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拍”有理

时间:2022-10-27 10:32:06

倪 骏

中央戏剧学院

电影电视系副教授 博士

李连杰与成龙主演的《功夫之王》自4月24日上映以来大受欢迎。尽管剧情被批错漏百出、低俗幼稚,但内地观众对两位武打明星首次银幕携手还是大加追捧。据发行方华谊公布的数据,《功夫之王》首日票房为1600万元,零点首映的放映场次与上座率均超过了去年内地贺岁档票房冠军《集结号》。而北美首周末取得超过2000万美元的票房。

在电影市场世界化的潮流下,中美合作的爱情片《面纱》在2006年岁末拉开了中外合拍大片的新序幕。近两年的中国影坛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合拍大片,《雏菊》(中韩)、《玉战士》(中芬)和《伯爵夫人》(中美)均为经典代表,更早些的《七剑》、《无极》和《神话》的出现则反映出亚洲国家合拍武侠电影的热潮。由中国、澳大利亚、德国联合拍摄的抗战故事片《黄石的孩子》因为有周润发、杨紫琼等大牌的加盟而备受瞩目,今年4月全球公映。同期上映的《见龙卸甲》则可以清晰地让人看到这次中国内地、香港与韩国电影人在制作机制上的紧密协作,最终作品呈现出了一种新的古装历史动作片的风貌。而下半年将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合拍片《赤壁》更受关注,投资方将其定位为“中国的历史,世界的三国”,海外发行市场将占有很大比重。

按照我国现行的合拍电影规定,合拍片可享受国产片待遇,包括参与政府“华表奖”评选等,合作方享受的市场票房分账比率高于进口大片,所得税只需缴纳10%,低于进口片应缴税额。因此,我国的合拍片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2001年时仅有10部左右,2005年已达37部。近三年来,占全年电影产量总数10%~15%的合拍片的票房值已达国内票房总量的40%左右。

去年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就曾围绕着“合拍片”这个主题展开了一系列活动。开幕影片是由上海电影集团与英国莫吉安特•艾沃里公司联合出品的《伯爵夫人》。一连串的名人构成了它的豪华阵容,也显示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对其“国际”身份的刻意强调。

上海国际电影节作为中国惟一的国际电影节,肩负的责任并不轻松。因为除了要汇聚全球知名影人、展映中外优秀影片之外,更要为促进中国电影的发展做些切切实实的工作。“合拍”――也许正是上届电影节为中国电影所选择的重要路径,并已成为中国电影新百年起始时最引人注目的关键词。除了双方共赢获利之外,随着合拍片的增多,人们将有更多机会看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其实早在1958年,中国就出现了第一部中外合拍片,即由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法国加郎斯艺术制片公司共同摄制的《风筝》。影片是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后策划的,西方电影工作者首次介入中国电影创作。在整个世界处在冷战的氛围中,《风筝》所寻找的民族之间的沟通与理解,至少表现出了一种美好意愿,所以该片一举获得捷克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特别奖及威尼斯电影节圣乔治奖。从此以后,中外合拍片从单纯的友谊桥梁渐渐过渡到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上世纪80年代《末代皇帝》一片在华拍摄时,美国一名20岁的年轻人就能指挥中国一群老资格美工师,最后影片连得九项奥斯卡奖,却没中国电影人什么事。应该说后来《大腕》的拍摄首次尝试了在中外合拍片中由中方人员占主导地位的方式,它有效地改变了以往合拍片中国无权参与全球票房分账的局面。

2005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颁布和实施了旨在推进电影产业化的四份文件,主要内容包括下放剧本审批权限、减少中外合拍片的限制、允许外资控股电影院、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电影产业等。合拍片已经被纳入到电影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而内地与香港电影的合拍更是紧密,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与内地就已经合作拍摄了《少林寺》、《火烧圆明园》等一系列大制作影片。2002年新的《电影管理条例》以及2003年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实施后,内地与香港合作拍片的势头更加迅猛。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后,每年都至少有30部合拍片,这个数字是整个香港本土电影年产量的一半以上。在香港电影发展局秘书长冯永看来,加强与内地合拍是香港电影必然的发展之路。

合拍电影将成为近期的世界趋势,这一点是肯定的。刚在合拍片的海洋里开始摸爬滚打的内地影视业,也许走过这条路,会进步得更快。

上一篇:倾听来自新加坡的声音 下一篇:外刊要论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