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遇见你的未来

时间:2022-10-27 06:00:20

成长的不只是女儿

最早动念想时,是写十二封长长的信,给女儿长大之后读。

那时候,她才三岁多,当然不可能懂得我写了什么。像是放进玻璃瓶子里掷入海中的“瓶中书”,经过多年波涛浮沉,才到达初识岁月之岸的女儿手中,展读发现在她小时候,爸爸曾经如此想象、期待过她的人生。

没有多久我就失去了继续写这些信的动力,因为现实生活中和女儿的互动愈来愈多。女儿三年级,进入了很爱发问的时期,而且抱持一种坚持要得到答案的态度。常常她问了一个问题,我自然地反应:“啊,这你不会懂啦!”她会说:“你讲啊,我不懂也没关系。”

她问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关系生活的意义。被她问多了,我也就慢慢养成习惯,即使她没有问,遇到了有感触的事,我会对她解释起来,真的不管她听得懂听不懂。

当然她不会马上就懂,于是我就提笔将这些有的对她说过、有的只在心中转过的念头记录下来。我自己回头读了一次文字,发现里面所谈的,其实仍然不外是早先十二封信中的那些主题:文字、阅读、音乐、壮游、古典、自然……但在形式上,从原本的独白,变成了互动记录,添加了许多我一个人写作不会有的趣味。

这是女儿的贡献,也是女儿给我带来的巨大影响。原来,在这些年,成长的不只是女儿……

别错过窗外流动的风景

你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轻微的近视迹象,只好带你去看眼科。谢医师提醒:“叫爸爸周末带你去郊外玩。”我尴尬地解释:“可是我们家就住山上,她的小桌子旁边是一扇大窗,窗外远远看得到大屯山和七星山啊!”而且我从来没有把你关在家里啊!

担心你的眼睛,我开始注意你的习惯。我发现不管是一般出门、回家的车程,还是滨海公路上的旅途,你很少真正抬头看窗外流动的风光。你的习惯,我不能想象,更不能接受,你竟然无法感受大自然壮丽的美。那一段日子里,我用尽方法吸引你注意山、海和天空。

车子一从蝙蝠洞旁的隧道出来,整片海亮在眼前,我会要你回头看基隆屿,看海每次不一样的色泽,观察海如何细腻地反映天空的阴晴状态。我会指着不断拍上岩崖的海浪,为她分解一个海浪的前后波动线条。

我们在鼻头角的栏杆前,感受海浪细沫飞扬在空气间的冷凉和潮润。我们下到钓场站两个小时,一边看被困在坑里的小草小鱼,还看过大约拳头大的小章鱼,一边等待潮水涨退。车在公路上跑时,我们比赛谁能看出远方礁石长得像什么动物。还曾经特别跑到新竹南寮海滨,看一轮大大的太阳沉落入海中。

说老实话,我不晓得这样的努力,到底能否让你多感受大自然。不过我确定一件事,在这样的过程中,我自己用了更耐心、更细心的方式,重新认识了自然。许多已经视为理所当然的景致,有了不同的、新鲜的意义。我让自己回到童稚的眼光再看一次自然,得到了许多悸动与感动。

小孩带着我,抗拒了时光,再度感染童年的新奇。

坚持将事情做对的精神

班上的圣诞同乐会,你跟其他四位同学合作五重奏,一起演奏当红电影《海角七号》的主题曲《一九四五那年》。只有短暂几次练习的机会,整体成果还不错,只是结束的时候让人觉得有些突兀。

我知道出了什么问题——你们没有照谱把曲子全部演奏完。事后我问你:“为什么没有了那段钢琴独奏?”你回答:“他们叫我不要弹,因为那一段只有钢琴,他们都没事了,他们不想站在台上听我一个人弹。”

我笑了:“所以你就同意了?”你有点委屈地说:“是啊,你自己教我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他们不喜欢我弹那段结尾,我考虑他们的感受,所以就不弹了。”

你考虑了合作同学的感受,但没有考虑到台下听众的感受。“从音乐上看,钢琴独奏应该是不能省略的吧?”你点点头,大概猜到了我接下来要说什么,立刻又重复讲了一次:“可是他们叫我不要弹。”

我明白。人生当中,我们经常要面对不同甚至冲突的原则。音乐虽然重要,朋友也很重要,再加上不想太突显自己。我尊重你的权衡考虑,却不能不提醒你,在这过程中,你其实是放弃了自我选择。在你心底,你不可能相信如此有头没尾的音乐是对的。

我希望你对自己认为对的事,可以稍微多一点坚持,别那么轻易让步。我希望你能多想一点,能邀请同学们多想一点。能用欣赏的心情留住那段钢琴独奏吗?不然,可以让其他乐器在模仿风铃的声音过后,加进来一起带着主题演奏到最后吗?

不管有多少考虑,有多少阻碍,总是该坚持将事情做对。这个方法不行,换个方法,但是带给大家对的、好的音乐的前提不该被牺牲掉,要不然也就失去演出的意义了,不是吗?

挑战一下自我极限吧

老师告诉你有一个机会,可以让你上台替一位临时取消回台演出的钢琴家,演奏肖邦的轮旋曲。你断然拒绝了。

我完全理解你的想法,说老实话,也很高兴你会有那么明确的想法,不再是以前习惯的反应:“不晓得。”“都好啦!”……你真的长大了。而且,我也当然要尊重你的想法,因为那是你对待音乐的基本态度,虽然老师说临时代打,看谱弹奏也没关系,你却坚持正式演出一定要背谱,觉得带谱上台“很丢脸”。

“我都不能睡觉,不能吃饭,一直练一直练吗?”激动起来,你说出这样夸张的话。听到这样的表达,我决定不再多说什么。

等你心情平复了,我希望你能听听我的解释。妈妈和我,其实只有一个很简单的想法,不是因为那场演出可以带来多大的光彩。我们想的是:在如此特殊的情境下,也许你会有兴趣挑战一下自己的极限。

我是个喜欢试验自己极限的人。成长过程中,我享受过许多这种挑战带来的乐趣,也借由挑战让自己多一些原本不以为自己可以拥有的能力。小时候参加即兴演讲比赛,逼自己从抽出题目的那一刻才开始想,十分钟后上台。那十分钟多么可怕!感觉脑袋一片空白,只剩下“怎么讲、怎么讲”的焦虑问题连续反复出现,但是十分钟后,我强迫自己开口了。从此之后,我知道自己有能力可以一边想一边讲,还能讲出有条理、有内容的话。

所以,绝对没有要你草率,更不可能要让你上台出糗。我要的,只是或许你会想想这个庞大挑战,感受一种小小日常英雄的兴奋:“哇,也许我有机会做到这样的事呢!”或许你会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评估自己:“啊,原来我也可以用另外这种方式练琴、背谱!”或许你会在完成这件事时,呼一口气,对自己说:“嗯,这当然不是最好的,但我尽了。”

你能了解我这样的想法吗?

(作者杨照,本名李明骏,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东亚史硕士,集小说家、诗人、文学评论家、主持人于一身。现任《新新闻周刊》副社长兼总主笔。)

《我想遇见你的人生》

作者:杨 照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它是一本情书。杨照明目张胆地背着夫人和另一女孩倾吐心思、反思现实、期许未来。继《迷路的诗》之后,杨照再一次轻掩住他搏理善辩的滔滔之论,娓娓向女儿述说自己。

上一篇:给孩子一点儿选择的空间 下一篇:儿子不喜欢数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