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那普利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影响

时间:2022-10-27 03:50:25

贝那普利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影响

摘要:目的 研究贝那普利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将5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常规处理,贝那普利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用贝那普利10 mg/d(血压偏低者第1 d 5 mg),分别于入院后即刻和1 w后采血,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t-PA 和 PAI-1 的活性。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抑制剂(PAI-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和治疗前比tPA和PAI-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贝那普利;急性冠状动脉;凝血;纤溶

体内凝血-纤溶系统的失衡(凝血功能亢进而纤溶系统活性降低)是造成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进而发展成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以影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剂(PAI-1)的表达,进而可以改善人体的凝血-纤溶功能[1]。本研究以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抑制剂 (PAI-1)活性为指标,研究贝那普利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纤溶-凝血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10月收入我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5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6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8例;男12例,女14例,平均年龄(67.77±7.64)岁)。试验组6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8例;男13例,女13例,平均年龄(67.98±7.89)岁。临床排除入院前进行过溶栓治疗、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其他抗凝剂者,统计学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进行常规处理,贝那普利组在此基础上口服贝那普利 (洛汀新,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292)剂量为10 mg、1次/d,血压偏低者第1 d 5 mg、1次/d,2~3 d后加大剂量至10 mg、1次/d。

1.3检验方法 血样采集,入院时(用药前)、入院治疗1 w后晨起空腹抽静脉血2 mL,0.38%枸橼酸钠抗凝,迅速离心分离血浆,-70℃保存。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抑制剂 (PAI-1)的活性,试剂盒由上海医科大学分子遗传研究室提供。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两样本均数用t检验,以P

2结果

两组治疗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抑制剂 (PAI-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前比t-PA和PAI-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目前大量文献证实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与人体内凝血-纤溶系统紊乱有关(凝血功能亢进,纤溶系统功能降低),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活性的降低和抑制剂 (PAI-1)活性的升高[2]。本研究表明贝那普利可以增强体内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活性,并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的活性,进而可以改善患者的纤溶系统,有利于不稳定斑块转向稳定,防止血栓、梗死和再梗死的发生,因此可以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发生率,说明贝那普利可以显著增强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活性并降低其抑制剂 (PAI-1)的活性。

但是对于贝那普利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改善体内凝血-纤溶系统的机制尚不清楚,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卫红.冠状动脉硬化易损斑块影响因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12:5606-5608.

[2]谢萍,曹云山,苏鹏,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炎性因子的变化及苯那普利的干预作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11):1152-1154.

上一篇:舒适护理在乳腺微创围手术期的应用 下一篇:18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的手术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