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镇级街道立面景观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27 12:41:17

江汉平原镇级街道立面景观模式研究

摘要: 本文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重点阐述了江汉平原农业景观中的镇级街道立面景观问题,深入探讨人居生活方式形态的改变和公众审美取向的趋势对街道立面景观的影响,提出了针对性的街道立面景观新的概念和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为新农村建设镇级规划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江汉平原镇级街道环境美学景观视觉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focusing on the Jianghan Plain in th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of the township street facade landscape depth the aesthetic orientation of the trend of the change and the public the Habitat lifestyle form the landscape of the street facade,targeted street facade landscape new concept and forward-looking solutions,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ownship planning.

Keywords: Plain, the township streets,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visual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江汉平原街道立面的共性问题

通过对江汉平原镇级街道立面的调研,目前立面景观存在许多共性问题有待解决。一是街道建筑立面风格不协调,没有延续性。由于各种建筑形态相互穿插,没有一个统一的地协调的样式,导致整个街道立面形态非常复杂,显得有杂乱无章。

二是街道建筑没有当地的地域特色,特性不够突出。大部分设计既无历史文化内涵,也无建筑创作意境可言,导致历史地段的民族传统、地方特色的逐渐失落。不能将自己独特的特性表达出来 ,对于当地的建筑景观传统文化没有传承和延续。

三是立面颜色不协调,没有一个统一的基调。江汉平原的街道立面得得颜色基本都是居民自发性的设计,拥有不可预知性和自由性,导致了整个街道立面颜色的杂乱无章,显得不够统一,干净利索.

四是街道的认知标志“节点”和“标志”。街道的认知标志“节点”和“标志”是乡镇景观中最为重要的参照物,江汉平原乡镇街道大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规划之初并没有考虑到太多的问题,因此,忽略了街道的节点和标志设计。

国外镇级街道立面景观的状况

众多的国外乡镇的共同特点是有明确的价值取向,以价值为核心的基本点决定了设计的理念,而后才是通过各种形式来表现各具特色的乡镇风貌。这种明确的信息传递,加深公众对地域的理解,能够知道进入这个场景中所代表的特定意义,是从主观引导到客观认知再到主观感受不断循环的过程。国外乡镇传承和延续优秀的地域或人文特征,迎合公众内心的追求。虽时代的不断变迁,但人们价值的去向,决定了乡镇建设是否具有吸引力,只有具有吸引力的乡镇,才能聚集人气,人们生活才能安定,才有对乡镇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仙桃市彭场镇街道立面景观的设计策略

彭场大道立面景观设计主要策略是以街道建筑立面形象为载体展现是街道建筑文脉价值,以低成本的改造方法有效保持乡镇生活多样性,通过立面的细节设计满足乡镇中多种功能需求目的的资源匹配置,为居民提供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彭场立面景观建设改造的目的是唤起人们对地域的归属感,是从人的认识角度出发完成立面设计。目前工业特征十分突出,但人们冷静沉思后对区域文化的需求,决定街道立面的改造的方案。当人的需求是以经济和基本功能角度出发时,立面的表现为单体建筑的独立表现,是由内向外的表现,这样的建筑立面在整个街道立面总体规划中会表现出一种不可控制性,显得毫无规律可循,乃至杂乱无章。建筑立面景观形象是建筑风格的一种外在体现,建筑立面景观形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某种建筑风格往往首先看作是建筑文化在一个地域、一个时代的风俗、时尚及技术条件在建筑上的反映。建筑立面景观风格的另一种体现是建筑性格,建筑立面性格却像人的性格,是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取决于一个地方所特有的环境特征、文化基因以及价值取向。一个乡镇独特的建筑风格闪烁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乡镇的精神构筑,有着强烈的依附性和不可替代性。

彭场镇街道立面景观的设计措施和方法

设计中运用人文关怀的研究方式,将彭场大道街道建筑主要分为公共性建筑和民宅,街道的服务对象非为:过境人员 、准备投资人、已入驻厂商、外省来访人员、常住居民 ,因此,整个设计着中整体观念,将整个街道“化整为零”,体现整体与局部的协调,突出节点,强调立面的节奏感与韵律感,运用加法的方式,在不破坏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对建筑外表面进行改造,构建一个丰富而且具有层次感的立面效果,营造一个稳重大气,充满生活气息和亲和力的氛围。在建筑风格上,研究本土建筑立面景观效果,结合彭场的具体情况,和汉派建筑做了有机的结合,在进行改造的同时,也注重对民间传统建筑文化的保留,继承和发扬荆楚地区传统建筑和地方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创造出新的建筑立面景观。彭场立面景观具体实施方式:清洗、修复、粉刷、更换,清除或整治建筑附属物,适度、局部改造。把握明确街景主色调;突出重点建筑,满足基本功能;立面的空间关系,体现立面层次感;立面构建采取标准化定制,通过构建的组合方式来营造立面的空间关系,增加街道的亲切感的总体原则。在立面的颜色上,选取了江汉平原地区民间乐于接受的暖色系,以红色为主要基色,特别是湖北地区,受荆楚文化的影响,更具有特殊的情感意义。红色与赭石的搭配,并以白色和先灰色作为调和色来构建整个两公里的彭场大道,根据功能类别将居民和公共建筑立面的以偏暖和偏冷来微弱区分。在交通路口的主要建筑立面进行重点设计,根据观察的距离确定立面构建的尺度和四周建筑立面围合的空间的感受。清除立面多余构建和设备,“化零为整”不以展现单个建筑立面的个性为目的,而是从宏观面上,表现整体街道在统一中的节奏韵律,所传递的视觉美感。沿街建筑的协调性并不一定由建筑物的时代或相似的风格决定。事实上,决定因素是一系列的特征,它们很少在任何一条街道上全部出现,但在每条街道上足以体现相互之间以及对街道整体的尊重。多样性来自材质、色彩、檐口轮廓、立面上的带状装饰、建筑物尺寸、开窗方式和细部处理、入口、凸窗、走廊、悬挑物、阴影轮廓和诸如落水管等之类的细节。出色的街道通常并不以鹤立鸡群的杰出建筑单体为特征,而是以和谐相融的整体取胜。街道立面中构件的细节处理至关重要,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设计管理模式对最终整治成果进行有效控制,这种模式在设计、管理、操作上既有简洁明了、规范性、标准化、统一性的特点,又可以在保证建筑立面基本整治效果的前提下,根据现场状况、投资预算情况等提供一定的调整、选择空间。立面设计中将一般性建筑按建筑立面部分划分为屋顶、檐口、墙身、裙房、底层等几大部分,然后针对每个整治部位的现状,归纳整理出若干基本整治措施,形成每一部位的整治菜单,并将这些措施根据改造成本、改造难度大致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标准;最后将上述各部位拟采用的整治措施的一一列出,进行投资估算,最终形成完整的整治成果表。同时,将各部位整治措施的具体做法、详细说明、图示等编制成统一的“手法菜单”库,作为附表,供施工、设计、管理时参考、选用。

彭场大道立面景观的设计中对实物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原有建筑与场地给予充分了解,挖掘其在空间构成、材料运用功能、结构上的特点,还调查建筑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把握原有建筑形式与新建筑形式两者各占的比例、比重或份量关系。遵循有机秩序的原则,在立面造型、色彩选择、建筑细部处理等几方面与周围其他建筑相协调。寻找环境中固有的建筑文脉特征,通过提炼处理,形成抽象的建筑元素符号运用于街道立面景观形象改造设计中,形成视觉上的连续、文脉上的关联。

参考文献

卢原义信《街道的美学》百花文艺出版社

扬•盖尔 《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吴珏《景观项目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食品类工厂参观空间建筑设计 下一篇:工厂建筑总平面设计