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初中语文如何品鉴语言文字

时间:2022-10-27 02:22:19

探析初中语文如何品鉴语言文字

[摘要]语文活动的根本之道,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玩味和体悟,以感知其价值取向,悦纳其人文精神,进而获取应有的教益。如何玩味与体悟、感知与悦纳,这就是教道与学道的相互融合之事。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以“四部综合法”作出简要性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言文字品鉴;教育教学;方法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2201

南北朝刘勰通过《文心雕龙・知音》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既强调了“披文入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说明了品鉴语言文字的重要方法。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活动中实现“沿”与“讨”的和谐统一呢?这是一项有利于教学相长的艺术性实践课题。本文试对此做出抛砖引玉之论。

一、以语境为载体,深入体味语言文字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连词成句,形义情致。”我们不妨反过来推知,如果远离或者摆脱相应的语境去解词读句,就很容易会产生肤浅甚至片面之义,结果只能是徒劳无功;只有联系前后文,把字词句投放到一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予以涵养和浸润,才能在上下贯通和左右逢源中获取意蕴和理趣,才能从中品咂出语言文字的醇香和情感的滋味。如朱自清笔下的《背影》中,“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时,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一个“又”字,原是一个极其寻常的副词,可联系上下文后,在文中却被赋予了非常深刻的情感,表现了“我”对父亲背影有了一种深深的眷恋,因此泪水难抑,一流再流。有人把文本比作枝繁叶茂的大树,把词语比作生机勃勃的叶子,把句子比作千姿百态的树枝,思想情感则比作大树的主干,只有“枝叶相连,枝干相通”,才能自内而外地形成一棵“参天大树”。

二、以推敲为抓手,深入揣摩语言文字

现代语言大师朱光潜先生说过:“无论阅读或者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究竟是为什么呢?因为这在表面上只是字斟句酌的分量,其实质则是在不断地调整思想和情感。尤其在阅读文本的精妙处,我们更应当而且必须字斟句酌,拿出咬文嚼字的“推敲”功夫去揣摩与玩味语言文字,才能从“披文入情”中切实感悟到个中的意蕴和滋味。“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清代诗人沈德潜特别强调的亦正是此理。如余光中的《乡愁》,不仅从渺远的时空中撷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种意象,而且提炼了“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简单字眼。这就把大家所能普遍体会却难以捕捉的思想情绪,实现了明晰化、集中化和强烈化,令人在推敲与揣摩中产生“飘然而至”的触摸之感,而不至于流入平庸,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三、以补白槭侄危深入领悟语言文字

优秀文学作品一贯重视并讲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共性。众所周知,培养学生的感受力、鉴赏力与领悟力,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然而在传统语文教学活动中,人们习惯于对作品精讲细析、全力肢解,把阅读的空间填满,不留下品尝、领悟的空间,以至于学生在长期被动的学习中渐渐形成了依赖性。其实不然,“写意教学法”,既有利于学生深入体会语句特点,创设美妙意境,还有利于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品味幽美,回味清香。正如清代李渔所说:“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于无穷。”如《我的叔叔于勒》,可引导学生对文末进行补白,想象并思考小约瑟夫当时的心情以及今后将会采取的生活态度,让他们对黑暗且冷酷的社会关系进行欷[,并切实感受来自人性深处的温暖与纯洁,从而把深远意义完美地展现出来。再如《最后一课》末尾,仅仅知道破折号的用法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对它补白,把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出来,同样也会把他们对人物的由衷敬佩之情激发出来。

四、以体验为平台,深入融会语言文字

文学作品往往承载着人物的喜怒哀乐,同时浸润着“缀文者”的思想情怀。“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迎合学生“求动、求新、求趣”的活泼心态,通过丰富多元的各类途径和方法,引导他们运用思维再造想象,努力实现与作品、作者的情感交融,从而体会语言文字的温度和智慧。以《背影》教学为例。文中在描写父亲通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时,运用了“蹒跚、探、爬、攀、缩、微倾”等词语,细腻而又深刻地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以及“我”对父亲的理解与感激之情,属于本文的激情点之一。有鉴于此,笔者组织学生以多人小组为单位,通过各自的理解、表演与体验活动,并结合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从而在“词语解析、角色体验、相互共享”中深深感悟父子之间的既酸又甜的情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种“披文入情”是值得提倡的。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品文析句、探索文本内涵的方式是丰富多元的。只要我们善于联系实际生活,坚持做到“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定能取得令人期待的实质性效果。

上一篇:农村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之我见 下一篇:试论初中英语听力多模态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