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替利嗪、地塞米松和维生素C治疗急性荨麻疹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10-27 01:07:25

西替利嗪、地塞米松和维生素C治疗急性荨麻疹的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4.17.42

摘要目的:观察西替利嗪、地塞米松、维生素C联合治疗急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收治急性荨麻疹患者48例,给予西替利嗪片、地塞米松片、维生素C口服治疗。结果:治愈21例(44%),显效15例(31%),无效2例,无不良反应,起效时间1~8天,平均3.6天。结论:西替利嗪+地塞米松+维生素C治疗急性荨麻疹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西替利嗪地塞米松维生素C急性荨麻疹

Clinical analysis of cetirizine,dexamethasone and VitC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urticaria

Fang Fang

Health Team of Hefei City Police Fire Brigade,Anhui 230001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cetirizine,dexamethasone and VitC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urticaria. Methods:48 cases with acute urticaria were selected.They were treated with cetirizine,dexamethasone and VitC.Results:21 cases were cured(44%).15 cases had an effect(31%).2 cases had no avail.With no adverse reaction,the effect time were 1~8 days,and averaged 3.6 days.Conclusion:The effect of cetirizine+dexamethasone+VitC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urticaria is significant,so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Cetirizine;Dexamethasone;VitC;Acute urticaria

资料与方法

收治急性荨麻疹患者48例,男14例,女34例,年龄20~38岁,病程2天。

治疗方法:西替利嗪片1次/日,10mg/次;地塞米松片,3次/日,2.25mg/次;维生素C 0.2g/次,3次/日口服,连续服药2周,最长不超过4周。

观察项目:主要观察风团数目、大小、瘙痒程度、全身症状(如腹痛、腹泻、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按4级评分法记录并计算疗效指数。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判定疗效。SSRI公式=(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①痊愈:SSRI≥90%;②显效:90%>SSRI≥60%;③有效:60%>SSRT≥30%;④无效:SSRT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结果

治疗结束后治愈21例(44%),显效15例(31%),无效2例,无不良反应,起效时间1~8天,平均3.6天。

讨论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皮肤病,俗称风疹团。其发病原因是多种因素使得皮肤黏膜血管出现短暂性的炎性反应,病变处的组织血管变得异常充盈伴有不同程度的液体外渗,进而导致机体病变部位的水肿。该病通常起病急,皮损突然出现不同大小的红色风团,从外表看该病变一般为局限性病变,有着清晰的边界,但是形态并不是统一不变的,主要表现有圆形、类圆形以及不规则形等。在疾病的初期阶段,病变通常呈现一个孤立散在的风团,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加上患者不断地进行搔抓使得病变的范围慢慢地向外扩展,使很多孤立的风团融合在一起形成地图形等。如果毛细血管渗出血清尖锐,壁面压力使病灶变得苍白,周围有红晕,橘皮样皮肤损害,在经过半小时左右甚至是几个小时的时间之后可以自然消退,不留痕迹,但同时又会有新的病灶发生,一个接一个,1天内可反复多次。瘙痒剧烈,有灼热感,同时还可能存在腹痛、发热或其他全身不适的临床表现。

发病原因:①食物:在我们经常食用的食物中最经常导致荨麻疹发生的是蛋类、鱼、虾等,有时一些肉类以及某些植物性的食物以及一些常用的调味品亦可导致荨麻疹的发生。除此之外,在荨麻疹的患者群当中儿童最为多见,这主要是由于儿童消化道黏膜的通透性尚不如成人的完善,致使由于食物腐败而导致组胺的释放,进而导致荨麻疹的发生。食物中添加的调味剂或合成的物质也可以导致荨麻疹的发生。②药物:能够引起荨麻疹的药物为青霉素、血清、疫苗、磺胺、呋喃唑酮等可形成抗原的药物和阿司匹林等组胺释放剂。③感染:该病也可以由各种感染因素所导致。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引发荨麻疹的感染因素,其次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寄生虫感染,如钩虫等;细菌感染如急性扁桃体炎等。④物理因素:如冷、热、机械性刺激等。⑤吸入物:花粉等。⑥动植物因素:如昆虫叮咬等。⑦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或兴奋、运动后引起乙酰胆碱释放。

荨麻疹包括变态和非变态反应性两种发病机制。变态反应性:Ⅰ型变态反应在荨麻疹的发生机制中最为常见,只有较少的一部分为Ⅱ、Ⅲ型变态反应。Ⅰ型变态反应由IgE进行介导,是变态反应原诱导人体产生IgE类抗体,结合血管周围肥大细胞和血循中嗜碱性粒细胞。当机体再次受到该抗原的攻击时,与IgE受体进行结合,从而导致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迅速被激活,改变肥大细胞膜的结构稳定性,以及内部一系列生化如酶激活,促使脱颗粒和一系列化学介质的释放,形成风团。由于输血而引起的荨麻疹其具体发病机制为Ⅱ型变态反应,该种反应机制一般在IgA比较缺乏的患者当中较为常见,此类患者在进行输血治疗后,其机体会产生大量的抗IgA抗体,如果该患者再次进行输血时就会导致大量免疫复合物的产生,进而触发机体免疫反应被迅速激活,导致荨麻疹甚至是红细胞破碎等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的发生。非变态反应性:①一些组胺释放剂类物质进入机体能够刺激组胺等的释放,或使补体C3及C5分解,产生一些过敏毒素导致组胺释放,引发荨麻疹。某些药物能降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的cAMP而引起组胺释放,包括阿司匹林、吗啡、阿托品、可待因、奎宁、丁卡因、多黏菌素B、肼苯达嗪、罂粟碱、毛果芸香碱等或某些简单化合物如胺、脒的衍生物、阿拉伯胶、吐温80等。②物理机械及精神因素:如受冷、受压、发热、饮酒、运动及情绪激动等能够直接作用于小血管,通过内源性激素的改变引起肥大细胞释放组胺。③毒素、细菌毒素、蛇毒、昆虫毒素、海蜇毒素等。④某些食物:如水生贝壳类动物、草莓、龙虾、蘑菇等也能够通过补体活化导致组胺释放。

西替利嗪的成分主要是盐酸西替利嗪,主要用于治疗常年性或季节性过敏性鼻炎、过敏原引起的荨麻疹及皮肤瘙痒。该药药理毒性:本品为选择性组胺H1受体拮抗剂。动物实验表明,本品无明显抗胆碱和抗5-羟色胺作用,不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而作用于中枢H1受体,临床使用时中枢抑制作用较轻。药代动力学:据资料报道,口服后由胃肠道吸收。健康成人口服西替利嗪10mg/次,血药浓度达峰时间(tmax)30~60分钟,血药峰浓度300ng/ml。西替利嗪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血浆半衰期约10小时,约70%以原形药物随尿液排泄,少量从粪便排泄。用法和用量:口服:成人或>12岁儿童,10mg/次,1次/日或遵医嘱。如出现不良反应,可改为早晚各5mg。6~11岁儿童,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不同,推荐起始剂量5mg或10mg,1次/日。2~5岁儿童,推荐起始剂量2.5mg,1次/日;最大剂量可增至 5mg,1次/日,或2.5mg/次,12小时1次。适应证:①西替利嗪主要适用于由过敏引起的荨麻疹及皮肤瘙痒。②治疗迟发性压力性荨麻疹可替代糖皮质激素作为常规治疗方法,但用量较大。③对冷荨麻疹亦有效。

维生素C用于预防坏血病,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疾病及紫癜等的辅助治疗。该药品参与机体内抗体及胶原形成,组织修补(包括某些氧化还原作用),苯丙氨酸、酪氨酸、叶酸的代谢,铁、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脂肪、蛋白质的合成,以及维持免疫功能,羟化5-羟色胺,保持血管的完整,并促进非血红素铁的吸收。用于补充维生素C:成人50~100mg/日。用于治疗维生素C缺乏:成人100~200mg/次,3次/日;儿童100~300mg/日,至少服2周。

地塞米松片参与机体内抗体及胶原形成,组织修补(包括某些氧化还原作用),苯丙氨酸、酪氨酸、叶酸的代谢,铁、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脂肪、蛋白质的合成,以及维持免疫功能,羟化5-羟色胺,保持血管的完整,并促进非血红素铁的吸收。

本研究结果显示,西替利嗪+地塞米松+维生素C治疗急性荨麻疹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上一篇:米索前列醇配合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在人流中... 下一篇:弹性髓内针治疗小儿股骨骨折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