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国际化及对中国的借鉴

时间:2022-10-27 07:36:56

美元国际化及对中国的借鉴

摘要:美元的国际霸权是历史形成的。美国的经济实力及综合国力是美元国际霸权形成的基础,两次世界大战等事件为美元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加速了关元霸权的形成。本报告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美元国际化演进过程的五个阶段,分析了促成美元国际化的几个重要因素,总结了美元国际化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元;国际化;借鉴

中图分类号:F8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8)05-0061-05

按照麦金农的说法,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可以被称为“世界美元本位”,因为从很多方面看,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美元既是重要的价值储藏手段,也是外汇市场的主要交易货币,在以外币标价的银行间跨国头寸中,美元占据绝对优势,在以外币标价的银行本国头寸中,美元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而且美元还是国际贸易的主要计价货币,同时很多国家货币显性或隐性地钉住美元以及美元化现象客观上巩固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一、美元国际化进程

第一阶段:1914年一战爆发至1939年二战爆发前,美元逐渐成为强势货币。

一战使参战国受到重创,但美国远离战场,本土经济未遭破坏,而且还发了一笔战争财,拥有了大量的黄金储备。为打击英镑,扶植和加强美元的国际地位,美国决定恢复金本位制。此时在黄金储备及确保货币稳定性方面,美国已具有绝对优势,其他国家都已无力恢复金本位制。美元一枝独秀,与黄金保持稳定的兑换关系,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20世纪30年代,一批国家聚集在美元周围,形成美元区。

但在这一时期,无论从实力还是时机上来说,美元独霸世界的条件都还不够成熟。而英镑虽已现颓势,但它在世界特别是在英镑区内仍具有相当影响。二战爆发前夕,英镑区规模扩展到最大程度,不仅包括英联邦国家,还包括葡萄牙、芬兰等许多欧洲国家,以及埃及、日本、泰国和阿根廷等非欧洲国家。

第二阶段:1939年二战爆发至1945年二战结束,美元进一步挤压英镑。

二战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主要国家力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德国、意大利、日本遭到毁灭性打击,英国、法国受到重创。相比之下,美国凭借《租借法案》为盟国提供军火而再次发了一笔战争财。美国经济实力大增,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为美元霸权的建立创造了必要条件。

1943年,美英两国政府从本国利益出发,设计了新的国际货币秩序,分别提出“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美国最终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而胜出,英国被迫接受“怀特计划”。

1944年7月,44个国家代表在美国新罕布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一致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定书》及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国际复兴和开发银行(即后来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实际上控制在美国手中。《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原则和运行机制。“双挂钩”机制构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内容。《布雷顿森林协定》的达成,标志着美元初步获得了世界货币的霸主地位。

第三阶段:1945年二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确立主导地位,最终成为国际货币。

二战后,美国继续借助美元,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更大的利益。其中,建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重要的一步。多边性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主张大幅度削减关税及消除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目的是大量输出美国商品,抢占国际市场。“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为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提供了便利,在世界贸易中,美元作为唯一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其重要性无以伦比。因此,美国凭借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构筑起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多边经济体制,也夯实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同时,美国趁战后其他西方国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不断打击自己的竞争对手,为美元成为国际货币扫清障碍。美国趁战后英国经济濒于崩溃、亟需援助之机,以英国必须承认美元的霸主地位等条件为前提,向英国提供巨额贷款。1946年7月开始生效的贷款协定中,美国一次性给予英国37.5亿美元的巨额贷款,但提出了苛刻的条件;主要包括:贷款以英国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先决条件,也就是要求英国必须承认美国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领导权和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要求英国对美国在贸易上实行无差别待遇;英国应在贷款生效一年后取消英镑区的外汇管制,允许英镑区各国实现英镑与美元的自由兑换。虽然英国并没有完全实施这些条款,英镑最终没有实现自由兑换,但在这场争夺中,英国元气大伤,英镑的国际地位进一步被削弱。为加强美元的地位,美国还迫使英镑大幅度贬值,以进一步削弱英镑的地位。

此外,美国还采取了一系列扩张政策。在经济上,美国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马歇尔计划”,在帮助西欧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同时,通过贷款和援助,竭力对它们进行经济渗透和控制。1947-1949年,仅接受“马歇尔计划”和参与“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的十几个西欧国家,对美国的贸易赤字就高达116亿美元。这些国家需要大量的美元来填补赤字,而又得不到足够的美元,从而造成了普遍的“美元荒”。“美元荒”一直持续到1958年西欧国家经济基本复苏。在“美元荒”阶段,美元是唯一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国际货币体系名副其实地成为美元本位体系,“美元荒”是美元完全确立世界货币霸主地位的标志。

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美元危机频频爆发,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瓦解,美元霸权由盛相对转衰。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霸权盛极而衰的表现是美元危机频频爆发,衰落的标志是该体系的最终瓦解。美元霸权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经济实力持续减弱和国际经济地位下降,直接原因是国际收支逆差不断恶化。同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矛盾是不容忽视的制度因素。

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美国就必须以逆差形式为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提供清偿力,同时还要保持美元的信用,维持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为了满足世界各国对美元的需要,美国只能通过对外负债形式提供美元,也就是国际收支持续逆差。然而国际收支长期逆差,普遍的“美元灾”引发美元危机,美元就必须贬值而不能按官价兑换黄金。美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这种两难处境,被称为“特里芬两难”。

造成国际收支逆差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经济实力的削弱。美国在二战后实行的扩张性政策,不但没有克服经济危机,反而使危机加重,而且还引起了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美国在二战后的28年内有19年存在财政赤字,累计超过1500亿美元。财政赤字引起

经常性的通货膨胀,使美元的国内购买力在1944-1973年内下降了45%。经济危机、财政金融危机交织并发,使美国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大大削弱了美国的经济实力,也动摇了美元霸权的经济基础。1960年10月,爆发了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这场危机的爆发意味着二战后建立的美元霸权开始动摇。此后,美元危机频频爆发。迫于形势,尼克松总统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美元兑换黄金。“新经济政策”的推行,意味着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大支柱坍崩。到1973年3月,主要国家货币与美元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支柱均已倒塌,二战后实行了近30年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美元的霸权地位遭到极大削弱。

第五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美元霸权得到调整并重振。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由于美国经济政策调整、国际协调加强以及国际货币制度惯性等因素,美元地位开始恢复。进入90年代,美元霸权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

于1978年4月1日正式生效的《牙买加协定》正式宣告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牙买加体系的新阶段。牙买加体系抛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以美元为中心的“双挂钩”制度,规定将“特别提款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从而削弱了美元及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但是,《牙买加协定》是在保留和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前提下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种改革,不是完全摒弃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牙买加体系,是由“美元一黄金本位制”过渡到“美元本位制”。美元的国际地位虽然已明显削弱,但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尽管在牙买加体系初期,美元在各国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并在1990年降至历史最低点,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元在国际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又呈回升之势,逐渐恢复到国际储备的2/3左右。

尽管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日本、德国和一批新兴国家成长为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力量,但美国仍然是世界头号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在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没有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具有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实力和影响力。美国既是制造业大国,又是资源大国和农业大国,而且在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具有无可争议的世界领先水平,加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抓住时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和“新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美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美国经济的转机,也是美元地位的转机。首先,美国经济在90年代出现历史上最长的增长期,使得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美国的变化,美元地位的回升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美国通胀降至多年来低点,财政赤字状况改善甚至出现赢余,使人们对美国经济的信心增强,也间接增强了美元地位。第三,美国国内政治稳定,经济较为开放,国内市场规模和成熟程度都堪称世界第一,金融市场完善和发达程度是其他国家和地区难以取代的,这进一步提升了美元的国际地位。综合来看,当今美元霸权依然拥有领先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美元的国际地位依然稳固。

二、影响美元国际化的因素分析

1、美国经济持续增长是美元国际化的基础。

一国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其货币的国际地位。纵观美国经济霸权和美元成为国际货币的发展史,二者虽然在不同阶段的强弱表现并不完全同步,但在发展趋势上基本一致,表明美国经济实力对美元国际化起着决定性作用。美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见表1)。

一战之前,美国工业生产发展迅速,但经济实力以及美元离称霸世界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世界大战的爆发,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美国迅速崛起为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国。随着美国经济的崛起,美元也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

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国际经济地位开始经历重要转变,经济霸权逐渐衰弱,美元霸权也随之衰落。60年代美国政府竭力奉行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另外迅速发展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使美国经济在1961-1969年期间出现持续繁荣。然而在这一时期,其他国家发展更快(见表2)。1960年,苏联已是当时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美国的经济霸权受到了威胁。60年代末,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历史上最长的经济扩张期。1991-2001年期间年均经济增长率为3.4%,高于日本的1.1%和欧盟的2.0%;失业率从扩张期开始时的7%以上降至3.9%,通胀率降至3%以下,均为30年来最低水平,实现了低通胀下的稳定增长。同时,竞争对手实力的削弱衬托了美国的经济地位。欧洲经济受制于结构性问题,长期处于低增长与高失业率并存的困境。两德统一的负担,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德国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是日本经济发展“失去的10年”。亚洲金融危机对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大部分国家以沉重打击,提高了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影响力,增强了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当前,美国经济周期并没有消失,经济的持续繁荣留下了“后遗症”,但经济波动幅度明显减小。从技术创新、经济结构调整、劳动生产率增长和市场机制等方面来看,美国仍然较欧洲和日本有更大优势,美国经济前景相对较好。总体来看,在今后一个时期,美国仍可能保持乃至增强在西方经济中的领先地位,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主导地位短期内不会明显改变。

2、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较完善的监管体制是美元国际化的重要条件。

美国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健全的基础设施、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以及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能够给世界投资者提供最广泛和安全的选择,这为美元国际货币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坚强支持。美元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具有较高的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吸引了众多国家和投资者持有美元资产。

3、美元化既是美元国际化的推动力量,又是美元国际化的重要内容。

从广义上讲,美元化是指一种或若干种外国货币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国内的金融中介,担当交换媒介、记账单位或价值储藏手段的职能。

美元化与美元国际化之间是相互推动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观察美元国际化的过程,发现美元实际是借助两次世界大战瞬间成长起来的。一战前夕,美国市场兴起,成为当时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和项目投资源。一战的爆发使参战国政局动荡,引起投资者对本国经济信心动摇,因而将目光转向美国,使美国获得源源不断的急需资金,美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在二战中,美国虽然参与战争,但是经济的强势使它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并乘机占领了广大的国际市场。经历两次战争的美国,积累了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将原先居于霸主地位的英国远远甩在身后,成为世界的新霸主。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向西欧

国家输出资金,帮助它们实现经济复兴。之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更是强化了美元“一币独大”的地位,美元化的表现也越来越深入。从美元的经验来看,伴随着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确立,美元化现象开始产生,最初也许只发生在国际支付手段的美元化方面。当美元化不断发展,不再局限于国际支付,价值储藏手段上的美元化越来越突出,美元的国际地位也越来越得到强化。总体而言,美元首先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而出现在国际货币舞台上,此后美元化为其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助推力量,同时美元化也因美元国际化的发展而更加普遍。因此,美元化与美元国际化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国通过美元化,不断提高和巩固了美元的国际地位。

4、美国政府的对外援助也助推了美元国际化。

战后美国对外援助使其他国家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依附于美国,美元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战后,各资本主义大国都忙于恢复经济,国内物资和食品紧缺,外汇资金乏,普遍闹“美元荒”,处处需要美元和美援。1947年3月,杜鲁门在美国国会联席会议上作了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演说,要求国会批准给予希、土几亿美元的援助。继杜鲁门之后,美国于40年代末50年代初提出并实施了“马歇尔计划”。从1948年4月到1951年底,美国向欧洲提供了110亿美元以上的援助,1951年以后到1953年,欧洲又接受了26亿美元援助。

对日本,1949年美国为其制定了经济复兴的“道奇路线”,在“占领地区救济基金”和“占领地区经济复兴基金”的名义下,向日本提供了大量贷款和援助,同时迫使日本在经济上对美国开放,为美国控制日本打下了基础。

5、其他国际货币的相对较弱为美元国际化提供了空间。

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货币的过程,也是美国经济称霸世界、英国经济逐步衰落的过程,英镑的衰落为美元的崛起提供了契机。一战不仅使英国失去海上霸权地位,使赖以支撑英镑体系的国际分工格局改变,也使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受到沉重力,击,英镑的国际地位大为削弱,而美元的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二战后,英国的综合国力受到极大削弱,经济发展缓慢,通胀和失业并发。美国的经济和军事优势以及国际政治影响都已远远超过英国,美元也理所当然地取代英镑而成为主要国际货币。虽然目前美元霸权有所衰弱,欧元、日元逐步兴起,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性依然无可比拟,其地位不会轻易被动摇。

6、坚挺的汇率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条件和表现。

美元汇率在其国际化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走势,与其国际地位基本呈正相关关系。美元大幅升值阶段正是美元国际地位提高和确立的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后期,美元国际地位有所下降,相应地其汇率也趋于疲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汇率波动加大,美元的国际地位进一步下滑。

三、美元国际化对中国的借鉴

(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是货币国际化的基础

一国的经济实力是该国货币成长为国际货币的基本条件。根据Frankel的研究,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如果一个大国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一个百分点,其货币在中央银行储备中的比重将增加1.33%;按照实际汇率计算,如果一个大国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一个百分点,其货币在中央银行储备中的比重将增加0.55%。战后,美国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的地位决定了国际经济对美元的需求,以美元作为计价货币。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前和其崩溃后,没有制度来确定美元的国际货币角色,但美元能够满足多方面经济需要的特性是一个无形的制度安排。美元能够成为被钉住货币,有的国家实行美元化,都说明美元承担了类似世界公共物品的角色,它能满足更广泛的官方和私人的需求。因此,美元国际化是美国在世界经济中重要性的体现,广而言之,一国货币的国际货币地位是建立在该国经济实力基础上的。

(二)发达的金融市场与规范的监管体制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条件

成熟、发达的金融市场是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必要条件。发达的金融市场除了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以外,还要有一整套规范的监管体制来提供制度保障,包括分工明确的金融监管机构来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和提供完全的金融环境,以及合理完善的金融监管法规来为金融体系提供运作规则。

(三)独立的中央银行制度和货币政策公信力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支撑

中央银行必须抵制实际经济部门尤其是出口部门要求货币贬值以出售更多产品的压力。如果想要让其他国家的居民和企业对其货币价值有信心,该国货币的汇率波动性不能太大,尤其是不能够让公众对未来有通货膨胀的预期,这需要中央银行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制定的货币政策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四)对外援助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国通过对外援助,可以使本国商品流向受援助国,缓解商品过剩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压力;同时,为他国提供对外援助资金,扩大本国货币在国际上的使用范围。对外援助不是单方面提供援助,而是伴随着很多经济和政治条件,使接受援助国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依附于提供援助国,这有利于增强提供援助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高其货币的国际地位。

(五)其他货币相对强弱是影响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因素

一国货币的国际影响力,与同时期其他货币实力的强弱有很大关联,其他货币的强弱是影响一国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因素。

上一篇:第三方支付业务的洗钱风险分析及监管建议 下一篇: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前提下的人民币汇率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