二百八十四个:八倍光千里镜一百八十个”。望远镜在新军中装备较为普及。

民国时期,军用望远镜同其他军械一样,多由德国进口。柏林葛尔茨望远镜公司和蔡司公司都曾专门生产过中国订制的望远镜,而以蔡司为最多。仅1930年到1935年间,政府向蔡司公司进口军用光学器材就耗用国币455万元。民国初年以护法战争和编辑《曾胡治兵语录》闻名的蔡锷将军,指挥作战时所用的即是8倍蔡司望远镜。以指挥绥西抗战出名、其后官至“华北剿总司令”的傅作义上将,在抗日战争时期使用的也是1具大倍率蔡司望远镜。无论是军的“中正式”,还是不同时期进口的德国、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军用望远镜,都曾被我人民大量缴获,成了为我所用的战利品。例如,红军有中央苏区反“围剿”中缴获的1具德国8倍蔡司望远镜,在抗日战争中一直为总理使用。元帅指挥西北解放战争时,一直使用的也是1具德国6倍蔡司。抗日战争中,我军缴获多种侵华日军6倍军用望远镜,其中标明“富士”的日本望远镜,其实是德国“蔡司”的翻版,我八路军首战平型关即缴获日军板垣师团第21旅团装备的此种望远镜。日军还有专供炮兵使用的所谓“炮二型”6倍望远镜,以及TOK08倍、10倍望远镜。

中国对光学器材的研究也由来已久,早在明清时期即有薄珏、孙云球、郑复先、邹伯奇等人对光学有深入的研究,并撰有著作,但未发现有制造光学玻璃和光学仪器的记载。至民国初期,国内所需的光学器材全从国外进口。当时国内有许多进口仪器因霉、雾等原因不能使用,不得不送到国外去修理。这种费时费钱的办法对国家非常不利。1933年,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命令当时正在蔡司实习的周自新与厂商谈在中国建设光学修理厂的设想。周与蔡司洽商后,提出了一个能修理剪形镜(炮队镜)、方向盘、望远镜、周视镜、机枪瞄准镜、倒影测远镜、测高仪等9种产品的光学器材的方案。同年10月,蔡司厂军器部经理向周自新提交了建厂所需设备、工具、检测仪器计划。由于蔡司厂供应零部件之价格比整机的价格高,1935年10月兵工署对原定建厂计划进行了调整,提出了建厂分四步进行:修理、购买零件进行装配、仿制、自行制造。同时,与蔡司厂签订了光学器材修理厂的技术合作合同。

1936年9月7日,南京成立了军用光学器材工厂筹备处,周自新任处长。筹备处成立后,立即组织人员搜集各种军用光学仪器样品、图纸、资料等进行研究。1937年8月在周自新赴欧期间,日军侵华战火延及宁沪,筹备处奉令迁重庆,拟以重庆詹家溪为厂址。因当时中国东部沿海主要港口均被日军封锁,从西欧进口的物资设备需经越南海防经滇越铁路运到昆明,加之重庆多雾潮湿,昆明气候温和适宜光学仪器制造,决定将光学广筹备处由重庆迁昆明。

1939年1月1日,昆明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军用光学器材厂――兵工署第二十工厂(1942年1月1日与第五十一工厂合并后,改称第五十三工厂)。按金广路、龚祖同在德国蔡司厂设计的产品图,于当年4月试制成功第一具6×30军用望远镜。1940年,仿制成功奥式和法式迫击炮瞄准镜,并用从瑞士进口的散装件,组装成80厘米倒影测远镜。1942年试制成功指南针。1943年,试制成功金属架象限仪。1945年,试制成美式60毫米迫击炮瞄准镜。1946年试制成功60毫米、81毫米、82毫米、150毫米追击炮通用瞄准镜。1946年,顾柏岩从美国考察回国,在第五十三工厂贵阳分厂,组织人员试制光学玻璃,7月熔炼成功中国第一埚F4光学玻璃(德国牌号),9月又熔炼成功第二埚。经检测,两埚玻璃基本符合质量要求。

正当玻璃熔炼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之时,兵工署下令将玻璃制造所立即迁返昆明。顾相岩等人对迁移场地另起炉灶、费时费钱的做法十分不满,毅然辞职。从此,因缺乏专业人才,使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光学玻璃熔炼工作遭到夭折。1947年试成37毫米战防炮瞄准镜。1948年,试制成功美式57毫米无坐力炮瞄准镜。该厂从1939年初投产到1949年,除改装了一种光学器材外,共试制生产14种军用光学器材,其中有11种进入批量生产,累计总产量为141558具。其中,6×30单双简望远镜24527具、80厘米倒影测远镜650具、各式火炮用瞄准镜20671具、野炮用水准器100具、指南针95410具、金属架象限仪100具以及立体镜100具等。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装备的各种杂式望远镜也亟需更新。我国从苏联、捷克以及东德进口了相当数量的望远镜,其中性能最好的就是东德蔡司望远镜。由于这些蔡司望远镜是为我军定制的,所以其左上棱镜盖上刻有八一军徽,俗称八一蔡司,这也是蔡司望远镜中较独特的一个品种。当时进口的东德蔡司望远镜主要有6倍、7倍、8倍、10倍、15倍等型号,其中以6倍望远镜数量最多。这些50年代进口的望远镜自80年代开始陆续退役后,流人民间收藏市场的也很多。由于它们的外型很经典,做工比较考究,而且也有军镜的背景,因而近年来较受欢迎,价格也一路上涨

2004年5月18日,事隔半个世纪后,德国卡尔・蔡司再次进入中国,在苏州工业园区开设了其在中国的第一个生产基地――卡尔・蔡司显示技术(苏州)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大批量的光学器件,并生产数码投影仪和背投电视。蔡司和中国的渊源,仍要持续很久。

上一篇:青铜骑士 第2期 下一篇:再造陆军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