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衰患者绽出生命之花

时间:2022-10-27 04:25:58

心力衰竭听起来似乎与我们的生活关系不大,其实它的发病率并不低。在美国,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为1%左右,而中国曾做的一项研究也显示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接近1%;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病房中的患者,有20%~30%是心力衰竭患者。

心衰需要综合治疗

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周京敏教授开门见山地指出,心衰的治疗是一种综合治疗,光用药物是不够的。心力衰竭是一种可牵涉到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的疾病,对它的治疗也要从全身性、综合性的角度考虑。

首先,要给心衰患者传输正确的心衰治疗理念,并指导他们严格遵守,同时也需要患者家属一起贯彻执行和配合。比如对于盐的控制,心衰患者在用盐量方面有比较严格的标准,如果不加控制,盐摄入过多,容易诱发或加重心衰,这是心衰管理中很重要的方面。还要注意体重的变化,如短时间内体重增加明显,应考虑到体内容量负荷过大,是心衰发生的早期预警信号。还有心衰患者平时要比普通人更加注意预防感冒,因为一旦感冒就易发生肺炎,也容易诱发或加重心衰。这些在整个心衰治疗过程中都是很重要的环节。

诸如此类观念的建立都属于综合治疗的范围,可见,心衰患者更需要细节的关怀。

药物――近二十年的新进展

药物治疗是心衰治疗中重要的一环。

在二十年前,心衰曾经是一种“不治之症”,只能针对心衰出现的水肿、气急、肝脏肿大、肺瘀血等症状,用利尿剂等进行对症治疗,再用强心剂增强患者的心脏收缩能力,然而这些药物并不能明确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也就是说对延长心衰患者的生命并没有确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后来发现β受体阻滞剂、血管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称作拮抗神经内分泌的治疗,是目前心衰治疗的主流药物。目前这些药物并不算昂贵,为患者带来了生命的希望。

说起这个,周京敏教授不由忆起了中山医院用拮抗神经内分泌法治疗的第一例心衰患者。

当时国际医药学界提出拮抗神经内分泌治疗心衰的方法不久。在此之前,β受体阻滞剂被认为是不适用于心衰患者的。由于心衰患者都有交感神经激活的症状,在那时临床医生认为这是心衰患者正常的代偿机制,β受体阻滞剂抑制这种激活,当时的理念认为会加重心衰。所以对这第一例患者的治疗,周京敏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尤其小心谨慎。

周京敏教授还记得那是位危重的心衰患者,长期卧病在床,又不能平躺,每天斜倚在床上睡觉,有时在床上放个小桌子,趴在桌子上睡,这种只能坐在床上不能躺下的情况,医学上称为“端坐呼吸”,是心衰病症危重的表现之一,患者最大的心愿是“这辈子能够再平躺着睡一次觉,就心满意足,死而无憾了”。他还有腹水、肝脏肿大、下肢浮肿等症状,虽能用利尿剂解决他的水肿,用强心剂增强他的心功能,但都是治标不治本,对于这种患者只能稍微缓解症状,却无法改善他的生命质量。当时周京敏教授想到了国际上最新的关于“拮抗神经内分泌治疗心衰”的新进展,决定尝试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这位患者的心衰。

周京敏教授先给他用了极小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一日2次,一次3.125毫克,并非常小心地每日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是否水肿、呼吸及全身情况,两个星期过去了,患者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说明他对于β受体阻滞剂是可以耐受的。

第三个星期开始,周京敏教授将卡维地洛的剂量加到6.25毫克,仍然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一个月后,患者的症状相当稳定。

第二个月起,周京敏教授按照国际上最新的对于治疗心衰的建议,将卡维地洛的剂量加到12.5毫克,仍然一日2次。当这名患者用药到两个月时,他的心衰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自觉人有精神了,水肿症状也有所减轻――这在当时几乎被认为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是一名心脏射血分数只有30%的心衰晚期患者,当时的医疗手段很难对他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在坚持卡维地洛治疗五个月后,患者已能在床上平躺,甚至能不在他人的帮助下自己在平地慢走,患者激动地说:“真的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效果。”而对于周京敏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来说,之前也没见过心衰患者能得到那么大的改善。

这次治疗,使这位患者获得了新生,同时也使国内的心衰治疗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之后,拮抗神经内分泌治疗心衰的地位得以确立并得到了极大推广,挽救了无数危重心衰患者的生命。很多现在看来理所当然的好转,是当年每天严密监测患者各项指标,一点点调整剂量的严谨医学科学态度所奠定的。

器械――让心脏齐心协力

谈到心力衰竭治疗的新进展,周京敏教授提到一种近年新发展的心衰的器械治疗――同步化治疗。有些心衰患者,在经过药物治疗后心脏还是扩大的,扩大的心脏就像一个庞大的组织,这边的信号与那边的信号不易同步,所以它的收缩活动往往是不同步的,对于这类患者可以通过手术安装一个心脏起搏器,让心脏各部位得到同步收缩,有效提高心脏的工作效率。这种同步化治疗,周京敏教授形象地称为“让心脏各部位齐心协力”,这可以让心脏功能得到很大的改善,对那些心脏收缩不同步的心衰患者能产生很好的治疗效果。

心衰――本可能避免的重疾

说起心衰,周京敏教授不止一次略带惋惜地说:“不少心衰是被患者自己耽误出来的。”心衰是多种心脏疾病得不到良好治疗或是没有良好控制的最终结局。“可以说各种心脏疾病都有可能引起心衰。但最常见的还是高血压、冠心病,在中国比较多的还有瓣膜性疾病,比如风湿性心脏病等。”

这些疾病大多在早期可以通过合理治疗得到良好控制,不必发展到心衰的程度。

为此,周京敏教授提出对于广大群众心脏健康有益的几点建议:

饮食 在饮食方面要注意低盐、低脂,即使健康人也要注意,这样才能避免发生高血压、血脂紊乱,进而避免产生其他心血管问题。健康饮食要从健康人群开始。

戒烟 大家都知道吸烟对肺有影响,其实它对心脏以及血管也有很大的影响。对心脏血管的影响最直观的就是导致冠心病,而心衰也是冠心病常见的后果之一。

运动 现在很多人不注意运动,这是非常不健康的。运动可以改善糖代谢、血脂,对血糖、血压都有改善作用。这几个方面能做好,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非常重要。

对于心衰患者来说,最好的运动是走路(快走或慢走),而一些拉伸运动也可以。只要有条件就一定要动起来,这对心脏健康是有利的!

封面人物

周京敏,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99-2000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赴德访问学者。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专业学组副组长,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心力衰竭协作组副组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等科研基金课题项目。主持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舒张性心力衰竭与收缩性心力衰竭临床特点的对比研究”。

上一篇:肺动脉栓塞可致猝死 下一篇:生命里的那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