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角色

时间:2022-10-27 10:21:50

浅议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角色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国家、地方指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条件和资源,由学校成员独立或与校外人员合作开展的,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为目标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从原来的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作为一个和国家集权制课程相对应的概念,校本课程越来越受到关注并且日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和价值。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也将从传统的教学情境下的单一角色转变为拥有多重角色的地位。

二、教师作为研究者

教师作为研究者,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的迫切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科技的依赖和需求直接影响着教育目标的转变,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追求的教育目标驱使教师注重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素质,时代要求呼唤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此背景的要求下,教师不得不适应需要转化为研究者。因此,教师作为研究者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赋予教师角色的新内涵。新课改要求教师从单一角色向多元化角色转变,其中要求教师由经验型的“知识传播者”向专家型的“学习促进者”转换,并将其研究者角色贯穿教育教学始终。所以,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从研究者的视角来审视教育理论和实际,更要以研究者的精神贯穿于整个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特殊地位使教师作为研究者成为可能和必然。第一,由于教师最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并着手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这使得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占有了有利条件。第二,在校本课程实施的初期,教师没有随手可用的相关理论和经验,只能依靠自己在教育实践中去发现、归纳和总结,因此教师必须对开发中出现的各方面的问题进行反思和研究。

尤为重要的是,教师只有作为研究者,才能使校本课程的价值得到最有效的发挥。第一,从校本课程的建构开发、到对课程教材的决策,再到对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教师参与并体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这样教师可以将整个教学活动本身作为其认知对象,根据自己的理论和直接经验对其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实现教学目标价值最大化。第二,教师作为研究者沟通了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桥梁。如果没有教师的研究和反省,没有主动认识理解教育理论,没有将教育实践和理论联系起来的话,任何校本课程都难以取得成效。第三,由于校本课程特有的条件和资源,这种反思可能会带来学科和科学上的重大发现,从而促进科学本身的发展。最后,校本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研究者角色。校本课程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依据各个学校不同的现实情况,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必须根据自己对实践的深思作出决定,必须对自己行为的目标,产生的后果影响进行思考和判断,而不是表面上对理论的简单执行者。

三、教师作为建构者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特殊性地位要求其承担课程建构者的角色。在作为建构者之前,教师首先要作为决策者。在国家课程的开发模式中,课程开发系统和课程实施系统相分离,课程设计规划和评价属于学科专家的职责范围,课程实施由学校和教师来执行,这样产生了决策者和实施者的认识差异。在校本课程中,教师首先拥有了决策者的角色,享有部分决策权,这样可以弥补其间的差异,使课程计划在实践中更充分的发挥其预期影响。之后,教师承担了课程建构者的角色。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爱好等,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校本课程,这样学生也容易接受符合他们需要的课程决策。因此,教师的课程建构者的角色能够促进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统一,最大程度地实现课程价值。

与传统的教材忠实的传达者的角色不同,校本课程的建构要求教师根据本校课程资源和学生的特点,利用课堂、校园、家庭、社区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设计出校本课程的建构中,教师应该突出其特色的教学方法和认知主体在建构中的作用。教师应该由“教”转变为“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广阔丰富的求知欲望和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信息体系。

四、教师作为创新促进者

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面对培养具有创新素质人才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实施创新教育,而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在于教师。

校本课程中的教材内容来源于本校,来源于生活,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法,没有统一的课程教材,校本课程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学校自身的信息来开发,因此教师必须将本校的资源状况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做学生创新的促进者。第一,在教师对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把以学生为主体贯穿于创新教育的全过程中,要努力设计出能够激励学生自主创新的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在学校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第二,在教师建构校本课程时,要体现激活、建构、开放意识,帮助学生不断更新知识,建立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动态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校本课程的设计应该根据教师个人特点来创新。每个教师都有各自的教学风格、个性特征,要把满足教师创新型角色的一般要求和适应学生的需要、动机、能力、知识准备等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教师的创新促进者的角色真实客观而有效,不断使学生在思想上和情感上得到升华,使其走上创新之路。最后,校本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信息素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教师必须自己先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来,才能有意识的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也只有不断的掌握新知识,发展并更新知识贮存,努力提高学习素养,才能拥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土壤”,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

五、教师作为评价者

课程评价在整个课程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连接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心环节。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作为评价者,直接参与教学的实施,最能直接地准确地感受课程进程的效果,知道在课程实施中遇到过哪些问题,通过对其评价获得信息,改进工作,调整发展计划,为教育目标服务。

教师参与课程评价要求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个人素质能力的提高,要求教师能够分辨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哪些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哪些因素是次要的,抓住重要因素进行评价,发挥评价的价值。首先,积极的课程评价能够有效的改进在课程实施中出现地问题,作出合理地课程决策,促进校本课程的发展。第二,评价的导向作用可以引导教师在各个方面进行思考:校本课程要培训学生的哪些方面,怎样让学生全面的发展,是不是有更适合学生的方法等等。第三,由于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积极地参与了开发和建构,对课程的评价也就是教师行为的自我评价,所以评价还要体现出约束力,督促和监督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样教师就会更加全心全意参与到课程评价中去,并且积极地反思探索和创新,推动校本课程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六、教师作为反思的实践者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下,教师由传统的教材忠实的实践者转变反思的实践者。对于校本课程开发,教师需要综合各个学科的见解,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能力和兴趣爱好,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修正原来的影响教学目标、进程的不良因素以适应教学情境的变化和具体需要,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要促进校本课程的效益和质量的提高,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其“反思性”,只有当反思性变成了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手段和基本方式之后,教师的反思性才能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才能推动校本课程的快速稳步发展。

对于教师来说,第一,应该在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始终把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联系起来进行反思,从理论的视角来分析批判解决指导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第二,校本课程正在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呈现在教师面前并且带来新的观念和观点,必须要求教师在矛盾中进行反思,这样才能推动教师用新的理论思维审视和提升已有的经验,用新的认识成果评价和改组原来的经验。第三,作为反思性实践者,个人的专业素养的提高是适应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性条件。教师要同时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两方面提高自己,不断改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最后,由于校本课程教学情境有具体性、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而教育学理论又偏向概括化、单纯化,这就需要教师结合两者进行反思,并从反思中创新,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

总而言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和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下,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个人素养,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积极对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究,实现向研究者、建构者、创新促进者、评价者、反思的实践者的转变。

上一篇: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特点及素质要求 下一篇:“有机化”教师知识结构专业化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