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之音,浑然天成

时间:2022-10-27 06:02:56

摘 要:儿歌之所以吸引、感染幼儿的主要魅力在于其具有独特的音韵美、形象美、情感美、童趣美等艺术特征。

关键词:儿歌 幼儿 艺术魅力

儿歌,是指流传于低幼儿中间,主要供学龄前儿童欣赏吟唱的一种短歌,它是幼儿最早接触的一种文学样式,被称为“天籁之音”。当婴儿尚在襁褓之中时,就已开始听成人吟唱歌谣。歌谣的内容他们可能并不理解,但那甜美动听的语音、舒缓和谐的节奏却可以给他们以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儿歌伴随着孩子们出生,伴随着孩子们长大,它已成为学龄前儿童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它以简洁的语言,浅显的内容,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吸引、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孩子。那么,儿歌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它之所以为幼儿喜闻乐见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儿歌的美包容在作品的内容形式各个方面,具体而言,儿歌是因为其具有以下各方面的艺术魅力而深受幼儿的喜爱。

一、儿歌的音韵美

大凡优秀的儿歌,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唱起来动听,究其原因,是因为儿歌具有和谐的音韵美。而音韵美的主要表现在于其句式短小,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因而,儿歌也被称为“半格律诗”。在幼儿那里,他们喜欢听成人说话,喜欢听他所能听懂的短小的童话,但最喜欢听和说的,还是那些韵律和谐、朗朗上口的儿歌。

传统儿歌中的摇篮曲可以说是幼儿最早接触的一种文学样式,当婴儿尚在襁褓之中时他们就开始听大人吟唱。而摇篮曲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的音乐性,因为婴儿并不懂得你唱些什么,却能感受音乐的美丽;成人吟唱时的无限深情也增加了儿歌的感染力。正是成人的爱心与音乐水融的合奏,才有了儿歌的动人心弦。例如陈伯吹创作的摇篮曲《宝宝要睡觉》:

风不吹,浪不高,/小小船儿轻轻摇,/小宝宝啊要睡觉。

风不吹,树不摇,/小鸟不飞也不叫,/小宝宝啊快睡觉。

风不吹,云不飘,/蓝色天空静悄悄,/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

这首儿歌,是写给躺在摇篮中的孩子的。虽然他们还不可能理解歌词的含义,但摇篮曲却以它和谐的节奏和轻快的旋律,直接唤起孩子的美感,让他们在母亲温柔的低吟中,感受到爱和美,接受到最早的美的熏陶。

再如张继楼的儿歌《小蚱蜢》:

小蚱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

腿一弹,/脚一翘,/“哪个有我跳的高!”

草一摇,/摔一跤,/头上跌个大青包。

这首儿歌共三小节,每节句式简短,节与节对称整齐,节奏鲜明;句尾的“高、草、翘、跤、包”等字押“āo”韵,音韵和谐;同时以形象的动作、语言描绘出了小蚱蜢骄傲自大的形象,让儿童在忍俊不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音乐性无疑是儿歌美感的最直接来源;幼儿在尚未明白语言含义之前从儿歌中感受到的只能是它的声调、节奏和韵律。”①总之,音韵美是儿歌最重要的特征,如果没有音乐性,儿歌也就不能称其为“歌”了,也就没有了艺术性,没有了生命力。

二、儿歌的形象美

儿歌语言通俗浅显,适合幼儿听赏;同时,儿歌语言一般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精炼、形象,能给孩童以形象的美感。正如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张美妮先生所说,“儿歌的语言自然是诗的语言,务求精炼,同时还需注重形式美和音乐美。洗字炼句,讲究语言美,也是提高儿童艺术品位的重要方面。”②这里所说的“诗的语言”、“洗字炼句”,我想主要是指儿歌语言的形象性。

幼儿的大脑还处在发育阶段,其形象思维比较突出,因而他们特别喜欢形象鲜明的儿歌。如李华的一首极短小的儿歌《不要不要》:“小鸟,小鸟,//有翅有脚,//妈妈想要抱抱,//不要,不要。”这首儿歌篇幅不到20字,不仅句式简短,能够押韵,读来和谐上口;而且运用反复、拟人的手法向幼儿描绘了一只不依赖妈妈、能独立飞翔的小鸟的形象,让幼儿在鲜明可感的形象中受到教育。再如《大公鸡》:“大公鸡,真美丽,//头插大红花,//身穿五彩衣;//会唱歌,//会报时,//清早唱一曲,//催我早早起。”这首儿歌运用拟人手法,把公鸡当作会打扮、会唱歌、会报时的人来写,让小读者感到亲切;幼儿欣赏或吟唱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美丽、可爱、活泼的大公鸡形象。又如儿歌《爱清洁》:

小鸭叫,“呷呷呷”,叫我剪指甲。

小鸟叫,“吱吱吱”,叫我刷牙齿。

小狗叫,“汪汪汪”,叫我换衣裳。

小猫叫,“咪”,叫我洗洗面。

这首儿歌,以排比、拟人手法,让小动物登场说话;有动作,有声音,形象感强,让幼儿在形象的感染中很容易地想到要做一个爱清洁、讲卫生的好孩子。

总之,儿歌语言若能恰当地运用拟人、比喻、排比、夸张、反复、叠字叠词等手法,可使儿歌形象鲜明,具体可感,情趣盎然。

三、儿歌的情感美

幼儿性情可爱、率真,情感鲜明、纯真;同其情感特点相一致,儿歌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也是纯真、明朗的。不管是听父母吟唱,还是自己牙牙模唱,儿歌优美的旋律,真挚的情感都可以给幼儿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如前面所提到的儿歌中的《摇篮曲》就能使幼儿在优美的旋律、徐缓的节奏中感受到亲人的。再如儿歌《小板凳》:“小板凳,/真听话,/陪我一起等妈妈。/妈妈下班回来了,/我请妈妈快坐下。”这首儿歌以浅显的语言表现了孩子对妈妈那种朴实、纯真的爱。又如《排排坐》:“排排坐,/排排坐,/分果果。//大的留给张小弟,/小的留给我自己。”这首简短的儿歌通过幼儿分果子吃这个简单的生活小事,表现了幼儿之间的相互关爱。由传统儿歌改编的《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还有饼儿还有糕。/吃完饼糕上学校。”这首儿歌极具人情美,它表现了“宝宝”对“外婆”的深深依恋和“外婆”对“宝宝”的一片疼爱之情。

总之,儿歌的情感美不仅使儿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可以使幼儿在情感的熏陶中受到思想的洗礼和爱的教育。

四、儿歌的童趣美

纯真稚拙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儿歌同样要表现其童真童趣的一面。有些儿歌,虽谈不上什么教育与知识,但写出了童真,表现了童趣。如传统儿歌《小耗子》:“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吱儿吱儿叫奶奶。奶奶不肯来,叽里咕噜滚下来。”这首儿歌,描绘了一只可爱、调皮的小老鼠形象,极富童真童趣,孩子们读后会开心一笑。

儿歌的童趣美不仅在于其表现了童趣,而且表现在不少儿歌在欣赏时还可以配上音乐、动作等,变成充满童趣的游戏活动。如柯岩的《坐火车》就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游戏儿歌。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们会很自然地把小板凳摆成一行,当成火车来表演。在这个游戏活动中,孩子们模仿着火车鸣笛的声音,模仿着乘坐火车的感觉,那种兴奋和快乐可能会终身难忘。正是这类富于游戏趣味的儿歌作为载体使孩子们进入一个欢乐、友爱、充满童趣的童真世界。

总之,儿歌是一种短小精悍、玲珑剔透的艺术品。它以其特有的音韵美、形象美、情感美、童趣美等艺术魅力深深吸引、感染、教育着幼儿,从而成为儿童文学百花园里一株绚丽的奇葩,成为儿童文学家族中最活跃的一员。■

注释:

①童年生命的诗意谐奏――传统儿歌魅力探源.曾志平著.载于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73页.

②浅谈近年儿歌的创作.张美妮著.载于张美妮儿童文学论集.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下一篇:让学生作业“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