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企业年金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27 06:26:41

浅议企业年金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 要]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逐步加剧,迫切需要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即企业年金制度来缓解养老压力。我国企业年金监管在监管理念、税收监管、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文章主要从转变监管理念、根据“金鱼缸效应”健全信息披露机制、增强监管的透明度、注重事前监管等方面给予对策分析。

[关键词]企业年金监管 “金鱼缸效应” 监管理念

企业年金是我国借鉴世界银行提出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立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对于抵御愈加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危机、增强我国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水平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制度设计本身的一些先天性缺陷以及某些政治、经济的风险已经危及到企业年金制度的顺利有效运行。基于此,企业年金的监管十分必要且不可取代。

一、我国企业年金监管存在的问题

1.监管理念不清晰

从世界范围来看,企业年金基金监管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严格限量性监管模式和审慎性监管模式。而我国2004年实施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中对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规定从第四十四条到第五十一条都体现出了我国企业年金监管的模式是严格限量的监管模式,这种模式也体现出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监管的监管理念是强调规制性。过分的强调规制性就会使企业年金基金的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尤其是投资管理人工作的开展自主性不强,不能激发它们的积极主动性。

2.税收监管机制不健全

目前对于企业年金税收优惠的学术研究,我国大多数学者都集中在研究税收优惠政策的优惠力度及其进一步深化方面。相对来说,对于配套的税收监管方面的问题研究较少。在目前的法律文件中,体现到企业年金税收监管方面的几乎没有。税收监管不到位可能产生一些偷税、漏税、避税的风险,这不利于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不利于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可能会扭曲企业年金计划的实施,造成税收收入的减少进而减少财政收入,不利于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3.信息披露机制存在缺陷

在企业年金计划实施的整个过程中,从企业年金方案的制定到企业年金基金的缴纳、托管、积累、投资运营以及最终养老金支付等环节中都存在着多方面的关系,其中也包含一些复杂的委托关系。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中第九章对于信息披露的规定过于简单,主要体现在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托管人向相关监管部门以报告的形式向其传递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情况。然而在现实的市场环境中,存在很多的信息不对称,如企业与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员工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企业与企业年金理事会或者其他符合国家规定的法人受托机构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等。由于信息不对称,必然会带来道德风险,各机构之间可能存在一些幕后交易的行为,如2006年上海社保案中被挪用的社保基金绝大部分都是企业年金基金。

二、国外企业年金监管做法对我国的启示

1.英美国家企业年金监管理念的借鉴

1994年美国确定了风险监管的主导模式,此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根据本国情况将风险监管的观念融入企业年金市场中。2005年10月国际养老金监督官协会( IOPS) 出台了《IOPS 私人养老金监管十项原则》,明确提出养老金监管力求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鼓励使用可以最大化监管结果价值的监管工具。在这样的环境下,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纷纷在企业年金市场中引入风险监管,这种风险监管的理念能够提高监管的效率,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监管的成本。

2.国外企业年金信息披露机制的借鉴

从美国、英国、智利等国企业年金的运行来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是世界各国企业年金监管的成功经验。这些国家的养老基金都有信息披露义务,不仅进行每年定期公布财务报表,还采用每日估值的方式。在智利,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局要求基金投资管理人提供比较规范详细的信息披露内容,建立每日汇报制度。同时,基金管理公司还必须每个月向企业年金计划参与者的最终受益者提供比较详细的个人账户的投资运营收益情况。

三、完善我国企业年金监管的对策

1.转变监管理念

我国现在的企业年金基金监管模式可以定性为严格限量监管模式即根据严格限量原则对企业年金基金进行监管。这种模式体现出监管理念是比较强硬,制度弹性比较小,不太适合我国目前企业年金计划的发展。我国目前的这种企业年金制度发展比较缓慢,所处的环境如资本市场、制度环境等都不是很成熟,这些情况要求我们的监管理念有所调整,即向全方位、功能性、风险导向性的理念转变。

全方位、功能性、风险导向型的监管理念,就是要求监管部门对企业年金制度的监管应从企业年金方案策划开始,首先对企业年金方案设计进行规范性审核,并依据基金管理报告分析的不同风险系数来预防性的对风险系数较高的投资产品投入更多的监管资源,同时对于风险系数较低的投资项目也应当依据一些常规性的处理方式来减少损失。

2.金鱼缸效应的启示

金鱼缸效应换种说法就是透明效应,是由日本最佳电器株式会社社长北田光先生提出的。企业采用这样的管理方式,能有效防止企业领导者一些不符合规范的、短视的行为,进而在事前就有效减少损失。同样,企业年金制度也应该遵循金鱼缸效应。金鱼缸效应要求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应做到信息公开化,增强企业年金监管中的透明度,进而要求健全我国企业年金的信息披露机制,注重事前监管。

在我国目前企业年金制度的运行中,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如企业年金制度运行中企业或者雇员与受托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风险是指在建立委托关系之前,人先于了解或者掌握到了一些委托人不了解的信息,人有可能利用其中的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来促使签订对自身有利的合同内容,这时委托人由于信息劣势处于对自己不利的选择位置上。另外由于委托人无法准确地衡量人的工作成果与其付出努力之间的关联,没有比较科学的参照对象,从而无法准确地衡量人的综合素质。因此,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错误选择人的机会成本,委托人一般可能会选择报价较低的人,而优秀的人往往由于自身成本的原因无法成为现实的人,这样就造成某种劣质人充斥市场的现象,从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使得相对劣质的人更容易成为现实的人,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健全信息披露机制至关重要。受托人要向委托人提供比较详尽的合同内容信息,并且定期向委托人提供信息报告,包括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方向和范围、各种投资工具的比例等等,让委托人全面掌握企业年金运营情况并能够发表建议。

3.注重事前监管

一个完善健全的监管体系包括事前监管、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事前监管机制处于缺失状态,这一现状很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年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若事前能够采取有效地预防监管手段,变事后处罚为事前监管,防患于未然,把由于监管不利造成的失误降到最低,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降低监管成本的结果。

第一,成立企业年金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委员会的成员可以是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员工代表和受托机构的相关人员,也可以是利益不相关的第三方。这个委员会可以自行协商制定法律范围内且不影响到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工作的监管措施,可以定期和不定期到企业年金管理机构现场检查其工作内容。

第二,建立联合会议制度。这种制度要求,在主要监管部门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倡导下,涉及企业年金监管事务的各个部门或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到主管部门以现场会议的形式或者远程电话会议的形式报告工作的进程以及发现的问题,共同考虑已经或可能出现问题的对策,这样做将有效避免各部门和机构因沟通不利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马妍妍.从“上海社保案”看中国企业年金法律制度的完善[J].宁夏社会科学,2008,2(147):28-30

[2]姜培培.从国外企业年金监管看我国企业年金监管制度建设[J].人口与经济,2009,增刊:155-157

[3]史友谊.国外企业年金研究[J].包钢科技,2007,33(2):74-75

[4]邓大松,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林羿.美国的私有退休金体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消迎春.美国企业年金计划对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启示[J].管理世界,2009,01:75-76

[7]郑秉文,齐传君.美国企业年金“三驾马车”监管体制的运行于协调[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6(2):123-126

[8]孙然.美英两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比较及其启示[J].晋中学院学报,2009,26(2):75-76

[9]杨燕绥.企业年金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上一篇:宿州市农产品物流发展策略研究 下一篇:WEB数据挖掘技术在企业电子商务系统中的应用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