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军火之谜

时间:2022-10-27 06:33:26

在60年前的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战斗最为激烈的。经过65昼夜的浴血奋战,人民共歼敌55.5万余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三大战役从根本上动摇了蒋家王朝的统治。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

在淮海战役中,山东人民用成千上万的小推车将我军所需的军用物资一点一点送到前线。而弹药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么。这些弹药是怎样几经周折运送到战场上的呢?记者走访了当年淮海战役中军需物资的中转站――山东戚海俚岛镇,将那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还原于世人面前。

元帅对于淮海战役有一句妇孺皆知的概括: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而鲜为人知的是粟裕将军的话:华东战场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人民的小推车和大连生产的炮弹。山东人民的小推车自不必说。在3年解放战争中,山东人民有700多万人加入到支前行列,将4亿多公斤粮食及大量的作战物资运达前方,保证了“兵马未到,粮草先行”。粮食源源不断地乘着山东老百姓的车轮驶向前线,为淮海战役不断注入血液。令人费解的是,粟裕将大连的炮弹与山东的小推车一并提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大连的炮弹是在哪里登陆的,又是怎样运往前线的呢?

60年前在威海市俚岛小镇发生的那段历史一直沉默着,亲历其中的人们大多数已经故去,往日的码头与商行早已没了踪影。然而,历史的辉煌终究在粟裕将军一句话的提示和记者的按图索骥下慢慢浮出了水面。

大连:后方军工厂

“炮弹都是从大连运过来的。”记者采访的1O多名当年参与过俚岛军火运输的老人们都样说。

1945年8月22日。苏联根据《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规定,派兵进驻旅大地区并实行军事管制。

大连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占领的工业城市,日本投降后,虽然工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钢铁、机械、化工等行业基础未被摧毁。1946年11月,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利用大连近代化工业基础和海上运输的便利条件。进行兵工生产。支援解放战争。当时,大连的大型企业几乎都由苏军军管,经大连党组织与苏军交涉,得到苏军的默许和支持。1947年7月,苏军将化学厂、钢铁厂等企业移交中方.我党第一个大型军工企业――建新公司在大连正式成立。

从1947年至1950年的4年时间里,建新公司共生产日式三八、九四、一二四和美式七五山炮弹54万余发;药筒26万余个;自配M式野山加引信9.5万个。改产掷弹引信55.6万个。修理旧引信16.2万个;生产美式、白式底火60.9万个。雷管24万只。六O迫击炮1430门。苏式冲锋枪1563支;生产弹体钢3000多吨,各种型号无烟药450吨。其中,除为辽沈战役提供百余吨炸药外,绝大部分经海路越过军队的封锁,送到山东半岛东端俚岛的我军物资接送站,再由山东支前大军用成千上万辆小推车运往华东前线。

俚岛:天时 地利 人和

当时东北还处在军的控制之下,大连在苏军的驻守下就如同国统区中一个小小的孤岛,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畅达外界的出海口。因此当时运送炮弹的线路只有一条:海路,即由大连把军需物资海运至山东半岛的某个港口。山东半岛良港众多,为什么登陆地点偏偏选择交通不便、不为人知的威海市俚岛镇呢?

从天时上看,当时胶东地区(胶莱河以东的山东半岛地区)还没有解放。大部分区域为所控制,我军控制的港口只有威海市辖内的石岛、龙须岛、俚岛、南我岛等几个小港,而在这些小港中,为何偏偏选择俚岛呢?

记者走访了俚岛镇小盐滩村的村民刘夕卿、杨兆平等老人。刘夕卿今年93岁,解放战争快结束时担任过俚岛区海上稽查队的队长.尽管没有参加过炮弹运输,但是了解俚岛老港的布局。杨兆平,72岁,当时年纪尚小,却亲眼目睹了炮弹的运送。

他们向记者回忆道:当时的俚岛镇规模不大。只有东街西街。三纵两横。但是在荣成县的众多小港中还是比较繁华的,俚岛是当时全县的商贸中心。附近的石岛、夏庄等镇的商贩都到这里进货、做生意。小港周围的交通相对要好一些,尽管当时没有柏油马路,但俚岛镇的泥路修得还中规中矩。俚岛港的地理位置很优越,它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海岸线长80华里。是天然避风良港,东有外遮岛挡住东南风,西北有层峦小山削弱西北风。港口三面环山,只有东部一个开口。比较隐蔽。这些条件是其他小港无法相比的。

战争的后勤支援离不开群众的支持,而我军在俚岛的群众基础也是深厚而强大的。俚岛所属的荣成县是老解放区,动员群众力量不成问题。

海运:瞒天过海

在我军尚无海上作战能力的条件下,黄海和渤海更大的制海权依然由军所控制,他们力图封锁辽东半岛到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线。尽管因苏联的干涉,军封锁海上运输的企图受到很大阻碍,然而军需船只一旦出海,就会暴露在军队的火力之下。

记者查阅了1947年的相关资料后发现:1947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华东局致电中共中央东北局并中共中央称:“国顽近集中10余炮舰阻我烟台大连交通,已有大小炮舰30余艇往走,如无法保证海上交通安全,则运粮运药均很困难,望与友方(苏联)研究,打破国顽海上封锁办法,最好友方经派商船开至烟台将我方物件一次运送完毕并运回粮食物资,我们只能运用商人帆船星夜偷运部分。”从中我们看出当时的运送方法是,粮食药品等生活物资以苏联商船为主力运送,我军自身只能利用晚问秘密运送一部分.那么怎样才能彻底突破的海上封锁。将军需物资安全快速地运往目的地呢?

记者从当年运送军火的村民中了解到一些情况:

杨云举,90岁,刘家圈村村民;袁正杰,73岁,峨石村村民。两人均参加过当年的炮弹运输。他们告诉记者,为了避免被军发现,船只行驶的路线呈“大于号”。

袁正杰:“从大连出发,不是直接到俚岛的,而是先到朝鲜再到俚岛。”

杨云举:“运炮弹的船是从高丽方向驶至俚岛的。”

那么运输的船是军船还是民船呢?

杨永尧,76岁,小盐滩村村民,其父在解放战争期间在俚岛港做卸货算账的会计。参加过军需物资的港口搬运工作。他告诉记者:“船是木头的,过去叫汽排子,机器的,烧柴油的。”

“船上有个两层楼的小房子。我们叫它舵楼子。一般能运三四百吨货物。”杨永尧说。

为了绕过军的封锁,我军采用的是36计中的“瞒天过海”,先从大连出发朝东驶入朝鲜海域(或者公海),之后掉头沿西南方向朝俚岛进发,这样在开始运输的时候可以使误认为是驶往朝鲜半岛的商船,在驶向俚岛的过程中,又会让军当做是从朝鲜来的商船,从而放松警惕。同时,由于军没有足够的舰艇对这一海域进行全面的封锁,疏而有漏,我

军的军需运输船就这样绕过封锁,驶向了解放区。

杨永尧告诉记者,军需船只从大连绕道到俚岛大约需要一天一夜,“晚上从大连发船,天亮到俚岛。”

为了避免汽船声音过大,当时的船上还装有“消音装置”。杨永尧说:“当时为了不让那么大的声音被军发现,就在船上的烟囱上套个大桶。”

俚岛:记忆碎片

军没有想到我军能在他们眼皮子底下把军需物资一船一船地运到俚岛,他们更没想到,俚岛这个当时人口不过千人的小渔港竟然转移了数量惊人的军需物资。1947年前后的俚岛是宁静而又热闹的,在繁华的商业活动的掩盖下,一场声势浩大的军需物资大转移在这里秘密进行着,炮弹、汽油、生铁等源源不断地从这里沿着乡村土路,一站接着一站地运往前线。

记者调查的当事人在一点上达成共识:他们都说军需是给淮海战役运的。整个军需物资的大转移是组织严密、分工细致的:从大船搬运到小船,从小船卸到岸上,再由岸上陆路运输,整个过程环环相接,充分体现了我党战时工作的高效和缜密。

杨云举老人曾运炮弹到外地,据他讲.装炮弹的箱子有1米长、30厘米宽,一个箱子重70来斤。至于其他军需物资,老人们告诉我们,还有铜板、铁砣子,300多斤的汽油桶得五六个人来抬。

由于俚岛是小港,几百吨的船舶是靠不到码头的,要想将这些货物运到岸上必须加上一道程序:用小舢板泊(摆渡)。小舢板就是当地人运货用的小船,长十四五米,最宽处两米左右。96岁的峨石村村民杨振加老人当年就负责从大船往小舢板上运炮弹。他告诉记者。他把炮弹一箱一箱地从大船上沿着半米宽的木板扛下来。从大船到小船之间的垂直高度有两层楼那么高。

杨永尧告诉记者,船上的货物卸到岸上。汽油都搬到俚岛东西两边的山腰。靠山排着,这样军的飞机发现不了。炮弹一类的军火就搬到东西大街的仓库里。当时老百姓的海草房也成为临时仓库。港口所在的俚岛村的村民的房子几乎都做过我军的仓库。军火箱子在转运过程中也有破损。所以,“军火从仓库运走后。地上满是硫磺”。

卸货的时候也是危险重重。

“我们在码头卸货的时候,军的飞机在头顶上过,机枪朝我们扫射,我们赶快跳进海里,心里那个怕呀。要命呀。”杨永尧回忆道。尽管如此。俚岛人民的支前热情并没有削减。“那阵儿的人思想可不得了,觉悟高。只要是听说是给共产党运炮弹。大家干劲都很足,卸一天货都不累。”

军需物资太多了。浚有现代交通工具,很多货物不能及时运走。“运不了就送到东兴公司。”记者采访的另一位老人杨云彬先意中向记者透露了这个没有任何记载的公司。记者在俚岛镇的调查中未能找到当年在东兴公司做事的任何人.只能从当年参与军火遣输的老人的记忆中搜索它的一些碎片。

据杨永尧老人回忆,东兴公司是1945年俚岛解放以后成立的。负责粮食和油脂的运输。根据记者综合其他老人回忆的片段后分析;东兴公司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一家负责战时军需供应的公司,由手当时胶东大部分地区被军占据。战局不定,在成立时不便公开身份,便以“公司”命名,可以隐蔽它的政治倾向,工作人员应该是地卞工作者。

推着小车一站又一站

支前运输人员的情况分为3种,第一种是临时民工,第二种是随军常备民工,第三种是二线常备民工。第=种在当地叫出夫,即当地共产党组织在每个村挑选兰五名群众随军前进;期限是几个月,吃喝睡都和军队在一起。由于出夫造成的田地不能耕种或农忙时节人力不够,当地政府会采取措施弥补或帮忙。中共中央华东局1946年11月18日规定:“出夫必须是全村合理负担,记工算账发工票,常备夫一个工算一个半工,出夫人之农作物得由村中及时还工,代耕代种,适当照顾其家庭生活,不得有违农时。”

从港口运往前线的陆路运输队属于前者,由于从大连来的军需船只时间不固定,因此不可能专门找人运输,每次来船都是党的地下组织单线联系,一级一级通知,当地党组织和各村负责人出来动员,当时动员群众参加支前工作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

袁正杰老人当时和父亲参与了军火的外运。他说当时村里有小车的农户都参与了。作为当年参与军火运输的一员,老人记忆犹新:“俺爹推(小车),我拉,小车是木头轱辘,能推4箱炮弹,一箱70斤,当时运的不光有炮弹,还有军事原材料,运到文登大水泊,最远送到了文登七里塘。”

袁正杰还告诉记者,他运一趟可以领25斤玉米,货送到目的地要开单据,清点货物,目的地都是一个露天的大空地,货物就堆在那里。

杨云举也是当年运货的一员,他说: “运到西边文登城是120里路,还要往西运70里,这190里三天三夜打个来回。在乳山县有大车拉,咱这个地方没有公路,都使小车推,那阵子小车那个多啊。”

“一块运的有多少人?”

“有的是。附近村(的人)都去,全俚岛的村庄没有不去的。”

“空中有没有飞机?”

“没有。青岛有。”

“你们晚上在哪儿睡?”

“晚上住店。到文登城一路净是开店的,睡觉不拿钱(军队负责)。我们带着干粮。”

老人说他最远运到海阳桃村。和袁正杰不同,杨云举当时运炮弹是领钱的,可是具体数目他记不清了。

出夫:挑着炮弹上前线

俚岛的群众把炮弹等军需物资运到指定地点之后。炮弹再由当地民众和军队的随军民工运到下一站。甚至战场。杨云彬就是随军民工,参加过解放

“我当时去火线运炮弹子弹了,当时打都用俚岛运过去的弹药。我最远去过平西(现平度市境内),还去过掖县、莱阳、莱西、招远等。当时打莱阳的时候走了三天三夜。”为了保护支前民工的安全,军队有规定不应将民工安排在火线上,如有必要在危险地段使用民工,应组织战斗部队进行掩护。“前后左右都有军队保护,军火都在俺们身上,当时运火药的有300人。150人用扁担挑。”跟随着人民的脚步。像杨云彬这样的胶东人民挑着扁担、推着小车将军火送往前线,成为解放战争军火运输的大动脉。在淮海战役中有许多随军民工血洒疆场,可以说淮海战役的军功章有战士们的一半也有他们的一半。

60年过去了,发生在俚岛的这场军火大转移不应被忘却,因为这是淮海战役乃至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之源。

上一篇:社会诉求渠道调查 下一篇:蒙冤31年烈士昭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