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急诊静脉用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时间:2022-10-27 09:15:13

我院急诊静脉用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急诊静脉用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减少抗菌药物使用的不良后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急诊输液处方1 000张,对抗菌药物的种类、用法、用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头孢类抗生素应用量最大,其次为克林霉素。其中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有175张,占使用抗菌药物的17.5%。结论:用药情况基本合理,但仍需进一步提高用药水平,尤其是静脉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 抗菌药物;处方;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a)-103-02

抗菌药物是指由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在其生命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抑制或影响他种生物功能的有机物质抗生素及人工半合成、全合成的一类化学药物的总称。抗菌药物属于抗微生物药物,它们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重要药物。由于抗生素的应用,许多传染病的死亡率有了很大的下降,以往人们认为无法挽救的疾病也得以治疗。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也给治疗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如药物的毒性反应、变态反应、二重感染以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等。随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实施,我院越来越关注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系指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采用适宜的剂量及疗程,使感染部位抗菌药物浓度足够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生长,但又保持在对人体细胞毒性水平之下,以达到杀灭病原微生物及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采用相应措施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防止各种不良后果的产生。随机抽查我院急诊静脉输液处方,分析各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对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从我院2007年急诊输液处方中随机抽取出1 000张应用静脉抗菌药物的处方。

1.2 方法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和相关文献为理论依据,对处方中抗菌药物的给药间隔时间、溶媒选用、给药剂量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共审核抗菌药物处方1 000张,其中头孢类抗生素应用量最大,其次为克林霉素。1 000张处方中存在不合理用药175张,占所查处方总数的17.5%。见表1,2。

3讨论

资料分析显示,抗菌药物在我院急诊首选头孢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系由支顶头孢子菌培养液中的一种有效成分头孢菌素C中分离到活性母核7-氨基头孢烯酸(7-ACA),经加上各种侧链结构而制成的一系列半合成抗生素。头孢菌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变态反应少、与青霉素仅有部分交叉过敏性、临床疗效高、毒性较低等优点。此类药品因强大的广谱抗菌效能和良好的安全性能成为目前抗感染用药首选,这种用药趋势是合理的。青霉素应用过低,仅占0.7%,且患者全部为自费。青霉素对处于繁殖期、正大量合成细胞壁的细菌作用较强,而对已合成细胞壁,处于静止期者作用较弱,能干扰细胞壁肽聚糖的生物合成,为繁殖期G+菌的杀菌剂。青霉素有抗菌谱窄、不耐酸、不耐酶、易产生耐药性、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等缺点。本次审查处方,不合理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的17.5%。

3.1给药方案不合理

即给药次数(间隔)不合理。头孢菌素、克林霉素等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是指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杀菌活性有关,通常在药物浓度达到对细菌MIC(最低抑菌浓度)的4~5倍时,杀菌速率达饱和状态,药物浓度继续增高时其杀菌活性和杀菌速率无明显改变,但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对细菌MIC时间的长短有关,血或组织内药物浓度低于MIC值时,细菌可迅速重新生长繁殖。因此杀菌效果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细菌的MIC的时间[1]。此类药物无PAE(抗菌后效应),使用原则是将给药间隔缩短,而不是将每次剂量增大,一般3~4个t1/2(消除半衰期)给药一次,每日用量为总量的1/4~1/3。例如,青霉素的t1/2为30 min,一天宜2~4次给药。本次审方,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一天1次给药,一天的总药量一次给予,占不合理用药的58.3%。这样不但不能达到有效抗菌,而且毒副反应增大,极易导致耐药菌株出现。

3.2药理拮抗

繁殖期杀菌剂与抑菌剂合用,如头孢米诺钠+克林霉素。头孢米诺钠是繁殖期的杀菌剂,可抑制细胞壁合成,并与肽聚糖结合,抑制肽聚糖与脂蛋白结合以促进溶菌,在短时间内显示很强的杀菌力。克林霉素是繁殖期抑菌剂,克林霉素的作用机制是穿过细胞外膜,与核糖体50S亚基的23S结合,阻碍细菌细胞肽链的延伸,该类药物可迅速阻断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使细菌由繁殖期进入静止期。头孢菌素对静止期细菌无法发挥杀菌效能[2]。因此应避免合用。

3.3 使用溶媒不当

青霉素是一种有机弱酸,常用其钾盐或钠盐的干燥粉末,性状稳定,易溶于水。青霉素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在强酸条件下,发生裂解,生成青霉酸和青霉醛酸。青霉醛酸不稳定,释放出二氧化碳,生成青霉醛。在稀酸条件下,分解生成青霉胺和青霉醛,使青霉素失去活性。青霉素及某些头孢菌素在pH小于4时分解较快,5%葡萄糖注射液pH3.2~5.5,加速降解灭活[3],宜选用0.9%盐水作溶媒。

3.4 给药剂量偏大

如克林霉素说明中明确,中度感染每次0.6 g,bid~qd,重度感染每次1.2 g,bid~qd。正常人的药代动力学表明:单次静脉滴注0.6 g克林霉素,血液中克林霉素立即达到高峰,浓度约为11.09 mg/L,8 h血药浓度约为1.69 mg/L,克林霉素的血清消除半衰期成人约为3 h,处方中1.8 g,qd的处方45张。给药剂量偏大,可造成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病人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依替米星说明书规定,对于肾功能正常的成人,一日2次(每12小时1次,0.10~0.15 g/次),健康成人一次静脉滴注0.10、0.15 g硫酸依替米星后血清药物浓度分别为11.30、14.60 mg/L,血液药物清除半衰期约为1.5 h。可是处方中依替米星0.3 g,qd,有15张,给药剂量偏大,可出现毒性反应。依替米星为半合成水溶性抗生素,属氨基糖苷类。所有氨基糖苷类均具有可逆或不可逆的第八对脑神经毒性(前庭、耳蜗神经)和肾毒性。因此给药剂量偏大会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甚至出现药物的毒性反应。

本次处方审查结果显示,我院急诊静脉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用药现象。为使我院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建议急诊医生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范使用抗感染药物。

[参考文献]

[1]侯鹏鹏.791张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处方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 20(4):480.

[2]谢惠明.合理用药[M].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卷[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62.

[4]徐叔云.临床药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5]李端.药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收稿日期:2008-01-3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半腱肌腱与腓肠肌内侧头联合重建后交叉韧带 下一篇:血液透析滤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CRP、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