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境中品味人生和母爱

时间:2022-10-27 08:33:56

在困境中品味人生和母爱

史铁生,一个身残志不残的有为青年,用自己的手紧握人生的笔,当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当杂志书籍上印有“史铁生”的名字时,他向天堂的母亲微笑:“母亲,我终于成功了。”他用自己的意志用母亲这坚强的后盾为自己开辟了一条新的人生之路。《我与地坛》这篇文章详细的写出了当残疾之后的日子里,彷徨苦闷不幸,然而却忽略了背后母亲关切的目光,正如文中一句话“那时她的儿子还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总是要加倍的”。

《我与地坛》中流露着对人生的感悟,人最大的敌人是他自己,当面对厄运时最重要的是战胜自己,好象是地坛等待着他的出生,然后又等待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对于史铁生来说,这是当头一棒,难堪的一击,人生的壕堑,一场灾难,他的情绪一落千丈,变得消极颓废。在残废后的最初几年里他没有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没有了。史铁生在寻找中发现了那个地坛,正如他在某篇小说中写到“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好像是上帝的精心安排”。的确这个时候他来到地坛这个小世界就是为了逃避外面这个纷纷扰扰的大世界。

在这个地坛中史铁生对它做了最真实的描写,文中所写的“园子荒芜但是不衰败”。在他看来,它是有生命的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的停在枝头;蚂蚁摇头晃脑猛然间想透些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尽管爬得不耐烦,停下来用心祈祷一番,便支开翅膀飞上天;露珠在树叶上满满的滚动着,不断聚集眼看着就要把树枝压弯,轰然坠地摔出万丈光芒。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发出的响动,悉悉簌簌的片刻不息,从文中这几句话中看出地坛是一个寂静但是不缺乏生命力的园子。

其实,他应该感谢这个地坛,地坛的荒芜冷落和他的灰心丧气默契契合,他的颓废找到了归宿,地坛的景物启开了他悟的阀门,让他从精神的空虚中爬了出来,精神得到空前的解脱。古殿饱受四百年风雨的侵蚀仍然能够面对生活,仍然有“敌人围我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英雄本色,在园子里古老的柏树不因时代的久远而丧失继续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愈生长愈显历史的沧桑,愈具有历史的韵味,落叶虽然不断的遭受着早霜和晚风的双重侵袭但是它仍然坚强的挺立在枝头,毫不屈服,毫不动摇。

这座古园虽然破败、孤寂和凄凉,但是历经久远的历史它仍然挺立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大有“千磨万击还坚韧,任而东西南北风”的大无畏精神,大有蔑视一切唯我独尊的英雄气概,史铁生把自己置身在这所静静的古园中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和休憩,可以说,这座古园连同它的一切让史铁生醍醐灌顶,这样的古殿和残疾了双腿的他相类似;这凄凉的环境和他凄凉的心、灰黯的人生相类似。古殿能够如此坚忍顽强的屹立、存在着向人们彰显出其历史沧桑悠久的魅力,人何以堪?

史铁生在古园中得到永恒的真谛。地坛是他的象征,纵然自己双腿残疾了,但是他也有权利奋斗拼搏,有权利过幸福美好的生活,有权利拥有一份让人们羡慕的人生。在困难厄运面前,要坚强的活着,用坚韧的心去面对,纵然惊受暴风雨无尽的侵袭,但是人千万不能被厄运打垮,要在困难中坚强的屹立着,塑造永不言败的心和岿然不动的灵魂。太阳仍然会升起,纵然有乌云也不能掩盖其全部的光辉。人生之路会越走越宽,越来越光明,充满希望的活下去,也许在那一刻,史铁生真得清醒了,前所未有的。

同时在这篇文章中关于“死”的理解和感悟让你颇为心动,史铁生在地坛中明白了一个道理。正如文中所说的“一个人出了事,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是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而是一个人必然会降临的事情。”史铁生意识到自己虽然双腿残疾了但是这并不等于生病的结束,从残疾到死还有一段相当长的经历,残疾并不等于死。上帝安排了人的生,也安排了人的死,所以死不是我们所能支配的,我们只有享受生命的权利。

从另一方面来说,死是对生命生活的逃避,它是一个懦夫的代名词,逃避自我价值的实现,逃避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一个人死了但是却让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那种感觉让人痛彻心扉,让人难以承受,父母辛苦养育我们成人,然而还没有回报父母,就选择了死亡和逃避,你没有尽到为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没有让父母享受到晚年的天伦之乐,这是你为人子女的遗憾,也是父母的遗憾,在史铁生看来,死让你得到了解脱,但是带来更多的是负罪感和歉疚感。在这个古园中,史铁生对“死”的认识大彻大悟,这是一种超然脱俗的认识,这些认识使他以往的颓废烟消云散,荡然无存。他从精神空虚,内心彷徨的困境中走了出来,他彻底的得到了重生。

在解读《我于地坛》中,除去在困境中的人生感悟之外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就是母爱,这是一种超越一切包容一切的爱。双腿残疾之后的史铁生脾气爆躁,不在家的时候就一个人摇着轮椅向那静静的地坛前进,母亲知道有些事情不应该问,她也不问。她深知史铁生的脾气,所以给他留出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当一次,史铁生已经摇车出去想起一件什么事情又回来的时候,看见母亲仍然站在原地,还是送他走时的那个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个墙角,对我的回来竟然一时间没有反应。

母亲一生围儿子操劳,在史铁生彷徨的日子里她忍耐着,做着最坏的准备,从来没有要求史铁生为她想想。她心疼儿子,情愿残疾的是她不是儿子,她想,只要儿子能够活下去,哪怕让自己死都行;她担心儿子,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史铁生也得有一条路通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能够找到。在史铁生看来,他的母亲是活得最累的母亲。

当母亲去世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的自私,应该为母亲想想,某次他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有想到这个园子有这么大“,他潸然泪下,他又想起了母亲的辛苦和劳累,母亲的视力不好,在其中要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他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但是处处都有他的车辙,有过他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我与地坛》中所渗透出来的深沉的母爱让人为之感动和动容。天下的子女们要善待自己的父母,他们含辛茹苦,饱尝心酸,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我们,我们这些子女应该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让他们晚年幸福安康。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她宽容,在史铁生脾气爆躁的时候能够忍耐自己儿子的错误;她善良,为了儿子操劳一生;在她生前用自己的辛勤和艰辛让儿子的灵魂和心灵从轮椅上站起来了,让儿子有勇气一个人面对前面路途中的风风雨雨;她去世之后在儿子的心中站成了一坐不朽的丰碑,在儿子的生命灵魂中永存着。她是中国母亲的缩影,她更是天下母亲的代表。可以说,天底下的母亲都是英雄,当之无愧的英雄。

母爱永远是说不完的话题。《我与地坛》中用平淡无奇的语言,在平实中讲述着人间最伟大的爱,这种在平淡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让人感动。天下的儿女们,趁父母健在的时候赶紧尽一份孝心吧,因为我们的父母是天下最伟大的人。别忘了“树欲静而风不至,子欲养而亲不待”。

上一篇:通过人际交往促进3—6岁幼儿语言发展 下一篇:拯救一个灵魂,还你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