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患儿物理降温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

时间:2022-10-27 02:18:41

高热患儿物理降温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

【关键词】 高热患儿;物理降温

高热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症状,是因为机体受到某种致热物质刺激后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出现体温过高的病理反映,体温一般在39℃以上。小儿的生理发育有其特点,年龄愈小,大脑皮质的发育愈不完善,愈易引起发热甚至高热。若高热持续过久,使体内调节功能失常,则影响小儿健康,严重时出现惊厥、昏迷,甚至危及生命[1]。因此,小儿高热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对小儿病症的转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临床上经常使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两种方法。而物理降温是小儿高热辅助治疗中最常用的降温方法,因其降温效果好、安全易控制、不良反应少等优点,为临床首选。通过降低室温、松散衣被、冷敷、温水或酒精擦浴、冷水灌肠等,达到降温的目的。然而,在使用中常会因时机选择或操作不当及人为等因素而影响了降温的效果。仅本院儿科2007年10月收住的227例患儿中,施行物理降温52例次,其中16例降温效果不显著又采取药物降温。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案例1 患儿,女,2个月。主因上呼吸道感染住院。T 39.1℃医嘱予物理降温,松散患儿衣被散热,腹部保暖。由于患儿母亲怕患儿受凉,护士走后就又将患儿包裹上了。半小时后测体温仍39℃,后经松散包裹及脱去部分衣服,使体表较好与空气接触,利用蒸发和对流原理30 min后体温降至37.8℃。

案例2 患儿,男,1.5岁。 因发热待查收住。入院时T 38.7℃ 伴畏寒,医嘱予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浴法,30 min后测T 39℃,辅以头部冷敷60 min后测T 39.5℃,70 min后测体温仍T 39.5℃。降温效果不理想,配合药物降温。

案例3 患儿,男,3岁。因高热惊厥来院就诊,急诊给予镇静后入院。入院时T 40℃,医嘱即予物理降温,酒精擦浴配合头部冰袋冷敷,由家人协助完成。患儿不配合, 家人觉得冷敷难受,只在颈项、腋下草草擦拭, 头部冷敷不到30 min就把冰袋拿开了。结果30 min后体温39.5。后经护理人员亲自操作,指导并参与冷敷后体温很快降至37.6℃。

案例4 患儿,女 ,11月。 支气管感染,入院第三天,体温突然升高T 39.8℃, 医嘱物理降温,指导家人温水洗浴,腹部保暖。30 min后测T 38.5℃,60 min后测T 39.℃。医嘱冷生理盐水50 ml灌肠,由于患儿哭闹不合作, 灌肠液外流,30 min后再测T 38.8℃。后配合药物降温。

2 问题分析

2.1 护理人员操作前未向患儿家人做好宣教指导工作。案例1松散包裹不充分,病室空气不流通,对流及散热措施差。患儿在高热时都会烦躁不安, 家人心情紧张,认为小孩发热是受凉引起的,就应该加倍地保温。如加盖被子甚至关紧门窗,这样室内空气对流及散热就无法进行。殊不知发热是由于产热与散热失衡,散热减少会使体温进一步升高。

2.2 护理人员未能准确掌握降温时机。案例2患儿在高热早期多数伴有畏寒、寒战、表皮及肌肉收缩,使产热增多,体温上升。此时不宜进行物理降温,宜适当保暖,待寒战消失后再予物理降温。

2.3 使用降温的方法不正确,降温时间不够。案例3没有按正规的操作方法进行,如在使用温水擦浴或酒精擦浴过程中,只是在皮肤上轻轻擦拭,护理人员可能因工作较忙而把此项工作交给家属进行,他们只能随意擦拭一下,皮肤表面肌肉遇冷后马上会产生保护性收缩,达不到降低体温的目的。

2.4 冷敷方法使用不恰当。案例3未能很好利用辐射、传导的原理,如放置部位不准确,只放在额头或身体两侧,有些患儿及家人觉得冷敷难受,不愿意合作或待工作人员走后就把冰袋拿开。另外有些护理人员未做好病情观察及检查工作,未能及时更换冷毛巾和冰袋内的冰块。

2.5 冷水灌肠。案例4在做冷水灌肠时(病情容许情况下)由于护理人员未先向患儿家人做好解释工作,灌肠时不正确,灌肠肛管深度不够,液体保留时间较短,未能达到保留灌肠的目的。

3 护理对策

3.1 首先了解患儿及家人的心理状态,发热时患儿不适,多烦躁哭闹,家人也情绪紧张,担心病情会加重,催促尽快用药,有时对物理降温持怀疑态度。这时护理人员要给予关心和同情,耐心做好指导和解释工作,使患儿及家人能很好地配合。

3.2 准确地掌握降温时机,当患儿有畏寒或面色苍白,全身表皮肌肉高度收缩,体温处于上升期,如果此时使用物理降温,便会产生对抗性刺激,使体温持续上升,这时要给予保暖,必要时按医嘱使用一些镇静药物,使患儿处于安静状态,促使寒战消失,再进行物理降温,效果就会更好。

3.3 正确掌握降温方法 在作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浴时,要注意擦拭效果,擦拭主要部位颈、腋窝、腹股沟、窝等大血管处,使皮肤呈浅红色,边擦拭边按摩,使体表大血管扩张,从而达到散热降温的目的(新生儿不宜作酒精擦浴)。禁止在心前腹部、颈后等处擦浴,避免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腹泻等不良反映[2],护理人员更不要把此项工作交给家属来做。

3.4 合理使用冷敷,一般高热患儿要用2~3个冰袋交替敷于头部、两侧腋下或腹股沟处,尤其是头部冷敷应重视,降头温可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脑组织的耗氧量,降低机体代谢率[3]。同时要定时检查局部皮肤是否有冻伤或冰块是否完全溶解,及时更换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3.5 在进行冷水灌肠时要注意患儿的,一般采用平卧位或稍抬高臀部,灌肠的液体要全部注入,使冷水保留在肠道一段时间,这样才能起到降温效果。

3.6 采用不同类型降温同时,都应注意足心保暖,以减轻脑组织充血,促进散热,增加舒适。尽量暴露四肢皮肤,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新鲜,这样有助于皮肤有效出汗而降低体温;但要避免直接对着小儿吹风,导致小儿皮肤血管收缩,加重病情,在夏季可通过降低环境温度,如空调、电扇等,帮助降低体温[4]。

3.7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多饮温开水加速排泄。发热时,小儿体能消耗很大,必须注意补充足够的水分,鼓励多饮水,水可以增加机体细胞代谢,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同时有效出汗,有利于降低体温。

3.8 衣着被褥要适宜,不要在孩子高热时穿得过多、盖得过严过厚,因为这样一方面不易散热,使体温反而升高,导致高热不退,甚至诱发高热惊厥,加重病情。正确的做法是:发热时衣着适宜,睡觉时应脱去一些衣服以免起床后着凉,盖的被褥可比平常多一点,但不要太多,在出汗退热时应减少少许。

3.9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由于患儿的年龄、病情及个体差异对接受物理降温反应不一样,因此在进行降温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呼吸、脉搏、体温的变化,以防因出汗过多引起电解质失调,而出现虚脱休克现象。高热经物理降温仍无法控制的患儿,要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4 小结

物理降温是小儿高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其降温效果好、安全易控制、不良反应少为临床广泛应用, 在操作过程中可根据患儿病情的轻重、年龄的大小、体质的强弱选用不同的物理降温方法,重视宣教指导与患儿家人的密切合作;重视规范操作与降温时机的选择;重视病情观察与综合护理措施配合。这样才能使物理降温这一传统护理技能,在儿科临床收到更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玲,左艳梅.浅谈小儿高热的物理降温及护理体会.井冈山医专学报,2003,6:74.

[2] 徐润华,徐桂华. 现代儿科护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739.

[3] 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5.

[4] 张琴.小儿高热的护理.中华现代临床护理杂志,2006,9:95.

上一篇:后Tenon’s注射曲安奈德治疗弥漫性糖尿病性黄... 下一篇:老年人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