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时间:2022-10-27 09:50:00

杉木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摘 要:近年来,冬春连旱异常气候现象时有发生,对当年造林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文总结了杉木抗旱造林技术措施,主要包括整地保墒技术、苗木处理技术以及栽植技术等,以提高冬春连旱季节的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为解决本地区冬春连旱季节造林问题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杉木;抗旱造林;技术;成活率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1-100-02

杉木干形通直、生长迅速、材质优良,是南方各省区重要的造林树种之一[1]。近年来,福建省冬春连旱时有发生,2008、2011年都发生了冬春连旱的异常气候现象,对当年造林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冬春连旱的异常气候现象下,如何改进造林技术措施,提高造林成活率、确保造林质量,成为了林业生产部门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此,福建省闽侯白沙国有林场开展了冬春连旱季节各项造林技术对比试验,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杉木抗旱造林技术措施,为解决本地区冬春连旱季节造林问题提供参考借鉴。

1 林场自然概况

福建省闽侯白沙国有林场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中部,位于东经119°6′,北纬126°13′,属南亚热向中亚热带季风型过渡气候地带,年平均气温19.8℃,极端最高气温达39.8℃,极端最低气温-4℃,年平均降水量1 600mm,全年无霜期为300d左右,年均日照时数1 960h。近几年来,林场杉木造林地基本概况为:采伐迹地,海拔220~560m,坡度24°~32°,红壤,土层中厚,腐殖质层薄,立地等级Ⅱ、Ⅲ类地,植被主要有五节芒、芒萁、黄瑞木等,采用杉木裸根苗Ⅰ级苗造林。

2 影响杉木造林成活率的因素

影响杉木人工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和人为因素等,其中土壤水分[2]和苗木体内含水量[3]是造林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某一地块造林,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是客观存在的,难以进行改造,但土壤蓄水保墒技术、苗木处理技术和栽植技术可以通过人的能动性进行改善,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山上造林一般面积较大,浇定根水、应用保水剂、覆盖地膜以及采用容器苗上山造林等技术措施可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但其造林成本却也明显增加,从而制约了这些技术措施的推广使用。

3 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3.1 整地保墒技术

3.1.1 林地清理 造林整地破坏了原有的植被和土壤结构,疏松了土壤,加速了表层土壤水分流失,特别是在冬春连旱的季节,若采用炼山、挖明穴等整地方式,造林地土壤将变得极为干燥。因此,在冬春连旱季节,若林地内伐区剩余物较少,则一般不炼山,而是沿着造林地等高线采取扒带的方式将伐区剩余物堆成带状,截留降水,增加土壤吸水性能,减少地表土壤水分蒸发,从而起到覆盖保墒作用。

3.1.2 挖穴规格 伐区剩余物清理后的水平带宽控制在1.5m左右,改变以往的挖明穴方式,在水平带内挖暗穴,挖穴规格为40cm×30cm×30cm,保证挖穴深度。挖穴后,穴面土层高于地表5cm左右,种植穴周围内低外高,起到蓄水的作用。

3.2 苗木处理技术

3.2.1 苗木要求 良种壮苗是人工更新造林成功的物质基础,苗木总的要求是根系发达、植株健壮、充分木质化的Ⅰ级苗。杉木裸根苗造林,应切实保持苗木体内水分平衡,保持苗木的生理活性。

3.2.2 苗圃灌水 冬春连旱季节,圃地一般比较干燥,苗木含水量一般比较低,因此,在起苗前7d苗圃地应灌透一次水,使苗木吸足水分,同时有利于挖苗作业和减少根系损伤。

3.2.3 苗木打浆保湿 苗木打浆前应修剪掉根部过长的根系和烂根,然后用粘性赤红壤或者添加3号ABT生根粉[4]进行打浆处理。苗木打浆要求:泥浆稀稠适中,沾浆均匀,泥浆包住所有根系。苗木打浆后直立放置在阴凉处,四周用泥土和草皮围住,避免根系被风吹干,同时往苗木根部灌水高度2~3cm,保持12h左右。栽植前,泥浆调至粘稠状,苗木再次打浆。

3.3 栽植技术

3.3.1 栽植时间 挖穴后,种植穴内土壤变得疏松,为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应坚持边挖穴边栽植,或者当天挖穴的当天栽植苗木。

3.3.2 栽植位置 苗木应靠近种植穴的后壁栽植。研究发现,土壤饱和时土壤水势的绝对值小,土壤含水量低时土壤水势的绝对值大,土壤渗透势在植物根与土壤的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的影响[5]。挖穴破坏了种植穴内土壤毛细管,若将苗木栽植在穴中央,则根系周围疏松的土壤影响了根系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因此不能按常规栽植方法将苗木栽植在穴中央。

3.3.3 适当深栽 栽植前,先将穴上高出地表的土壤扒平,然后适当深栽,一般栽植深度至根径上部5~10cm,干旱季节更应深栽,不得使苗木根系浮在土表。挖穴后,穴内土壤毛细管被破坏,土壤深处的水分不容易沿着土壤毛细管往上升,有利于保持深层土壤的水分,深栽后土壤温度对根系的影响也较小。杉木是萌芽性很强的树种,苗木根径至上部5cm这一段主干隐藏着许多不定芽,这些不定芽在栽植过程中很容易受伤而萌生许多植株,加速消耗幼树的营养和水分。苗木深栽后,这些不定芽不易萌发,从而减少了幼树的水分消耗,提高成活率。

3.3.4 穴面覆盖 苗木栽植时土壤应打紧土,栽植后应在穴面上覆盖一层松土,并将细小的枯枝落叶、草皮等覆盖在穴面上,这样可以有效截留降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4 结果与分析

4.1 土壤自然含水量调查结果与分析 2011年11月底,采用环刀法于种植穴内20~30cm土层取样,调查2011年初造林的唐山塔工区1001小班种植穴内的土壤自然含水量。结果表明,采用上述蓄水保墒技术措施的土壤自然含量和对照组的分别为21.36%、20.85%,采用蓄水保墒技术措施的土壤自然含水率较对照组的高0.51%,说明采用上述蓄水保墒技术措施可以提高土壤的自然含水量。据研究,在土壤水分亏缺的情况下,土壤自然含水量的增加可以显著提高杉木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

4.2 成活率和生长量调查结果与分析 白沙国有林场2008年、2011年当年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调查结果显示,综合运用上述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的和对照组各调查300株幼树,运用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的造林成活率达到95%,平均树高78.7cm,平均地径1.1cm,顶部萌发新枝数量平均每株31个;对照组未运用任何抗旱措施,成活率78%,平均树高63.5cm,平均地径0.9cm,萌发新枝数量平均每株22个。经对照分析,综合应用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的造林成活率比对照组提高了17%,平均树高、平均地径前者比后者高出15.2cm和0.2cm,且新枝萌发数量多,树冠较大,幼树生长健壮。

4.3 整地对杉木中幼林生长的影响 研究表明,整地对杉木中幼林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早期,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6],可见不必过分强调整地规格,以节约整地成本,减少水土流失。也就是说,在冬春连旱季节,由于挖暗穴、没有回表土、土壤没有经过风化,而且挖穴规格较小,对杉木林分生长量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5 结语

人工更新造林的关键在于保住苗木体内的水分和根际土壤的水分。通过采取整地保墒、苗木处理和科学栽植等一系列抗旱造林技术措施,作为应对冬春连旱现象的必要造林技术措施,在正常的造林投资下,能够大幅提高冬春连旱季节的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对造林绿化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俞新妥.杉木栽培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冠纪烈,尹五元.土壤含水量对苗木造林成活的影响[J].内蒙古林业科技,1983,2:23-26.

[3]齐鸿儒,张放,谭学仁,等.苗木含水量与造林成活率关系的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1989,5:12-16.

[4]马祥庆,范繁荣,黄长辉,等.提高杉木超级苗造林成活率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1993,20(2):74-76.

[5]黄昌勇.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6]贺果山,陈孝,陈双武,等.不同整地方式对杉木生长影响的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1994,21(1):26-28.

(责编:张宏民)

上一篇:莆田东圳库区流域防护林体系修复与重建 下一篇:含山县木荷防火林带构建关键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