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润物“有声”

时间:2022-10-27 10:13:27

语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和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语言表达能力就是通过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想法,以实现与他人良好沟通的一种能力,它体现的是我们对语言的敏感度。学校是学生成人成才的摇篮,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园地,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他们所要获得的重要能力之一。

一、良言一句三冬暖: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美国劳工部为实施《2000年美国教育战略》提出了未来劳动者应具备的五种能力和三项素质,其中“基本技能(读、写、算、听和说)”正是三项素质之一。日本文部省提出的2l世纪教育目标中也强调“培养创造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活动能力”。据世界咨询巨头麦肯锡权威调查:古今中外99%深具影响力的成功人士都是善于公众演讲沟通的大师。21世纪是信息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现代化传声技术广泛应用,使地球的“半径缩短”了,把人们的“舌头延长”了。毫不夸张地说,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已成为人们生活优劣及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表达能力强的人,谈天说地“天机云锦为我用”;赞美他人“良言一句三冬暖”;给人安慰“一枝一叶总关情”。所以往往被人尊重,受人欢迎,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为事业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表达能力欠缺的人,说话结结巴巴,词不达意,常常感到困窘,容易被人冷淡和遗忘,给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带来不利的影响。

大量事实表明,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虽然与人的先天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更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就像一句西方格言所说:“诗人是先天的,演说家是后天的。”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类语言的发展是个体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因素、环境因素、认知因素和社会经验的影响密不可分。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的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宝贵的钥匙,若讲弊病,充其量将使学校里种种教科书与教师的教育全然无效,终生不会有完整的思想和浓厚的感情。”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必须立足课堂教学,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现象。一是不愿说。老师提问,全班同学似乎都在思考,但主动回答问题者却寥寥无几,即便被叫到来回答也是无可奈何,其他人则松了一口气。二是不会说。发言时,声音洪亮,态度得体,语言流畅的学生是少数,多数人声若蚊蚋,神色紧张,条理不清。三是写胜于说。在班会发言或集会演讲等场合,学生往往能写出非常精彩的稿子,而一旦没有了讲稿,就常常语无伦次甚至废话连篇。此情此景,作为学生引导者的教师该怎么办呢?

二、一言一行巧施教: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1.更新观念“重”表达。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语言表达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生主动开口说话的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潜能。

遗憾的是,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目前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儒家思想崇尚“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反感“花言巧语”,认为“说得多不如做得多”,“真材实料”比“能说会道”强得多,这实际上给了学生一种潜在的心理暗示:沉默不语说明自己谦虚,不爱说话更能显示内涵。另一方面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仍然把分数看成自己的“命根”,而表达能力的强弱不会对分数带来直接的改观,这就直接导致了不少学生对语言能力的培养熟视无睹。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错误的认识,教会学生既要娴于行,又要敏于言。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栏、黑板报、知识讲座等形式,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明白“好口才”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说话”动力。但在此过程中,教师切忌空洞说教,而要用自己的言语来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尽力展示出语言的真正魅力,让学生真正感悟其重要之处。其次,教师还可用经典范例来启迪学生的智慧,使他们从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谈吐中得到启示,例如:诸葛亮舌战群儒达成吴蜀两家联合共抵曹魏,创造了火烧赤壁的千秋功业;总理在外交活动中语言幽默,常常巧妙击中敌人要害,给友人和敌人都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其实,在我们的课堂和生活中,闪光的语言不胜枚举,只要教师善做有心人,这些典范实例定会深深打动学生,使他们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2.增强信心“敢”表达。自信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当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学生往往会分成三类:“答对者”“误答者”和“未答者”。对“答对者”,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特别是对于有创造性的回答更要大力赞扬和鼓励。对于“误答者”,教师要有智慧,巧妙引导,给予帮助,尽量使他们感受到“正确答案”是自己的思维发展、延续和转换。对于“未答者”,他们不愿意回答问题,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心理方面,他们既怕答错难堪,又畏语速跟不上思维而遭同学取笑。这使得他们“羞而止步”,产生自我封闭心理,干脆默不作声,更不敢主动参与交流。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鼓励并诱导学生锻炼当众说话的胆量,要多提供给他们语言活动的机会,多进行语言的思维训练,让他们自觉“对外开放”,大胆发言,敢于表达,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增进自信,逐步由自卑、胆怯、紧张到敢说、想说、要说。

北京第八十中学优秀教师宁鸿彬对学生有“两欢迎,三允许”的规定,即“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和“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当学生发言与他有不同之处时,并没有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硬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将几种答案进行比较,辨别出优劣高下;当学生的答案比参考答案更合适时,他又及时表扬学生,鼓励学生敢于超越;当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以回答时,他又勇于承认“我被你的问题问住了,你太厉害了”,或委婉地说“你所关注的问题我还没来得及思考请给我时间”。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关系轻松融洽,学生自信心大增,思维活跃,敢想敢说。

3.教给方法“会”表达。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一句诗:“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学生大都是未成年人,在表达意愿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心欲言而口逮”的情况,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表达的技巧和方法,让他们在敢想敢说之后,又能会说。

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说话要有条理性,学会按顺序说话。让他们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说,或者按照空间的转换顺序说,或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说,这样,学生说起来就会有条理,表达就会更流畅。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说话有针对性,让学生学会倾听,集中注意力聆听他人说话,准确领会他人要表达的意思,辨别出其中的不同观点,并能听出弦外之音,这样说起话来就能有的放矢,水到渠成。再次,教师要教会学生说话有艺术性,比如多用修辞可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恰当引用名人名言会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善用成语能使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组织排比句可使语言有非凡气势;多用感叹语气和祈使语气可表达强烈的情感等。如果学生真正掌握了这些表达的技巧,说起话来定会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言之有情,真正“能说会道”。

4.创设情境“爱”表达。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材料有了兴趣,才会激起情感,才会触发语言动机,才会有话可说,有话愿说,有话爱说。教师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能够唤起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表达的强烈欲望,他们的语言也会如涓涓清泉,汩汩流出。

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形象思维占优势,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根据这一特点,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直观形象,生动逼真,学生如临其境,就会主动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一位老师在讲授《四季》一课时,先通过课件展示四季优美的风景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自己把课前准备好的不同季节的生活照展示出来,再请他们讲出每张照片所体现的季节特点。这种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四季的美丽,从切身经历中体验季节的不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表达自己感受的欲望,激发了说话兴趣,使学生在特定环境中,不断勃发奇思妙想,提高了口语表达的效果。

三、课堂内外相结合――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1.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仅仅只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新课程体系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注重能力的培养转变。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时间与机会终究有限,教师不可能把课堂上所有的时间都给学生来训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而教师则主要是在方法上多指导多点拨。

2.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各学科教师的责任。长期以来,一些理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狠抓学生“双基”,强调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但往往忽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认为“那是语文老师的事”,与自己所教学科没有关系。事实上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每一门学科都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主阵地,每一位老师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都责无旁贷。因此,教师必须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从自身做起,相互之间通力协作,共同挑起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大任。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协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大量的训练和实践。作为教师,应该立足课堂教学,创造轻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想说”的意识,教给学生“说话”的方法,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情境,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正所谓:春风化雨 ,润物“有声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大学附属中学)

上一篇:“四读”品诗文 教化润无声 下一篇:换一个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